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含之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b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七十年代杰出的女外交家,一代名媛章含之的一生,始终与中国近代史上三位风云人物——章士钊、毛泽东、乔冠华联系在一起,因此,她的人生被赋予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
  
  出入红墙,成为毛泽东英文教师
  
  1935年,上海永安公司一位女职员,未婚产子,因与男友地位悬殊无法完婚。时为著名律师的章士钊闻知后,主动收养了这个没有名分的私生女。从此,因偶然踏入红门的章含之,过上了体面优裕的生活,也为她今后坎坷人生埋下伏笔。
  章含之天生丽质,聪慧伶俐,深得章士钊夫妇宠爱。12岁时,她被话剧《水仙花》吸引,立志成为像周旋那样的演员,但她的梦想很快破灭,父亲坚决反对“你就死了那份心,书香门第的章家,决不能出戏子!”自感当演员没戏,章含之只得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3年,高考在即,章含之想报考清华人学水利系,但父亲不同意,他认为,女孩子家学工科不太合适,如果学门外语将来出国当大使,是个不错选择。最终,父命难违,章含之只得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入学后,由于学业优秀,再加上长相清纯漂亮,很快成为北外一朵亮丽“校花”。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大寿,邀请程潜、叶恭绰、王季范和章士钊四位同乡前来作陪,毛泽东事先关照每位不许带夫人,可有子女陪同。王季范领来孙女王海容,章士钊则带来女儿章含之。当主席听说她在北外任教时,不时颔首说道:“不错,不错,年纪轻轻就当上讲师了,很有前途嘛!”未了,主席话锋一转,风趣地说:“章老师,你教我英文怎么样?”章含之受宠若惊,羞得脸色绯红,不知如何作答。章士钊见状,忙给女儿解围:“没问题,能陪主席学英文,是她的造化!”
  风华正茂的章含之,开始出入中南海为主席辅导英语,这对特殊的“师生”相处得十分融洽。能辅导主席学英语,对章含之来说千载难逢,因此,无论是选教材,还是授课,她颇下功夫。课余,她时常陪这位特殊“学生”,吃饭、散步、聊大,时间一长,这一老一少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那年,章含之28岁。
  “文革”风暴袭来,主席无心学英语,这段特殊的“师生缘”也划上了句号。并且被卷入“文革”的惊涛骇浪中,不但被剥夺授课权利,还扣上“里通外国”“二月逆流”的帽子。从天堂骤然跌落地狱,章含之甚感冤屈,她上书致信毛主席,讲述自己惨遭迫害的经历。不久,她的这封“救命信”,果真发生效力,主席不但恢复她的白由身,还指派她入“九大”报告翻译班子,可谓因祸得福。此后,章含之义成为主席的随身翻译,在那个没有歌星影星的年代,电视上经常播放的是伟大领袖接见外宾的新闻记录片,常陪同毛主席出镜的章含之,因为她的美丽和优雅格外引人注目,成为那一代人记忆最深的“焦点”人物。
  1971年,经主席亲自点名,36岁的章含之调入外交部,期间,参与了中美建交会淡、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谈判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成为七十年代中国杰出女外交官之一。
  
  命运沉浮,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
  
  第三次改变章含之命运的男人是乔冠华,乔冠华是公认的才子,当年与胡乔木并称“南北二乔”,这位23岁即获德国博士学位的才俊,深受毛泽东的赏识和器重,驰骋国际外交舞台。在中美谈判桌上,他与基辛格棋逢对手,叱咤风云,在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大会上,壮怀激烈,纵横捭阖,驰誉中外,特别是那个定格史册的开怀大笑,令章含之砰然心动。虽然自己是有夫之妇,并有了女儿妞妞(洪晃),但她能感受到,那种烈焰焚情,既让她痛苦不堪,又使她不可抗拒,难以自拔。在乔冠华眼里,章含之容貌出众、举止优雅,让他这个中年丧妻的男人一见钟情,虽然已36岁,却浑身散发着特有魅力,言谈之处透着大家闺秀的风韵。两人心生爱慕,但年龄相差23岁,又同在外交部,考虑到人言可畏,所以只能把爱深埋心底。
  那是1972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听取中日会谈情况汇报后,话锋一转,当着众人的面,“批评”章含之:“……我知道,你好面子,自己不能解放自己,你的男人已经同别人好上了,你为什么不离婚?”被主席戳到伤心处,章含之当场痛哭失声。有了主席指点迷津,章含之结束了名存实亡的婚姻,为她与乔冠华爱情发展,扫清了“障碍”。
  好事多磨,正当两人关系逐渐浮出水面,却遭至毛主席的施压,章含之对主席的“精神实质”领会错了。后来,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主席让我解放自己,是希望我能为他好好工作,并不赞成我放纵情感,与乔冠华谈情说爱。在这件事上,主席显然“龙颜不悦”。
  1973年,毛泽东指示外交部培养女外交家,并钦点章含之赴加拿大任女大使。这样的决定看似名正言顺,但章含之比谁都清楚主席的“醉翁之意”。是为了爱情挺而走险,还是与乔冠华分道扬镳,这对章含之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抉择。乔冠华闻听这个消息,有种山雨欲来的惶恐不安,一时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他知道自己与含之这段苦恋,注定凶多吉少。最先败下阵来的乔冠华,找到章含之说:“含之,为了不影响你的前途,我看到此为止吧!”然而,章含之却表现出女性少有的理智与勇气,她平静地说:“你不是曾说过,为了这份爱,你可以不当部长吗?那么,我现在就郑重告诉你,为了这段情,我可以不当这个女大使,其他都是身外之物!”面对章含之所表现出的胆识和坚贞,乔冠华感动得潸然泪下。
  冒着“失宠”和自毁前程的危险,章含之断然拒绝了主席任命,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嫁给了乔冠华。自然,“抗命”是要付出代价的,章含之能预见今后人生,注定充满凄风苦雨。果不其然,毛泽东在他生命最后几个月,下令批判乔冠华。此后,两人削职为民,政治生命戛然而止。回首往事,章含之说“我一生中,往往重大转折,都离不开毛主席,他在我人生的关键点,主宰了我的命运,同时,我又是个情绪化的人,一生中无论是正确或错误的决定,永远都受感情支配。”1976年,惨淡落寞的乔冠华,忧郁成疾,罹患癌症。章含之始终厮守丈夫身边,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她四处奔波,为丈夫的平反奔走呼号,直到1983年深秋,孤怀遗恨的乔冠华,在抑郁之中含冤离世。
  章含之坦言:“我与乔冠华十年风雨情,其实只过上两年好日子,其余八年,都是陪他受尽痛苦折磨,直到老乔含冤去世。”当时,有人认为,章含之之所以不顾一切嫁给乔冠华,无非是贪图他的名声和地位,实际上,他们的生死恋,忠贞不愈,坚贞无比,如果不是为了真感情,没有一个女人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使自己落得个万劫不复下场。
  
  风华绝代,一代名媛谢幕人生
  
  乔冠华是章含之的生命支柱,他的去世令她万念俱灭,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在后来的文章中,捉到当时悲怆心境:“生死关头,之所以能活下来,不仅仅是生的欲望,在那个 寒冷绝望的冬天,对我来说,死的诱惑更大,但我不甘心就这样沉默地从人间消失,不甘心历史这样被歪曲,于是我活了下来。”情已逝,心依旧。
  作为前中国外长遗孀,章含之只有手中的笔,能向人们述说当年历史真相,在乔冠华去世十年后,她开始伏案写作。她说:“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也该走出老乔的阴影了,我只想把埋藏心底的对他的情感付诸笔端,从相知、相恋、相爱,到生死相依,写出来可能会轻松点。”很快,她便完成了七八万字的手稿《十年风雨情》,那真挚而细腻,浓烈而又悲怆的爱情催人泪下,发表后,一时洛阳纸贵。
  对于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她感到意犹未尽,还有话要说。这时,恰好文汇出版社编辑萧关鸿登门拜访,请她写那段在外交部的生活,章含之虽然答应了,但她矛盾重重,迟迟未能动笔,往事不堪回首,伤痕依旧存在,她说:“重新翻出前尘往事,犹如撕去缠绕在伤口上的纱布,再撒上一层盐,它又开始流血。”由此,不难看出,章含之既想开始新生活,又不愿去揭内心伤疤,但如果不把这段历史真相写出来,她心底“死结”,永远都无法解开。
  
  那么,从哪个视角再现那段历史?章含之在大红门里生活了一辈子,这里有她父亲的身影,有乔冠华的笑声,还有永远铭刻心底的情感恩怨,她想就从这沧桑凝重的大红门写起……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出版后,先后印了20多万册,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一时名扬海内外。
  岁月流转,晚年的章含之,气定神闲,浑身散发着魅力。眼神奕奕生辉,是那种穿越岁月沧桑一尘不染的清澈,一般女人经过那么多坎坷,会有饱经风霜的感觉,但她不一样,永远都是那么去留无意,荣辱不惊。
  无论出席宴会,还是在家待客,或躺在病榻上,章含之总是把自己打扮得体面而优雅。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压抑的年代,仍极力维持着生活品质,当时,外交部工作人员可以选择布料,定做服装,但色彩单一呆板,仅限绿蓝黑,爱美的章含之便在细节上动心思,掐点腰,凸显曲线美,再把方领改成圆领,把脸形衬托得更加妩媚,她还别出心裁,为一件翠蓝色外套,设计一个可拆卸的灰皮领。
  洪晃说:“母亲不是那种自鸣清高,她的高贵善良美丽,缘于天成,她从不穿名牌,她的衣服都是自己设计,精心搭配,然后找胡同里的裁缝量身定做,她生活精致讲究,但从不奢侈乱花钱,她认为心灵的高贵,远比生活的奢侈更有意义。”
  去年进入冬天,章含之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病情来势凶猛,她感到生命无多,弥留之际,她为自己安排后事。她要求过世后,不要把她的骨灰跟乔冠华埋在一起,只把她一直珍藏的他的两束头发,放在骨灰盒里就行了,她希望跟养父章士钊一起葬在上海福寿园。女儿洪晃对母亲的安排特别不理解,母亲对乔伯伯情深意笃,为何去世后,反而不愿生死与共?后来洪晃终于想通,命运多舛的母亲,到另外一个世界,不再要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作为女儿呆在父亲身边最安宁。
  2008年1月26日,因呼吸衰竭,章含之在北京朝阳医院溘然长逝,一代名媛走完了72载传奇岁月。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魏明伦曾说:“在鼎盛与消亡之间还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民间传统艺术如能努力保持其精髓,而不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并将这种大潮当成洗礼,相当一部分民间艺术会大放光彩。”    蒲章俊的家,在洪山镇蒲家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因为狭小的天井挡住了外界的光线,不大的客厅里显得有些昏暗。蒲章俊是蒲松龄十一代世孙,2月28日,北京,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他为“聊斋俚曲传承人”。  几年前,蒲章俊从蒲松龄纪
期刊
老爸独居多年,我见他生活孤寂,便说服他,欲给他找个“伴儿”。  我找到小区的王婶。王婶自从老伴去世后就在小区里开了家小卖铺,平时接触人比较多,消息很灵通的,同时也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个大事小事的,准少不了王婶的影子,老爸下楼不便,王婶还经常上门给送油盐酱醋呢。我说明来意,王婶一怔,随即笑了:“好事啊,你爸一个人生活四年了,挺孤单的,是该有个伴啦!”于是,王婶就如数家珍地向我逐一介绍起
期刊
身在缥缈群山,一路都在追踪野茶。可世间许多事,偏偏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茶也一样。正当笔者遍寻野茶未果,患得患失之际,眼前突然一亮:水月溪畔,几株高约两米的茶树迎风摇曳。  大喜过望,情不自禁,围着茶树雀跃起来。一边举起相机拍摄,一边观察茶树的形态特征。推测这是一株有年头的“土茶”,根茎较一般茶树粗大,叶色黛绿,叶片肥厚。莫非是古时小青茶的后代?忍不住轻撷几片初展芽叶,细细咀嚼,
期刊
灰红色的天空随着时间的后移逐渐向城市沉了下来,暖风和煦地拂着,还有一些没有凋谢的桂花仍在绽放,它们的气味在夜晚显得特别地香甜。  到达河内的那个下午,阳光很烈,早上我们还穿着薄的毛衣在南宁市散步,可下午当我们背着行囊在河内老街寻找旅馆的时候却恨不得洗个冷水澡,只是这个念头刚一闪过,天空马上就阴沉了下来,湿润的空气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包裹住全身,黏乎乎,动弹不得,湿闷得让人不想再多说一句话。  河内
期刊
我是个爱读书写字的人。年轻时就梦想能拥有一间面积不大,可供我读书写字的书房。当过了而立之年,我依然坐着小板凳趴在木椅上看书写字。我戏称那木椅是我的“书椅”。在书椅上写作的日子何尝不想有个书桌呢。那时,老百姓住房紧张,我结婚的小屋除了床,摆上衣柜、碗橱、两把木椅就占满了,能拥有张书桌就是奢望。我趴在书椅上读书写字,许多文章被市报刊杂志发表,还整理了几册读电大的笔记,写出无数个工作计划和总结,它为我的
期刊
我已年近古稀,但耳不聋,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精神矍铄,容光焕发。退休十年来,从未感到过失落和寂寞。这都得益于我广泛的爱好。    爱好书画    从小我就与书画结缘,一直与笔墨相伴。并在退休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经过名师的指点,真草隶篆,渐进门径梅兰竹菊,略通一二。闲来兴致浓时,便涂鸦几张,几束兰、几朵菊或赠友,或自赏。虽水平有限,但自得其乐。    爱好养花种菜    花是“懒汉”
期刊
女人难做    小白自卫生勤务中心受训完毕后,调到军医署,尔后分配到南部某军医院担任营养员,他几乎整天都在厨房里。  有一天他对来实习的护士同学感叹道:“别人当兵是学做男人,我来当兵却是学做女人。”  护士同学回答道:“你才当一年多的女人,我要当一辈子的女人!”    耳朵受罪    洒友甲问酒友乙:“你喝了几十年的酒了,你认为,酒喝多了对身体的哪个器官刺激最厉害?”“当然是耳朵了”。酒友乙答道。
期刊
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下棋聊天、网上炒股、上网学习、补充新知、听流行音乐、玩游戏成为许多健康老人触网的重要原因。时尚的网络生活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青睐和仿效。最近一项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知道网络,70%的表示想上网。电脑和网络也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获取新鲜信息、保持年轻心态、加强沟通从而丰富生活的新工具。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老年人慢慢学会了年轻人“赶时髦”的做法,老年“网迷”也逐渐成为“时尚
期刊
在我国,惟有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是连任一至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们称她为中国人大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也称她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国会议员”。  申纪兰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是在1954年,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交通不便,申纪兰就骑着毛驴走出西沟村,接着转坐客车火车,经历了整整4天的路程,总算按时到北京参加了大会。  在中南海,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
期刊
古往今来,我国的一些名人,往往喜欢为自己的书斋起个雅号,或寄情、或言志、或自勉、或明愿,从而形成独特的书斋文化。品味这些书斋名,我们既可了解名人的志趣,又会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完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复达七次之多,故将书房取名为“七焚斋”,用以激励自己永远勤学苦读。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房闲谈,然后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