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伟大工程。要提高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要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矛盾入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加青年思想理性是使政治思想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回归传统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而苦恼。常常遇到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喜欢、不认同,甚至不接受和反感。过去十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今天却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这种矛盾和困惑就直接指向了今天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融入生活,贴近生活上,要直接有效地回答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要贴近学生,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真学、真信、真接受。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惑”能力,才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近代直至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使我们走入一个误区,西方的文化也处处比我们先进。在这一大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就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认同却认知不足,道德认同却并不践行,语言反叛,我行我素等方面。而这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比周边国家,尤其是受儒学影响的周边国家,却不难发现,他们经历的政治运动、战争和我们相似,政治经济的改革很彻底,但是传统文化却保留的很好。比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它们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要高得多,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却相得益彰。我们亦无法否认,在中国文化史上,传统文化带给了我们太多的精神支撑,所以说,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应该是有效方式之一。
一、内省之道
目前,大家都视思想政治教育为老套的说教,陈腐,无效是我们共同的感觉。很多教育观念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明显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许多人为了图省事,怕麻烦,想一劳永逸地采用一种策略。其实,我们的策略一定要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人都应坚持的基本追求。一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牺牲精神,是要建立在自身修养足够高的基础上。“今天,不仅社会上德育先于智育的责任心己经下降了,而且使得教育工作者甚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常常感到不自在‘今天人们可以大谈学术标准,但话题转到德育标准时,似乎就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2]”无法想象,那些对亲人、朋友、老师都不尊敬、不亲和的人能在国家危亡时挺身而出,在集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论语》有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这样由己推人的观念,由内到外的内省模式才是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没有了自身的修养基础,就不可能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最后儒学提到了自我践履的问题,它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传习必得通过实践的证明。后人说:“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又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显然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决定自我修养的标尺。而现代的我们却将目光指向他人,最容易出口的是:他都可以做,我为什么不能。实际上,“他都可以做”的事往往是不符合社会正统标准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不合理却存在的,但是绝不会长期存在的。人的自私却表现为只要有人冒天下先,我就可以做。于是贪风一起,腐者云涌,效仿社会虫豕,而不愿学天地英雄的心态就是内省精神的缺失结果。目前,大家口头最热闹的莫过于“以人为本”。就社会组织而言, “以人为本”应该是作为管理者能全面考虑他所在组织的全体成员的利益和需求,当然也包括管理者自己。但现在的大学生一提起“以人为本”就认为是“以我为本”。既然我交了学费,那么,老师、管理者都应该为我服务,围着我转。知识传授成为了一种市场交换,而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就是那些整天强调“以人为本”者,却不清楚何为“以人为本”。就思想教育而言,我们的高起点无疑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儒家修身是内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走了一条从个体到类、到群体的修身之路,这种由“自我而家而国”的“伦理”追求,实际上是肯定了人的成长历程。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是那种先国家后小家,先群体后个体的“幻想”式教育,是一种抛却欲望,剔除杂念的“神化”教育,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那种自具的思想与欲望。实际上要外在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必得内圣。你无法渴望只注意理想人格的轮廓设想,而去完成健康人格的建构。真正的人格建构,应该从心着手,由内而外,去恢复人生命的真义,培养年青学生的精神活力,重建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后的新规范。回归哲学,从内外因的关系也可以解释。
二、回归经典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文化。何为校园文化?它应当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富有校园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如教学、科研;其二是校园内的课外文化活动。而现在,我们提到校园文化活动就狭义的理解为课外文化活动,在一些高校,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发明设计大赛、歌手比赛层出不穷,更有甚者选靓女帅哥大赛也“秀”在台前。而这一切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影响。参加活动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多添一个砝码。长此以往校园文化的变化也就是必然的了。当务之急,让经典与传统回归校园是必需的。因为青年学生对传统单有认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认知。汉服、礼仪、学社的开展和宣传就是很好的途径。只有认知才不会让传统搁浅在沙滩上。实际上,大家认定的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层次: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现在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厚实的基础。[3]
三、对时尚认识的弹性
“时尚”毫不夸张地说是绝大多数青少年追求的对象,它甚至成了我们生活中“追新”的思想动力,甚或包括青年人对权力、自由、民主等的向往。现在,青少年接受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这种东西又恰好可以使其放下传统规矩的负累,于是对“时尚”的追求成为青少年群体的统一行动,不追求时尚就似乎是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并不认同这种时尚,或者说他们认同时尚的“概念”,却排斥内涵,而青少年的理解能力及传媒的误导也让青少年对“时尚”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于是矛盾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让冲突与矛盾找到一个缓和的中间带,而这个中间带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认同才会成为可能。[4]”我们可以做的是,承认社会和教育转换过程中的代价,以迎接全球化的胸怀,认同并认知传统文化, 消除校园里种种奇谈怪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真正实在的方式而不是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应该也必须有所选择的, 因为我们在此的目的只是渴望它能够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3.
[2]思格斯.致维克多·阿德勒.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5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39.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4]卜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的动态规划[J].巢湖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回归传统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而苦恼。常常遇到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喜欢、不认同,甚至不接受和反感。过去十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在今天却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这种矛盾和困惑就直接指向了今天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融入生活,贴近生活上,要直接有效地回答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要贴近学生,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真学、真信、真接受。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惑”能力,才能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近代直至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使我们走入一个误区,西方的文化也处处比我们先进。在这一大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就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认同却认知不足,道德认同却并不践行,语言反叛,我行我素等方面。而这给我们的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比周边国家,尤其是受儒学影响的周边国家,却不难发现,他们经历的政治运动、战争和我们相似,政治经济的改革很彻底,但是传统文化却保留的很好。比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它们的现代化程度比我们要高得多,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却相得益彰。我们亦无法否认,在中国文化史上,传统文化带给了我们太多的精神支撑,所以说,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应该是有效方式之一。
一、内省之道
目前,大家都视思想政治教育为老套的说教,陈腐,无效是我们共同的感觉。很多教育观念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明显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许多人为了图省事,怕麻烦,想一劳永逸地采用一种策略。其实,我们的策略一定要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人都应坚持的基本追求。一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牺牲精神,是要建立在自身修养足够高的基础上。“今天,不仅社会上德育先于智育的责任心己经下降了,而且使得教育工作者甚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常常感到不自在‘今天人们可以大谈学术标准,但话题转到德育标准时,似乎就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2]”无法想象,那些对亲人、朋友、老师都不尊敬、不亲和的人能在国家危亡时挺身而出,在集体利益受到侵害时能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论语》有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这样由己推人的观念,由内到外的内省模式才是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没有了自身的修养基础,就不可能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最后儒学提到了自我践履的问题,它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的传习必得通过实践的证明。后人说:“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又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显然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决定自我修养的标尺。而现代的我们却将目光指向他人,最容易出口的是:他都可以做,我为什么不能。实际上,“他都可以做”的事往往是不符合社会正统标准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不合理却存在的,但是绝不会长期存在的。人的自私却表现为只要有人冒天下先,我就可以做。于是贪风一起,腐者云涌,效仿社会虫豕,而不愿学天地英雄的心态就是内省精神的缺失结果。目前,大家口头最热闹的莫过于“以人为本”。就社会组织而言, “以人为本”应该是作为管理者能全面考虑他所在组织的全体成员的利益和需求,当然也包括管理者自己。但现在的大学生一提起“以人为本”就认为是“以我为本”。既然我交了学费,那么,老师、管理者都应该为我服务,围着我转。知识传授成为了一种市场交换,而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就是那些整天强调“以人为本”者,却不清楚何为“以人为本”。就思想教育而言,我们的高起点无疑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儒家修身是内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走了一条从个体到类、到群体的修身之路,这种由“自我而家而国”的“伦理”追求,实际上是肯定了人的成长历程。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是那种先国家后小家,先群体后个体的“幻想”式教育,是一种抛却欲望,剔除杂念的“神化”教育,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那种自具的思想与欲望。实际上要外在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必得内圣。你无法渴望只注意理想人格的轮廓设想,而去完成健康人格的建构。真正的人格建构,应该从心着手,由内而外,去恢复人生命的真义,培养年青学生的精神活力,重建他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后的新规范。回归哲学,从内外因的关系也可以解释。
二、回归经典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文化。何为校园文化?它应当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富有校园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两大方面,其一是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如教学、科研;其二是校园内的课外文化活动。而现在,我们提到校园文化活动就狭义的理解为课外文化活动,在一些高校,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发明设计大赛、歌手比赛层出不穷,更有甚者选靓女帅哥大赛也“秀”在台前。而这一切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影响。参加活动不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是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多添一个砝码。长此以往校园文化的变化也就是必然的了。当务之急,让经典与传统回归校园是必需的。因为青年学生对传统单有认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认知。汉服、礼仪、学社的开展和宣传就是很好的途径。只有认知才不会让传统搁浅在沙滩上。实际上,大家认定的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层次: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现在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厚实的基础。[3]
三、对时尚认识的弹性
“时尚”毫不夸张地说是绝大多数青少年追求的对象,它甚至成了我们生活中“追新”的思想动力,甚或包括青年人对权力、自由、民主等的向往。现在,青少年接受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这种东西又恰好可以使其放下传统规矩的负累,于是对“时尚”的追求成为青少年群体的统一行动,不追求时尚就似乎是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并不认同这种时尚,或者说他们认同时尚的“概念”,却排斥内涵,而青少年的理解能力及传媒的误导也让青少年对“时尚”的理解停留在表层。于是矛盾和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让冲突与矛盾找到一个缓和的中间带,而这个中间带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认同才会成为可能。[4]”我们可以做的是,承认社会和教育转换过程中的代价,以迎接全球化的胸怀,认同并认知传统文化, 消除校园里种种奇谈怪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以真正实在的方式而不是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应该也必须有所选择的, 因为我们在此的目的只是渴望它能够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3.
[2]思格斯.致维克多·阿德勒.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5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39.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4]卜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的动态规划[J].巢湖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