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部受急剧外伤或多次反复较轻的损伤或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致使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向后突出而压迫椎间神经根,产生腰痛及下肢疼痛。本病是腰腿病的主要原因,是骨伤科领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笔者于2004年5月-2008年10月运用按摩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8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l天,最长30年,以发病1-6个月者居多;治疗每日1次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治愈。
2诊断要点
2.1本病多发于20-45岁之间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腰部外伤史,少数仅有过劳受凉史。
2.2本病患者腰痛或及单双侧下肢沿一定的神经路线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及咳嗽等腹压增大时症状加重,腰部活动受限。
2.3触诊发现腰椎生理前凸减小、平直或反凸,腰脊柱排列不整,单双侧腰肌紧张,腰4、5棘上韧带条索状纵行剥离、压痛,L4-5、L5-S1间旁开1-3cm处有压痛,并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在环跳、风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等穴常有不同程度压痛。
2.4 x线检查可排除其它疾病,CT或MRI提示L3-4、L4-5、L5-S1,腰椎间盘I-3节突出或膨出,腰椎骨退行性改变。
3治疗
3.1 目的 补肾壮腰,舒筋解痉,动腰整复,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3.2施术部位 腰臀部、伤侧下肢及相关穴位,以腰臀部为主。
3.3取穴 腰部压痛点,肾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昆仑、阳陵泉、足三里、腰痛穴、后溪等。
3.4施术手法按、揉、推、滚、抖、动、牵、叩打等。
3.5手法操作
3.5.1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用手掌或掌根由轻到重、自上向下推腰骶部两侧3-5遍,叠掌揉压腰骶部脊柱两侧3-5遍,用双拇指点揉肾俞、大肠俞,以及腰部压痛点,使其得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如力量不够,可用肘尖拨揉,用掌轻揉、轻叩腰骶以舒适为度。推揉臀部及下肢,用肘尖拨揉梨状肌及臀部索条,揉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昆仑等穴(可交替选用),以前臂滚伤侧下肢3-5遍,拿揉、叩打下肢数遍。之后术者一手放于对侧髂部往上扳,另一手于背腰部一侧往下推压,并不断往下移动,两手一扳一压协调用力,即扳髋压腰动腰法。
3.5.2病人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术者立其背后,双拇指紧贴腰段棘突与横突之间由上至下进行按揉3-5遍,前臂揉压下肢胆经路线3-5遍,拇指拨揉阳陵泉、绝骨、昆仑等穴,叩打胆经路线。之后术者一肘放于患者肩前部,另一肘放于患者髋后部,上扳下推协调活动腰部,待扭转到最大幅度时,双肘同时用力便可听到弹响声,即斜扳法。
3.5.3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叠掌根揉压髀关至梁丘一段3-5遍,双拇指揉拨小腿前外侧线,重压足三里、解溪穴,用拇指重压腰痛穴、后溪穴,同时嘱病人抬高或屈伸伤肢,拿揉叩打伤肢结束。
3.5.4牵足抖腰摆动法:病人俯卧位,术者用双手握住病人的两踝部进行牵引及抖动2-3分钟结束。
4治疗效果
4.1疗效标准 治愈:腰及下肢疼痛麻木感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查体腰椎旁无压痛及放射痛;好转:腰下肢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腰部活动尚可,查体腰椎旁有轻压痛感或放射痛;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4.2治疗效果 治愈72例,占66.7%;好转24例,占22.2%;无效12例(其中4例未能坚持治疗一周),总有效率为88.9%。
5典型病例
马某某,男,45岁,工人,因扫雪有闪腰史。腰左下肢痛半月,见患者跛行,腰部活动受限,查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平直L5、S1椎旁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诊为L5—S1椎间盘向左突出,与CT报告相符.经上述手法治疗20天治愈,随访半年来见复发。
6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脊柱疾患,祖国医学认为。腰脊柱归肾所主,无论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是受寒,都是伤了肾气所致,故治以补肾壮腰。舒筋解痉。采用按揉推滚舒筋法,尤其在肾俞、大肠俞、腰部骶髂部压痛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风市、足三里、阳陵泉、腰痛穴、后溪等穴着重点揉,使经络疏通、气血通畅、肾气充足。以扳髋压腰法、斜扳法及牵足抖腰摆动法来调整腰椎结构性关节紊乱,减轻周周组织之间粘连,改变突出物对脊神经、血管之间的压迫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笔者认为点穴疏通舒活是前提,动腰是关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部受急剧外伤或多次反复较轻的损伤或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致使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向后突出而压迫椎间神经根,产生腰痛及下肢疼痛。本病是腰腿病的主要原因,是骨伤科领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笔者于2004年5月-2008年10月运用按摩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8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l天,最长30年,以发病1-6个月者居多;治疗每日1次或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治愈。
2诊断要点
2.1本病多发于20-45岁之间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人有明显的腰部外伤史,少数仅有过劳受凉史。
2.2本病患者腰痛或及单双侧下肢沿一定的神经路线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及咳嗽等腹压增大时症状加重,腰部活动受限。
2.3触诊发现腰椎生理前凸减小、平直或反凸,腰脊柱排列不整,单双侧腰肌紧张,腰4、5棘上韧带条索状纵行剥离、压痛,L4-5、L5-S1间旁开1-3cm处有压痛,并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在环跳、风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等穴常有不同程度压痛。
2.4 x线检查可排除其它疾病,CT或MRI提示L3-4、L4-5、L5-S1,腰椎间盘I-3节突出或膨出,腰椎骨退行性改变。
3治疗
3.1 目的 补肾壮腰,舒筋解痉,动腰整复,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3.2施术部位 腰臀部、伤侧下肢及相关穴位,以腰臀部为主。
3.3取穴 腰部压痛点,肾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昆仑、阳陵泉、足三里、腰痛穴、后溪等。
3.4施术手法按、揉、推、滚、抖、动、牵、叩打等。
3.5手法操作
3.5.1病人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用手掌或掌根由轻到重、自上向下推腰骶部两侧3-5遍,叠掌揉压腰骶部脊柱两侧3-5遍,用双拇指点揉肾俞、大肠俞,以及腰部压痛点,使其得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如力量不够,可用肘尖拨揉,用掌轻揉、轻叩腰骶以舒适为度。推揉臀部及下肢,用肘尖拨揉梨状肌及臀部索条,揉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昆仑等穴(可交替选用),以前臂滚伤侧下肢3-5遍,拿揉、叩打下肢数遍。之后术者一手放于对侧髂部往上扳,另一手于背腰部一侧往下推压,并不断往下移动,两手一扳一压协调用力,即扳髋压腰动腰法。
3.5.2病人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在下,术者立其背后,双拇指紧贴腰段棘突与横突之间由上至下进行按揉3-5遍,前臂揉压下肢胆经路线3-5遍,拇指拨揉阳陵泉、绝骨、昆仑等穴,叩打胆经路线。之后术者一肘放于患者肩前部,另一肘放于患者髋后部,上扳下推协调活动腰部,待扭转到最大幅度时,双肘同时用力便可听到弹响声,即斜扳法。
3.5.3病人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叠掌根揉压髀关至梁丘一段3-5遍,双拇指揉拨小腿前外侧线,重压足三里、解溪穴,用拇指重压腰痛穴、后溪穴,同时嘱病人抬高或屈伸伤肢,拿揉叩打伤肢结束。
3.5.4牵足抖腰摆动法:病人俯卧位,术者用双手握住病人的两踝部进行牵引及抖动2-3分钟结束。
4治疗效果
4.1疗效标准 治愈:腰及下肢疼痛麻木感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查体腰椎旁无压痛及放射痛;好转:腰下肢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腰部活动尚可,查体腰椎旁有轻压痛感或放射痛;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4.2治疗效果 治愈72例,占66.7%;好转24例,占22.2%;无效12例(其中4例未能坚持治疗一周),总有效率为88.9%。
5典型病例
马某某,男,45岁,工人,因扫雪有闪腰史。腰左下肢痛半月,见患者跛行,腰部活动受限,查腰椎生理前凸消失、平直L5、S1椎旁压痛明显,并向左下肢放射,诊为L5—S1椎间盘向左突出,与CT报告相符.经上述手法治疗20天治愈,随访半年来见复发。
6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脊柱疾患,祖国医学认为。腰脊柱归肾所主,无论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是受寒,都是伤了肾气所致,故治以补肾壮腰。舒筋解痉。采用按揉推滚舒筋法,尤其在肾俞、大肠俞、腰部骶髂部压痛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承山、飞扬、风市、足三里、阳陵泉、腰痛穴、后溪等穴着重点揉,使经络疏通、气血通畅、肾气充足。以扳髋压腰法、斜扳法及牵足抖腰摆动法来调整腰椎结构性关节紊乱,减轻周周组织之间粘连,改变突出物对脊神经、血管之间的压迫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笔者认为点穴疏通舒活是前提,动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