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七十年代杰出的女外交家,一代名媛章含之的一生,始终与中国近代史上三位风云人物——章士钊、毛泽东、乔冠华联系在一起,因此,她的人生被赋予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出入红墙,成为毛泽东英文教师
1935年,上海永安公司一位女职员,未婚产子,因与男友地位悬殊无法完婚。时为著名律师的章士钊闻知后,主动收养了这个没有名分的私生女。从此,因偶然踏入红门的章含之,过上了体面优裕的生活,也为她今后坎坷人生埋下伏笔。
章含之天生丽质,聪慧伶俐,深得章士钊夫妇宠爱。12岁时,她被话剧《水仙花》吸引,立志成为像周旋那样的演员,但她的梦想很快破灭,父亲坚决反对“你就死了那份心,书香门第的章家,决不能出戏子!”自感当演员没戏,章含之只得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3年,高考在即,章含之想报考清华人学水利系,但父亲不同意,他认为,女孩子家学工科不太合适,如果学门外语将来出国当大使,是个不错选择。最终,父命难违,章含之只得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入学后,由于学业优秀,再加上长相清纯漂亮,很快成为北外一朵亮丽“校花”。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大寿,邀请程潜、叶恭绰、王季范和章士钊四位同乡前来作陪,毛泽东事先关照每位不许带夫人,可有子女陪同。王季范领来孙女王海容,章士钊则带来女儿章含之。当主席听说她在北外任教时,不时颔首说道:“不错,不错,年纪轻轻就当上讲师了,很有前途嘛!”未了,主席话锋一转,风趣地说:“章老师,你教我英文怎么样?”章含之受宠若惊,羞得脸色绯红,不知如何作答。章士钊见状,忙给女儿解围:“没问题,能陪主席学英文,是她的造化!”
风华正茂的章含之,开始出入中南海为主席辅导英语,这对特殊的“师生”相处得十分融洽。能辅导主席学英语,对章含之来说千载难逢,因此,无论是选教材,还是授课,她颇下功夫。课余,她时常陪这位特殊“学生”,吃饭、散步、聊大,时间一长,这一老一少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那年,章含之28岁。
“文革”风暴袭来,主席无心学英语,这段特殊的“师生缘”也划上了句号。并且被卷入“文革”的惊涛骇浪中,不但被剥夺授课权利,还扣上“里通外国”“二月逆流”的帽子。从天堂骤然跌落地狱,章含之甚感冤屈,她上书致信毛主席,讲述自己惨遭迫害的经历。不久,她的这封“救命信”,果真发生效力,主席不但恢复她的白由身,还指派她入“九大”报告翻译班子,可谓因祸得福。此后,章含之义成为主席的随身翻译,在那个没有歌星影星的年代,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是伟大领袖接见外宾的新闻记录片,常陪同毛主席出镜的章含之,因为她的美丽和优雅格外引人注目,成为那一代人记忆最深的“焦点”人物。
1971年,经主席亲自点名,36岁的章含之调入外交部,期间,参与了中美建交会淡、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成为七十年代中国杰出女外交官之一。
命运沉浮,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
第三次改变章含之命运的男人是乔冠华,乔冠华是公认的才子,当年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这位23岁即获德国博士学位的才俊,深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驰骋国际外交舞台。在中美谈判桌上,他与基辛格棋逢对手,叱咤风云,在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大会上,壮怀激烈,纵横捭阖,驰誉中外,特别是那个定格史册的开怀大笑,令章含之砰然心动。虽然自己是有夫之妇,并有了女儿妞妞(洪晃),但她能感受到,那种烈焰焚情,既让她痛苦不堪,又使她不可抗拒,难以自拔。在乔冠华眼里,章含之容貌出众、举止优雅,让他这个中年丧妻的男人一见钟情,虽然已36岁,却浑身散发着特有魅力,言谈之处透着大家闺秀的风韵。两人心生爱慕,但年龄相差23岁,又同在外交部,考虑到人言可畏,所以只能把爱深埋心底。
那是1972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听取中日会谈情况汇报后,话锋一转,当着众人的面,“批评”章含之:“……我知道,你好面子,自己不能解放自己,你的男人已经同别人好上了,你为什么不离婚?”被主席戳到伤心处,章含之当场痛哭失声。有了主席指点迷津,章含之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为她与乔冠华爱情发展,扫清了“障碍”。
好事多磨,正当两人关系逐渐浮出水面,却遭至毛主席的施压,章含之对主席的“精神实质”领会错了。后来,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主席让我解放自己,是希望我能为他好好工作,并不赞成我放纵情感,与乔冠华谈情说爱。在这件事上,主席显然“龙颜不悦”。
1973年,毛泽东指示外交部培养女外交家,并钦点章含之赴加拿大任女大使。这样的决定看似名正言顺,但章含之比谁都清楚主席的“醉翁之意”。是为了爱情挺而走险,还是与乔冠华分道扬镳,这对章含之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抉择。乔冠华闻听这个消息,有种山雨欲来的惶恐不安,一时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他知道自己与含之这段苦恋,注定凶多吉少。最先败下阵来的乔冠华,找到章含之说:“含之,为了不影响你的前途,我看到此为止吧!”然而,章含之却表现出女性少有的理智与勇气,她平静地说:“你不是曾说过,为了这份爱,你可以不当部长吗?那么,我现在就郑重告诉你,为了这段情,我可以不当这个女大使,其他都是身外之物!”面对章含之所表现出的胆识和坚贞,乔冠华感动得潸然泪下。
冒着“失宠”和自毁前程的危险,章含之断然拒绝了主席任命,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嫁给了乔冠华。自然,“抗命”是要付出代价的,章含之能预见今后人生,注定充满凄风苦雨。果不其然,毛泽东在他生命最后几个月,下令批判乔冠华。此后,两人削职为民,政治生命戛然而止。回首往事,章含之说“我一生中,往往重大转折,都离不开毛主席,他在我人生的关键点,主宰了我的命运,同时,我又是个情绪化的人,一生中无论是正确或错误的决定,永远都受感情支配。”1976年,惨淡落寞的乔冠华,忧郁成疾,罹患癌症。章含之始终厮守丈夫身边,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她四处奔波,为丈夫的平反奔走呼号,直到1983年深秋,孤怀遗恨的乔冠华,在抑郁之中含冤离世。
章含之坦言:“我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其实只过上两年好日子,其余八年,都是陪他受尽痛苦折磨,直到老乔含冤去世。”当时,有人认为,章含之之所以不顾一切嫁给乔冠华,无非是贪图他的名声和地位,实际上,他们的生死恋,忠贞不愈,坚贞无比,如果不是为了真感情,没有一个女人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使自己落得个万劫不复下场。
风华绝代,一代名媛谢幕人生
乔冠华是章含之的生命支柱,他的去世令她万念俱灭,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在后来的文章中,捉到当时悲怆心境:“生死关头,之所以能活下来,不仅仅是生的欲望,在那个 寒冷绝望的冬天,对我来说,死的诱惑更大,但我不甘心就这样沉默地从人间消失,不甘心历史这样被歪曲,于是我活了下来。”情已逝,心依旧。
作为前中国外长遗孀,章含之只有手中的笔,能向人们述说当年历史真相,在乔冠华去世十年后,她开始伏案写作。她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也该走出老乔的阴影了,我只想把埋藏心底的对他的情感付诸笔端,从相知、相恋、相爱,到生死相依,写出来可能会轻松点。”很快,她便完成了七八万字的手稿《十年风雨情》,那真挚而细腻,浓烈而又悲怆的爱情催人泪下,发表后,一时洛阳纸贵。
对于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她感到意犹未尽,还有话要说。这时,恰好文汇出版社编辑萧关鸿登门拜访,请她写那段在外交部的生活,章含之虽然答应了,但她矛盾重重,迟迟未能动笔,往事不堪回首,伤痕依旧存在,她说:“重新翻出前尘往事,犹如撕去缠绕在伤口上的纱布,再撒上一层盐,它又开始流血。”由此,不难看出,章含之既想开始新生活,又不愿去揭内心伤疤,但如果不把这段历史真相写出来,她心底“死结”,永远都无法解开。
那么,从哪个视角再现那段历史?章含之在大红门里生活了一辈子,这里有她父亲的身影,有乔冠华的笑声,还有永远铭刻心底的情感恩怨,她想就从这沧桑凝重的大红门写起……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出版后,先后印了20多万册,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一时名扬海内外。
岁月流转,晚年的章含之,气定神闲,浑身散发着魅力。眼神奕奕生辉,是那种穿越岁月沧桑一尘不染的清澈,一般女人经过那么多坎坷,会有饱经风霜的感觉,但她不一样,永远都是那么去留无意,荣辱不惊。
无论出席宴会,还是在家待客,或躺在病榻上,章含之总是把自己打扮得体面而优雅。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年代,仍极力维持着生活品质,当时,外交部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布料,定做服装,但色彩单一呆板,仅限绿蓝黑,爱美的章含之便在细节上动心思,掐点腰,凸显曲线美,再把方领改成圆领,把脸形衬托得更加妩媚,她还别出心裁,为一件翠蓝色外套,设计一个可拆卸的灰皮领。
洪晃说:“母亲不是那种自鸣清高,她的高贵善良美丽,缘于天成,她从不穿名牌,她的衣服都是自己设计,精心搭配,然后找胡同里的裁缝量身定做,她生活精致讲究,但从不奢侈乱花钱,她认为心灵的高贵,远比生活的奢侈更有意义。”
去年进入冬天,章含之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病情来势凶猛,她感到生命无多,弥留之际,她为自己安排后事。她要求过世后,不要把她的骨灰跟乔冠华埋在一起,只把她一直珍藏的他的两束头发,放在骨灰盒里就行了,她希望跟养父章士钊一起葬在上海福寿园。女儿洪晃对母亲的安排特别不理解,母亲对乔伯伯情深意笃,为何去世后,反而不愿生死与共?后来洪晃终于想通,命运多舛的母亲,到另外一个世界,不再要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作为女儿呆在父亲身边最安宁。
2008年1月26日,因呼吸衰竭,章含之在北京朝阳医院溘然长逝,一代名媛走完了72载传奇岁月。
出入红墙,成为毛泽东英文教师
1935年,上海永安公司一位女职员,未婚产子,因与男友地位悬殊无法完婚。时为著名律师的章士钊闻知后,主动收养了这个没有名分的私生女。从此,因偶然踏入红门的章含之,过上了体面优裕的生活,也为她今后坎坷人生埋下伏笔。
章含之天生丽质,聪慧伶俐,深得章士钊夫妇宠爱。12岁时,她被话剧《水仙花》吸引,立志成为像周旋那样的演员,但她的梦想很快破灭,父亲坚决反对“你就死了那份心,书香门第的章家,决不能出戏子!”自感当演员没戏,章含之只得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3年,高考在即,章含之想报考清华人学水利系,但父亲不同意,他认为,女孩子家学工科不太合适,如果学门外语将来出国当大使,是个不错选择。最终,父命难违,章含之只得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入学后,由于学业优秀,再加上长相清纯漂亮,很快成为北外一朵亮丽“校花”。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大寿,邀请程潜、叶恭绰、王季范和章士钊四位同乡前来作陪,毛泽东事先关照每位不许带夫人,可有子女陪同。王季范领来孙女王海容,章士钊则带来女儿章含之。当主席听说她在北外任教时,不时颔首说道:“不错,不错,年纪轻轻就当上讲师了,很有前途嘛!”未了,主席话锋一转,风趣地说:“章老师,你教我英文怎么样?”章含之受宠若惊,羞得脸色绯红,不知如何作答。章士钊见状,忙给女儿解围:“没问题,能陪主席学英文,是她的造化!”
风华正茂的章含之,开始出入中南海为主席辅导英语,这对特殊的“师生”相处得十分融洽。能辅导主席学英语,对章含之来说千载难逢,因此,无论是选教材,还是授课,她颇下功夫。课余,她时常陪这位特殊“学生”,吃饭、散步、聊大,时间一长,这一老一少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那年,章含之28岁。
“文革”风暴袭来,主席无心学英语,这段特殊的“师生缘”也划上了句号。并且被卷入“文革”的惊涛骇浪中,不但被剥夺授课权利,还扣上“里通外国”“二月逆流”的帽子。从天堂骤然跌落地狱,章含之甚感冤屈,她上书致信毛主席,讲述自己惨遭迫害的经历。不久,她的这封“救命信”,果真发生效力,主席不但恢复她的白由身,还指派她入“九大”报告翻译班子,可谓因祸得福。此后,章含之义成为主席的随身翻译,在那个没有歌星影星的年代,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是伟大领袖接见外宾的新闻记录片,常陪同毛主席出镜的章含之,因为她的美丽和优雅格外引人注目,成为那一代人记忆最深的“焦点”人物。
1971年,经主席亲自点名,36岁的章含之调入外交部,期间,参与了中美建交会淡、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成为七十年代中国杰出女外交官之一。
命运沉浮,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
第三次改变章含之命运的男人是乔冠华,乔冠华是公认的才子,当年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这位23岁即获德国博士学位的才俊,深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驰骋国际外交舞台。在中美谈判桌上,他与基辛格棋逢对手,叱咤风云,在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大会上,壮怀激烈,纵横捭阖,驰誉中外,特别是那个定格史册的开怀大笑,令章含之砰然心动。虽然自己是有夫之妇,并有了女儿妞妞(洪晃),但她能感受到,那种烈焰焚情,既让她痛苦不堪,又使她不可抗拒,难以自拔。在乔冠华眼里,章含之容貌出众、举止优雅,让他这个中年丧妻的男人一见钟情,虽然已36岁,却浑身散发着特有魅力,言谈之处透着大家闺秀的风韵。两人心生爱慕,但年龄相差23岁,又同在外交部,考虑到人言可畏,所以只能把爱深埋心底。
那是1972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听取中日会谈情况汇报后,话锋一转,当着众人的面,“批评”章含之:“……我知道,你好面子,自己不能解放自己,你的男人已经同别人好上了,你为什么不离婚?”被主席戳到伤心处,章含之当场痛哭失声。有了主席指点迷津,章含之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为她与乔冠华爱情发展,扫清了“障碍”。
好事多磨,正当两人关系逐渐浮出水面,却遭至毛主席的施压,章含之对主席的“精神实质”领会错了。后来,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主席让我解放自己,是希望我能为他好好工作,并不赞成我放纵情感,与乔冠华谈情说爱。在这件事上,主席显然“龙颜不悦”。
1973年,毛泽东指示外交部培养女外交家,并钦点章含之赴加拿大任女大使。这样的决定看似名正言顺,但章含之比谁都清楚主席的“醉翁之意”。是为了爱情挺而走险,还是与乔冠华分道扬镳,这对章含之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抉择。乔冠华闻听这个消息,有种山雨欲来的惶恐不安,一时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他知道自己与含之这段苦恋,注定凶多吉少。最先败下阵来的乔冠华,找到章含之说:“含之,为了不影响你的前途,我看到此为止吧!”然而,章含之却表现出女性少有的理智与勇气,她平静地说:“你不是曾说过,为了这份爱,你可以不当部长吗?那么,我现在就郑重告诉你,为了这段情,我可以不当这个女大使,其他都是身外之物!”面对章含之所表现出的胆识和坚贞,乔冠华感动得潸然泪下。
冒着“失宠”和自毁前程的危险,章含之断然拒绝了主席任命,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嫁给了乔冠华。自然,“抗命”是要付出代价的,章含之能预见今后人生,注定充满凄风苦雨。果不其然,毛泽东在他生命最后几个月,下令批判乔冠华。此后,两人削职为民,政治生命戛然而止。回首往事,章含之说“我一生中,往往重大转折,都离不开毛主席,他在我人生的关键点,主宰了我的命运,同时,我又是个情绪化的人,一生中无论是正确或错误的决定,永远都受感情支配。”1976年,惨淡落寞的乔冠华,忧郁成疾,罹患癌症。章含之始终厮守丈夫身边,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她四处奔波,为丈夫的平反奔走呼号,直到1983年深秋,孤怀遗恨的乔冠华,在抑郁之中含冤离世。
章含之坦言:“我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其实只过上两年好日子,其余八年,都是陪他受尽痛苦折磨,直到老乔含冤去世。”当时,有人认为,章含之之所以不顾一切嫁给乔冠华,无非是贪图他的名声和地位,实际上,他们的生死恋,忠贞不愈,坚贞无比,如果不是为了真感情,没有一个女人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使自己落得个万劫不复下场。
风华绝代,一代名媛谢幕人生
乔冠华是章含之的生命支柱,他的去世令她万念俱灭,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在后来的文章中,捉到当时悲怆心境:“生死关头,之所以能活下来,不仅仅是生的欲望,在那个 寒冷绝望的冬天,对我来说,死的诱惑更大,但我不甘心就这样沉默地从人间消失,不甘心历史这样被歪曲,于是我活了下来。”情已逝,心依旧。
作为前中国外长遗孀,章含之只有手中的笔,能向人们述说当年历史真相,在乔冠华去世十年后,她开始伏案写作。她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也该走出老乔的阴影了,我只想把埋藏心底的对他的情感付诸笔端,从相知、相恋、相爱,到生死相依,写出来可能会轻松点。”很快,她便完成了七八万字的手稿《十年风雨情》,那真挚而细腻,浓烈而又悲怆的爱情催人泪下,发表后,一时洛阳纸贵。
对于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她感到意犹未尽,还有话要说。这时,恰好文汇出版社编辑萧关鸿登门拜访,请她写那段在外交部的生活,章含之虽然答应了,但她矛盾重重,迟迟未能动笔,往事不堪回首,伤痕依旧存在,她说:“重新翻出前尘往事,犹如撕去缠绕在伤口上的纱布,再撒上一层盐,它又开始流血。”由此,不难看出,章含之既想开始新生活,又不愿去揭内心伤疤,但如果不把这段历史真相写出来,她心底“死结”,永远都无法解开。
那么,从哪个视角再现那段历史?章含之在大红门里生活了一辈子,这里有她父亲的身影,有乔冠华的笑声,还有永远铭刻心底的情感恩怨,她想就从这沧桑凝重的大红门写起……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出版后,先后印了20多万册,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一时名扬海内外。
岁月流转,晚年的章含之,气定神闲,浑身散发着魅力。眼神奕奕生辉,是那种穿越岁月沧桑一尘不染的清澈,一般女人经过那么多坎坷,会有饱经风霜的感觉,但她不一样,永远都是那么去留无意,荣辱不惊。
无论出席宴会,还是在家待客,或躺在病榻上,章含之总是把自己打扮得体面而优雅。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年代,仍极力维持着生活品质,当时,外交部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布料,定做服装,但色彩单一呆板,仅限绿蓝黑,爱美的章含之便在细节上动心思,掐点腰,凸显曲线美,再把方领改成圆领,把脸形衬托得更加妩媚,她还别出心裁,为一件翠蓝色外套,设计一个可拆卸的灰皮领。
洪晃说:“母亲不是那种自鸣清高,她的高贵善良美丽,缘于天成,她从不穿名牌,她的衣服都是自己设计,精心搭配,然后找胡同里的裁缝量身定做,她生活精致讲究,但从不奢侈乱花钱,她认为心灵的高贵,远比生活的奢侈更有意义。”
去年进入冬天,章含之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病情来势凶猛,她感到生命无多,弥留之际,她为自己安排后事。她要求过世后,不要把她的骨灰跟乔冠华埋在一起,只把她一直珍藏的他的两束头发,放在骨灰盒里就行了,她希望跟养父章士钊一起葬在上海福寿园。女儿洪晃对母亲的安排特别不理解,母亲对乔伯伯情深意笃,为何去世后,反而不愿生死与共?后来洪晃终于想通,命运多舛的母亲,到另外一个世界,不再要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作为女儿呆在父亲身边最安宁。
2008年1月26日,因呼吸衰竭,章含之在北京朝阳医院溘然长逝,一代名媛走完了72载传奇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