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狭颂》被称为“汉三颂”之一 ,方劲瑰丽,气势雄伟。线条朴茂丰腴,用笔方圆兼施,古拙而不失韵味,浑然天成。结体看似方整严谨,实则跌宕姿媚,自然生动。整体秩序井然,疏朗有致。本文是从用笔、结构两个方面对《西狭颂》碑进行分析。
关键词:西狭颂 笔法 结构
《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因碑上刻有“惠安西表”四个篆字,故又称《惠安西表》。此碑为隶书,碑文20行,每行20字,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西狭颂》以其方整静穆、疏朗跌宕[1]106的艺术特征,在汉代石刻中别具风采,成为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
清梁启超《碑帖跋》颂其为:“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2]206。用笔古拙,以方笔为主,方圆兼施,线条粗重浑厚,势险节短,凝重不失灵动。从结体来看,方整雄伟,古朴茂密,平正之中求变化,险峻之中求严整,疏朗而不松散。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此摩崖为:“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3]58。总之,《西狭颂》既不失汉隶的典雅,又能体现出摩崖隶书的气势。
一、用笔方圆兼施、彰显浑厚大气
隶书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墨迹体系,以竹简、帛书为主;二是石刻体系,以东汉典型的汉隶为主,包括摩崖等。东汉时期的汉碑、摩崖刻石,融入方圆、藏露兼用等用笔,既保留篆书古拙的韵味,又使用笔灵活婉通。《西狭颂》就是东汉刻石中具有此特征的典型代表。
1、《西狭颂》的用笔方圆兼施,逆入平出,讲究缓缓送出,笔笔达意。起收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辅之,在力量上强调粗重感,所以《西狭颂》的线条凝整沉着、力量内蓄,给人以稳如磬石的感觉。如《西狭颂》与《曹全碑》中“而”字的对比,《西狭颂》中基本采用平势,上面的长横含蓄,不等力止便骤然而收,有一种含忍凝重的力量深藏其间,古拙浑厚。而《曹全碑》横画波势幅度较大,更显飘逸流宕之美。
2、《西狭颂》的竖划形成左右外凸,主要是垂直的,以配合字体方正的总体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种写法:
(1)圆笔竖,浑圆有力,如“陈”字右边的长竖,先是逆锋起笔,裹锋铺豪下行,直至末端自然回锋上提,圆滑轻挑。而在《曹全碑》中右面长竖则以圆起尖收。相比之下,《曹全碑》显得圆润柔美,《西狭颂》显得更饱满方整。
(2)方笔竖,方劲挺拔,如“示”字下面的竖,逆锋起笔,又切笔铺豪下行,至底部迅速提锋收笔,干净利落。
3、此碑点画是藏锋起笔,其写法各样,有逆笔向下的、横行的、斜挥的、向上钩的等。《曹全碑》中的“氵”是逆锋起笔,以圆笔出锋,并且长短不一,整体紧凑。而《西狭颂》中,如“清”的“氵”从左向右用力点出,以方笔为主,远看成放射状,使得笔画看起来更加有力度感,显得方劲有力。又如“无”字四点底,《曹全碑》的四点显得短小灵动,而《西狭颂》则是呈放射状的姿态,饱满结实,这样才能表现出其活泼自然,大气稳重的特征。
4、《西狭颂》撇画多为藏锋入笔,涩势而行,有逆锋撇,如“得”字,先逆锋向左上入笔,折笔右行,渐提笔。圆头撇,逆锋入笔,向左下行笔,当笔行至末端时驻笔裹锋回收,形成圆头状,体现篆书的用笔,圆转自然。露锋撇,如“厚”。采用空收,行笔至末端时提笔出锋,这样显得峻峭、轻灵。
5、作为隶书中最显著的特征,燕尾在《西狭颂》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其燕尾以圆状为主,用笔之力在起笔处就开始蓄集,然后以波磔之势徐徐释放出来;而收尾处或上挑、或平出、或内聚、或外拓,运笔自如,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结体拙朴茂密、不失方整雄伟
《西狭颂》的结体方整严谨,而又跌宕生动。在以方整为特征的结体空间中,笔画多以横向取势,偏旁揖让、点画排叠、分行布白等都给人一种宽松得宜的感觉。黄山谷言:“大字欲结密无间,小字欲宽绰有余,作蝇头细书,须令笔势纡馀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作为字径较大的《西狭颂》它能在较宽绰的结体空间中,照应疏密,使宽而不空,其妙处自不言而喻。
1、字形方整、聚散有度
《西狭颂》的结字饱满方正,给人一种以稳如泰山,重如磬石的感觉。内部疏朗,外部充实,犹如一团块式造型。《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等碑字形均以扁平匀称为主,而《西狭颂》则方整雄伟。如“馀”字,左右两部分应为大小不同的字,可却把小的部分放大,使整个字形四角充实,体现了此碑方整雄伟的风格。
2、承上启下、篆味甚浓
吴熙载认为“此碑纯篆法”[4]98。篆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锋用笔是其最主要艺术特征的延续。《西狭颂》虽然成熟于东汉后期,但从其结体看,大部分字虽然方正,但是仍然较多地保留了篆书圆劲婉通韵味和特点。从而使该碑具有古朴自然之美。有些字的整个偏旁或局部甚至还保留了篆书的结构。如“都”字右半部分借用了篆书的结构,却以隶书的写法来写,使得字形端庄方正。有些字如“以”、“于”、“乃”等字,还不折不扣地保留了小篆的原貌,可谓大胆不拘,使得该碑结字更具高古的气息。
3、欹侧相生、险中寓稳
《西狭颂》中虽然少有大开大合之势,但却有一种聚散有度,似险实稳的感觉,如“继,威”。又如“谓”字的右半部上面的“田”, 方方正正,框架拉大,在字中成了主要部分,非常显眼。为了求得字势的平稳,把下部的“月”字两边的竖画采用向背的手法,用力撑住上方,有效地避免了倾卵之危。字中的三个方框结构,有大、有小、有奇、有曲,三者巧妙结合,意趣尽出。“柙”字右边的“甲”字,上部的方框超乎寻常的大,且有右倾之势。为了救险,左边的木字重心尽量压低,使该字险中有稳,稳中有奇。
三、总结
《西狭颂》以其遒劲的笔力、开张的架构、浑穆的气象、朗畅明丽的姿态,旁出一枝,别具风采。体现了汉人博大的胸怀,也体现出“中和之美”与虚和相应的审美特点。摩崖刻石虽自然风化的现象尤甚,但在模糊剥拙中多了几分奇诡古拙、浑穆苍茫的意味。其大气磅礴,奇伟瑰丽、浑然大度,至刚至美的特点在汉隶中堪称精美旷世之作,在书坛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蒋文光、杨再春著.汉碑经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乔柏梁著.中国历代碑帖赏析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铁平著.隶书概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关键词:西狭颂 笔法 结构
《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摩崖刻石,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颂》,因碑上刻有“惠安西表”四个篆字,故又称《惠安西表》。此碑为隶书,碑文20行,每行20字,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西狭颂》以其方整静穆、疏朗跌宕[1]106的艺术特征,在汉代石刻中别具风采,成为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之一。
清梁启超《碑帖跋》颂其为:“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2]206。用笔古拙,以方笔为主,方圆兼施,线条粗重浑厚,势险节短,凝重不失灵动。从结体来看,方整雄伟,古朴茂密,平正之中求变化,险峻之中求严整,疏朗而不松散。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此摩崖为:“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贵”[3]58。总之,《西狭颂》既不失汉隶的典雅,又能体现出摩崖隶书的气势。
一、用笔方圆兼施、彰显浑厚大气
隶书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墨迹体系,以竹简、帛书为主;二是石刻体系,以东汉典型的汉隶为主,包括摩崖等。东汉时期的汉碑、摩崖刻石,融入方圆、藏露兼用等用笔,既保留篆书古拙的韵味,又使用笔灵活婉通。《西狭颂》就是东汉刻石中具有此特征的典型代表。
1、《西狭颂》的用笔方圆兼施,逆入平出,讲究缓缓送出,笔笔达意。起收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辅之,在力量上强调粗重感,所以《西狭颂》的线条凝整沉着、力量内蓄,给人以稳如磬石的感觉。如《西狭颂》与《曹全碑》中“而”字的对比,《西狭颂》中基本采用平势,上面的长横含蓄,不等力止便骤然而收,有一种含忍凝重的力量深藏其间,古拙浑厚。而《曹全碑》横画波势幅度较大,更显飘逸流宕之美。
2、《西狭颂》的竖划形成左右外凸,主要是垂直的,以配合字体方正的总体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种写法:
(1)圆笔竖,浑圆有力,如“陈”字右边的长竖,先是逆锋起笔,裹锋铺豪下行,直至末端自然回锋上提,圆滑轻挑。而在《曹全碑》中右面长竖则以圆起尖收。相比之下,《曹全碑》显得圆润柔美,《西狭颂》显得更饱满方整。
(2)方笔竖,方劲挺拔,如“示”字下面的竖,逆锋起笔,又切笔铺豪下行,至底部迅速提锋收笔,干净利落。
3、此碑点画是藏锋起笔,其写法各样,有逆笔向下的、横行的、斜挥的、向上钩的等。《曹全碑》中的“氵”是逆锋起笔,以圆笔出锋,并且长短不一,整体紧凑。而《西狭颂》中,如“清”的“氵”从左向右用力点出,以方笔为主,远看成放射状,使得笔画看起来更加有力度感,显得方劲有力。又如“无”字四点底,《曹全碑》的四点显得短小灵动,而《西狭颂》则是呈放射状的姿态,饱满结实,这样才能表现出其活泼自然,大气稳重的特征。
4、《西狭颂》撇画多为藏锋入笔,涩势而行,有逆锋撇,如“得”字,先逆锋向左上入笔,折笔右行,渐提笔。圆头撇,逆锋入笔,向左下行笔,当笔行至末端时驻笔裹锋回收,形成圆头状,体现篆书的用笔,圆转自然。露锋撇,如“厚”。采用空收,行笔至末端时提笔出锋,这样显得峻峭、轻灵。
5、作为隶书中最显著的特征,燕尾在《西狭颂》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其燕尾以圆状为主,用笔之力在起笔处就开始蓄集,然后以波磔之势徐徐释放出来;而收尾处或上挑、或平出、或内聚、或外拓,运笔自如,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结体拙朴茂密、不失方整雄伟
《西狭颂》的结体方整严谨,而又跌宕生动。在以方整为特征的结体空间中,笔画多以横向取势,偏旁揖让、点画排叠、分行布白等都给人一种宽松得宜的感觉。黄山谷言:“大字欲结密无间,小字欲宽绰有余,作蝇头细书,须令笔势纡馀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作为字径较大的《西狭颂》它能在较宽绰的结体空间中,照应疏密,使宽而不空,其妙处自不言而喻。
1、字形方整、聚散有度
《西狭颂》的结字饱满方正,给人一种以稳如泰山,重如磬石的感觉。内部疏朗,外部充实,犹如一团块式造型。《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等碑字形均以扁平匀称为主,而《西狭颂》则方整雄伟。如“馀”字,左右两部分应为大小不同的字,可却把小的部分放大,使整个字形四角充实,体现了此碑方整雄伟的风格。
2、承上启下、篆味甚浓
吴熙载认为“此碑纯篆法”[4]98。篆隶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锋用笔是其最主要艺术特征的延续。《西狭颂》虽然成熟于东汉后期,但从其结体看,大部分字虽然方正,但是仍然较多地保留了篆书圆劲婉通韵味和特点。从而使该碑具有古朴自然之美。有些字的整个偏旁或局部甚至还保留了篆书的结构。如“都”字右半部分借用了篆书的结构,却以隶书的写法来写,使得字形端庄方正。有些字如“以”、“于”、“乃”等字,还不折不扣地保留了小篆的原貌,可谓大胆不拘,使得该碑结字更具高古的气息。
3、欹侧相生、险中寓稳
《西狭颂》中虽然少有大开大合之势,但却有一种聚散有度,似险实稳的感觉,如“继,威”。又如“谓”字的右半部上面的“田”, 方方正正,框架拉大,在字中成了主要部分,非常显眼。为了求得字势的平稳,把下部的“月”字两边的竖画采用向背的手法,用力撑住上方,有效地避免了倾卵之危。字中的三个方框结构,有大、有小、有奇、有曲,三者巧妙结合,意趣尽出。“柙”字右边的“甲”字,上部的方框超乎寻常的大,且有右倾之势。为了救险,左边的木字重心尽量压低,使该字险中有稳,稳中有奇。
三、总结
《西狭颂》以其遒劲的笔力、开张的架构、浑穆的气象、朗畅明丽的姿态,旁出一枝,别具风采。体现了汉人博大的胸怀,也体现出“中和之美”与虚和相应的审美特点。摩崖刻石虽自然风化的现象尤甚,但在模糊剥拙中多了几分奇诡古拙、浑穆苍茫的意味。其大气磅礴,奇伟瑰丽、浑然大度,至刚至美的特点在汉隶中堪称精美旷世之作,在书坛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蒋文光、杨再春著.汉碑经典[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3]乔柏梁著.中国历代碑帖赏析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铁平著.隶书概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