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法律视角下礼治功能的实现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e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中国在当前学习西方法律的浪潮中,有必要有选择的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现代法律秩序的价值构建方面,儒家的“礼治息诉”思想为当前的调解制度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考,在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关键词 礼治息讼 调解制度 法治建设
  作者简介:李阳谊,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赵海川,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018-02
  一、传统礼治对于现代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礼治对于现代法治的指导意义
  礼治是运用礼来治理百姓,治理国家的过程,通过发挥礼的功能最终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在古代中国,百姓依礼而行事,礼作为一种调节制约人们行为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用礼来教化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人,使他们循规蹈矩,一言一行得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做到安分守己,以此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儒家的礼治思想对法律的渗透是广泛而深入的,礼与国家法律的制定、执行,甚至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法治建设,即依据法律维护社会的稳定。礼治主要依靠的是道德教化的力量。礼与法的互补对以伦理道德辅助依法治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立法过程中,使法律制度反映伦理道德的某些基本原则,可以使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层面,让法律得到伦理道德的有力支持,反过来,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必然有助于法治观念的增强。“无讼”的法律观念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的建立。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构建现代法治社会时,礼治思想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应该合理的取舍。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人均消费水平上,较之前相比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就不能实现正常发展。只重视物质水平的提高,忽略文明的建设,看不到民众的意愿,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不能实现经济和制度的双重改革,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社会的稳定秩序遭到破坏,产生动荡。
  就我国目前而言,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已经成为了所有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极度不合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民众正常权利的严重被忽视,这些社会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广大公众的合理需求不能被满足,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社会财富更多的是被权力阶层所攫取,国家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相对公平的生存空间,继而引发其对生存现状的不满,甚至对国家、社会、其他人仇视的心理。因此,非常有必要用传统的礼治去构建和完善现代法律制度下的调节制度。
  (二)传统礼治立足于现代法治的思想基础
  思想基础是传统礼治得以植根于现代法治的土壤。中国人不断增强的法律意识和从古至今都在提倡的和谐的思想正是礼治融入到现代法治中所需要的思想基础。
  1.守法的精神。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的守法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传统的礼治强调依据礼、法实现对自己的约束,尊重现有社会中的统一规则。而守法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最低要求,不遵守法律的话那么立法就失去了意义。传统社会中礼治下的中国人恪守礼俗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中固化在了人们的内心。因此,从礼治角度讲,中国目前应当首先改变上述国家层面的违法现象,只有国家作好守法的表率,公民乃至全社会才有可能形成守法的氛围。
  2.和谐的思想。礼治重视和谐思想的培养,反映在法律制度方面就是要求立法、执法、司法符合人性。首先,立法不能与传统道德相违背,同时要在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法律解决纠纷的机能;同时,司法过程力要力求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不能因为严格机械地司法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层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从综合国力还是人均消费水平上,较之前相比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就不能实现正常发展。只重视物质水平的提高,忽略文明的建设,看不到民众的意愿,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不能实现经济和制度的双重改革,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使社会的稳定秩序遭到破坏,产生动荡。
  就我国目前而言,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已经成为了所有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极度不合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民众正常权利的严重被忽视,这些社会问题直接导致的就是广大公众的合理需求不能被满足,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社会财富更多的是被权力阶层所攫取,国家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相对公平的生存空间,继而引发其对生存现状的不满,甚至对国家、社会、其他人仇视的心理。当心中的强烈的不满不能够得到正常途径下的发泄时,那么这部分群体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其他的条件刺激,作出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典型的就是报复社会的行为,通过伤害普通民众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自身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酿成暴力恐怖的惨剧。这就需要在社会和广大公众层面宣传和谐相处的思想,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既能够保证我们每个人能够在一个拥有良好秩序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也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礼治息讼思想概述
  (一)传统意义上的“礼治息讼”内涵
  “无讼”这一概念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孔子有云:“听诉,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提倡仁爱,在他看来和谐是仁爱的精神要义。孔子的法律思想是温和的,他以仁入礼,崇尚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反对不去教化百姓,他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无讼的社会。显然,诉讼是不和谐的,遇到矛盾就诉诸诉讼而不是通过教化去解决,违背了孔子向往的“亲亲”“尊尊”的西周礼制,而无讼是孔子所提倡的礼的最终目的。   “无讼”思想是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无讼”是和谐思想演化下的一个具体原则,也是和谐理念在司法上的表现。要达到“无讼”对人们的“内在”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人们自觉的遵守各种既定的社会规则,并按照这种社会规则去行事。这时,“自省”、“内省”就变得相当重要,也无需外力的帮助。而这与西方的逻辑论证和法庭辩论有很大差别。
  (二)传统“礼治息讼”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礼治息讼”的思想对整个中国传统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及至当今社会也依然有其生命力。这一思想不仅贯穿了中国的传统社会,而且这一文化思想的传承也同样在现代中国人心中烙下了印记。“礼治息讼”的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继承传统时,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看到其积极影响又要摒弃其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倡导无讼和谐的理想社会,是整个中华民族都为之向往的,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的思想观念自始至终都在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古代中国梦寐以求的便是建立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和谐、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无讼”更是大同社会在司法实践中的追求。重调解的“无讼”法律价值观类似于当前我国逐步完善的调解制度。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争讼的形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法律基础薄弱,法律专业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消极影响。传统礼治实质上就是一种人治,即统治者将道德礼仪定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便成了道德的仆从。“礼治息讼”价值观过于依赖市民社会中民众自身对于道德力量的信仰程度,如果一味的坚持礼治,那么解决社会纠纷时容易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法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极不利于民众正当法律权益的维护和保障。而且,在现代法治背景下,传统的“权即法”思想的桎梏导致“法律至上”的观念难以形成。此外,受“法即刑”的观念的影响,公民畏惧法律的心理难以消除,自觉守法意识难以形成,也难以适应法治社会鼓励人们勇于用法的制度模式。
  三、我国现阶段调解制度的不足
  (一)法官职权主义色彩过重
  民事调解制度要求的是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但是,现行的调解制度往往是审调合一制度,审判员在获得当事人调解意愿表示后,便自行提出调解方案,并利用其优势身份地位和调解无明确期限的缺陷,给予当事人以时间压力、经济压力、名誉压力等,迫使当事人牺牲一方部分合法利益达成协议,以解决纠纷。或者,法官以职权调解代替当事人自愿调解,违背调解自愿原则,使当事人迫于压力而被迫达成合意。
  (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和规范
  目前我国已经在民事诉讼法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地修订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并面向全社会各界征求讨论意见,这可以说是我国在专门的调解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因为之前我国并没有普遍意义上的调解规范条例,只是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单行法中通过个别条文的形式零星的有所体现,这种立法模式按照学界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就是:它们“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调解制度的法律职能。”
  但是这种调解制度的立法模式并没有对调解制度的具体方式和特征加以规定。由于在现实的法律法规中,缺少实践层面的制度考量,无论是在刑事案件还是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当前的调解制度的具体方式、特征以及类型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空间太大。
  四、从“礼治息讼”看我国调解制度的完善
  当前调解制度完善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功利主义的调解模式。受上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当庭宣判率和同期结案率等指标考核的影响,为了提高考核的分数和工作的效率,法院愿意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和案件,而调解可以使法官在相对时间内提高办案数量、回避法律适用、减少上诉案件,法官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因此法官有时为了自身利益甚至会对双方当事人施压,违背调解自愿的原则。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总体上和谐稳定,但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正确应对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需要充分运用诉讼调解这一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功利主义的调解模式不仅违背了和谐更难以获得实质正义。我国古代礼治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和”,其目的是对“无讼”的追求。在礼治息讼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法治中的调解制度借鉴和谐的思想观念,注重道德的力量是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还可以获得实质正义的。我们应该将古代的无讼思想借鉴到当代的调解理念中,通过调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出由于“礼治息讼”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道德的力量实现民众间的权益保护,这一点在当代的调解中应逐渐突出。人民法院在诉讼调解中要采取积极措施,充分保障当事人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其处分权利。
  参考文献:
  [1]马小红.礼与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3]范海玲.浅谈传统礼治对于依法治国的影响.吉首大学学报.2005(12).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聋人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聋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体性等特点,这就更加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学生既是接受国民教育的对象,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目前,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聋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其中包括了多方面的原因。那么如何
摘 要 基于禁止高利贷,民间借贷约定利息和违约金的,不得超出国家规定最大利率的四倍。但二者之和限为定值,导致不同法律性质的违约金终将归“零”,无法“担保”借款人依约履行义务,最终造成违约失信零成本,严重损害社会诚信。是故,有必要确立民间借贷违约金之惩罚性,以维护社会诚信。  关键词 民间借贷 违约金 惩罚性 社会诚信  作者简介:张亚巧,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
摘 要 “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创新“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高校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王琳,天津商业大学设计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1-232-02  
摘 要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从高速向中速转变,但是强化农业的基础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对象。所以要不断的创新土地改革发展的思路,完善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强化我国农村土地的建设,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特点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瓶颈,探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农
摘 要 党中央在十八界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非法证据排除审判程序的改革应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对其程序性诉权的认定、律师调查权的扩大及非法证据认定方式进行改造。以期能促使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发挥其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功效,不断提升我国法治水平。  关键词 审判 中心 非法证据排除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得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
摘 要 司法的适用是一个能动性的过程,我们在争论是否要在立法上最终全面肯定(扩大)暂缓起诉制度之时,首要的问题就在于探究其背后的立法目的是什么,但对立法目的的探查又离不开对其诉讼价值的考量。故以诉讼价值考量为纽带,则可以明确该制度的具体内容要素、诉讼效力及相应的程序规则等内容,对上述争论的解决又提供了一个可思考的维度。  关键词 暂缓起诉 起诉裁量权 犯罪控制 诉讼价值  作者简介:杨强强,北京市
摘 要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区别于普通大众的隐私权,本文以道格拉斯婚礼照片事件为切入点,首先分别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以及何谓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概念进行了初步介绍,分析公众人物隐私权规制的缘由和内容,最后针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机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 道格拉斯 公众人物 隐私权 舆论监督  作者简介:马瑞,郑州大学法学院2011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单一依靠公安机关,在大型群众性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公众安全需求日趋增加,公安机关警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公安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不适合现有情况。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社会化理念的提出,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引入市场化力量逐步成为必然,通过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中引入市场化力量,进一步释放警力资源,革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无形的手
摘 要 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增加了兜底条款和一般条款,但兜底条款具体应囊括的内容及一般条款的解释适用尚待明确。本文以谷歌图书项目案判决为背景,介绍了美国版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构成要件及其在本案当中的具体应用,并吸收其合理内核,从宏观的精神实质层面和微观的具体方法层面对兜底条款和一般条款具体适用时应考量的具体因素加以说明,归纳出一般认定方法,以减少认定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司法实务提供参考。  关
摘 要 传统的普罗大众是如何看待法律及法律所主张的正义?或许我们从古代民间“宗族调解”中可以得到部分答案。在延绵数千年的乡土社会里,古代所称的“私和”,也就是我们现今称之为“调解”的名词一直在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而“宗族调解”作为调解制度中的一种,在解决纠纷,保护族民安全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即是以宗族调解为切入点,通过对宗族调解的制度、文化分析以及与其他调解制度的对比,试图可以溯源调解文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