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有助于充分发挥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的比较优势,契合了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学定位。为此,本文在梳理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中面临的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SPOC翻转课堂用于选修课教学过程的主要优势,初步搭建了集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于一体的《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高等学校《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SPOC模式 《金融学》选修课程 翻转课堂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各种类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逻辑线条系统、理论关联紧密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开展针对性的例题教学和实践讨论,致使学生往往陷入对“理论”死记硬背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于线上教学,则不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出现专业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采用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应了高校课程教学校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基于SPOC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不仅可以将合作、讨论、质疑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创新、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四创”能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以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为例,设计嵌入SPOC理念的《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阐释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分析
当前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商业联系日趋紧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型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引入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惯常做法,开始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类别细分,学生在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通识课程。《金融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受众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选修课程班级规模庞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困境。
(一)《金融学》选修课程章节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双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出于缩短备课时间、降低教学过程复杂度的考虑,会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学》选修课程,而多数教师并未把握学生受众的差异性特征,通常是把面向金融学专业讲授的课程章节内容简化移植到非金融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实际上是专业课程的简单通俗化处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课时有限、重在知识广度介绍的特征,一味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缺乏专题亮点章节内容的精细打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并不强烈。而且,金融学专业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诉求等明显不同,如果没有厘清《金融学》选修课程与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科联系和知识起承性,对具体章节内容安排进行适当删减和突出,将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时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偏差。
(二)《金融学》选修课程通识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定程度而言,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旨在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选修课程仅是学生修满专业學分达到毕业条件的一个基本门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未能投入足够精力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从教师主体来看,诸如商学院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金融学》选修课程往往是由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专业老师来讲授,主讲老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色彩,难以将专业课程教学和通识课程教学融会贯通,对学生金融视野的开拓和金融素养的提升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主体来看,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金融学》课程时通常抱有“凑学分”的心态,此时其倾向选择学分高且教学考核相对简单的课程及授课班级,这与通识教学的课程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金融学》选修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不丰富
在《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讲老师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客观主义,教学形式偏重“注入式”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方面,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只是将老师头脑中的客观事实转移到学生头脑中去[1],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知识传授过程过于刚性化。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呈现“唯一性”趋势,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形式,互动和讨论环节流于形式,也没有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致使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效果并不理想。
(四)《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金融学》选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的判定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堂发言及随堂作业[2],期末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发言和随堂作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介绍和案例讨论而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控制,期末的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也过于突出结果导向,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转成效并不乐观。而且教师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在优质课程(金课)立项建设、教改项目参与、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劣势,这也导致教师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二、SPOC翻转课堂在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翻转课堂自2012年以来得到大规模倡导,并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相结合,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但受教学资源、课程定位、班级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的课程适用性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此背景下SPOC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视,SPOC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MOOC平台资源及相应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限定了课程开放规模和准入门槛,通过线上MOOC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提升专业教学的针对性[3]。具体来看,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体系化、深度性的课程学习体验,也重新塑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4],确保了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比较优势。近些年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外著名学府的青睐,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部分学院尝试将SPOC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在线上规定学生每周应完成的课程学习内容,在线下翻转课堂则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化理解[5]。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选修课程的优势分析
将SPOC翻转课堂应用于诸如《金融学》这类选修课程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优势:其一是有助于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SPOC教学模式可以实现MOOC资源、微课资源以及自有录制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帮助老师将大量精力从备课资源准备工作中抽离出来,能够专注于教辅资源的选取、补充和完善以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从而有效提升选修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其二是有利于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章节内容设计的针对性。相较于MOOC资源的大规模在线开放特征,SPOC教学模式注重受众选择的精准性和课程内容的定制性,其可以帮助教师结合选修课程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体系构成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凸显选修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导向。其三是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线上开展课程导学和项目分工,还可以让教师在线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线上与线下教学手段的互补与交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其四是在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SPOC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多渠道资源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提升学生对于专业主干知识和关联知识的学习素养。
三、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充分认知和了解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老师线下课堂教学引导为重点,以课后练学评价为延伸,充分发挥各渠道学习资源的比较优势,调动学生选修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选修课程教学回归通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具体来看,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和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三大部分。
在课前资源开放共享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受众前端分析和章节内容编排工作[5]。具体来看,应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选修《金融学》课程专业的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构架、理论积淀进行群体画像,梳理、分析、研判学生受众对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金融学知识的核心需求痛点,据此对金融学课程框架及章节内容进行简化和重构。如对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重点需要掌握金融要素、金融中介、金融供需和金融调控监管四大板块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板块可以勾勒符合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诉求的金融学逻辑线索及主干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整理线上教学辅助资源,尤其是通过引入优质MOOC资源和自行开发微课资源,在线上平台开发集教学大纲、教学PPT、案例视频、习题库、参考论文于一体的课程资源包,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相关课程资源,提出围绕知识重难点的学习任务单和系列思考题,允许学生线上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观点,强化其对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和理解。
在课中教师精准引导阶段,教师可以从线上平台导出学生课前学习的相关数据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同疑难点进行甄别,明确课堂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金融学》选修课程而言,可以结合课前列出的学习任务单,通过金融实践案例分析、商业理财情景实验等方式开展问题探究型教学,在此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讨论,以小组形式汇报针对学习问题的共识观点,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并在SPOC平台上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体会,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能否将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关键就在于授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精准引导程度,教师在SPOC翻转课堂中实际上扮演着控场者的角色,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展和学生学习讨论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对自身的教学节奏、教学方式等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课后跟踪评测分析阶段,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本节课程讲授的主要金融知识点开展线上单元测试,要求学生在课程尾声或课下时间及时登录相关平台答题,测试结果同步反馈至教师线上课程后台,教师据此考察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并就争议性问题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和指导,并在下节课堂教学时抽出少部分时间进行问题阐释和知识巩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线上平台上推送、上传一些与课程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后就感兴趣的金融话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发现研究兴趣点和学科交叉点。
參考文献:
[1]童正芳,李雪,刘妍.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5):56-60.
[2]刘妍,岳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与主体行为研究[J].高教学刊,2018(2):81-83.
[3]李蒙.MOOC平台SPO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7(2):1-3.
[4]徐蕾.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9):147-148.
[5]杨茜云.基于SPOC的《金融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11):143-14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演化博弈视角下高校智库联盟运转困境及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GX-018)。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SPOC模式 《金融学》选修课程 翻转课堂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各种类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逻辑线条系统、理论关联紧密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开展针对性的例题教学和实践讨论,致使学生往往陷入对“理论”死记硬背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于线上教学,则不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出现专业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采用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应了高校课程教学校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基于SPOC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不仅可以将合作、讨论、质疑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创新、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四创”能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以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为例,设计嵌入SPOC理念的《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阐释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分析
当前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商业联系日趋紧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型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引入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惯常做法,开始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类别细分,学生在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通识课程。《金融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受众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选修课程班级规模庞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困境。
(一)《金融学》选修课程章节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双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出于缩短备课时间、降低教学过程复杂度的考虑,会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学》选修课程,而多数教师并未把握学生受众的差异性特征,通常是把面向金融学专业讲授的课程章节内容简化移植到非金融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实际上是专业课程的简单通俗化处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课时有限、重在知识广度介绍的特征,一味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缺乏专题亮点章节内容的精细打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并不强烈。而且,金融学专业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诉求等明显不同,如果没有厘清《金融学》选修课程与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科联系和知识起承性,对具体章节内容安排进行适当删减和突出,将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时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偏差。
(二)《金融学》选修课程通识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定程度而言,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旨在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选修课程仅是学生修满专业學分达到毕业条件的一个基本门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未能投入足够精力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从教师主体来看,诸如商学院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金融学》选修课程往往是由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专业老师来讲授,主讲老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色彩,难以将专业课程教学和通识课程教学融会贯通,对学生金融视野的开拓和金融素养的提升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主体来看,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金融学》课程时通常抱有“凑学分”的心态,此时其倾向选择学分高且教学考核相对简单的课程及授课班级,这与通识教学的课程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金融学》选修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不丰富
在《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讲老师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客观主义,教学形式偏重“注入式”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方面,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只是将老师头脑中的客观事实转移到学生头脑中去[1],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知识传授过程过于刚性化。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呈现“唯一性”趋势,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形式,互动和讨论环节流于形式,也没有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致使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效果并不理想。
(四)《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金融学》选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的判定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堂发言及随堂作业[2],期末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发言和随堂作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介绍和案例讨论而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控制,期末的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也过于突出结果导向,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转成效并不乐观。而且教师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在优质课程(金课)立项建设、教改项目参与、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劣势,这也导致教师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二、SPOC翻转课堂在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翻转课堂自2012年以来得到大规模倡导,并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相结合,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但受教学资源、课程定位、班级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的课程适用性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此背景下SPOC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视,SPOC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MOOC平台资源及相应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限定了课程开放规模和准入门槛,通过线上MOOC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提升专业教学的针对性[3]。具体来看,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体系化、深度性的课程学习体验,也重新塑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4],确保了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比较优势。近些年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外著名学府的青睐,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部分学院尝试将SPOC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在线上规定学生每周应完成的课程学习内容,在线下翻转课堂则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化理解[5]。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选修课程的优势分析
将SPOC翻转课堂应用于诸如《金融学》这类选修课程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优势:其一是有助于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SPOC教学模式可以实现MOOC资源、微课资源以及自有录制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帮助老师将大量精力从备课资源准备工作中抽离出来,能够专注于教辅资源的选取、补充和完善以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从而有效提升选修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其二是有利于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章节内容设计的针对性。相较于MOOC资源的大规模在线开放特征,SPOC教学模式注重受众选择的精准性和课程内容的定制性,其可以帮助教师结合选修课程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体系构成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凸显选修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导向。其三是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线上开展课程导学和项目分工,还可以让教师在线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线上与线下教学手段的互补与交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其四是在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SPOC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多渠道资源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提升学生对于专业主干知识和关联知识的学习素养。
三、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充分认知和了解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老师线下课堂教学引导为重点,以课后练学评价为延伸,充分发挥各渠道学习资源的比较优势,调动学生选修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选修课程教学回归通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具体来看,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和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三大部分。
在课前资源开放共享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受众前端分析和章节内容编排工作[5]。具体来看,应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选修《金融学》课程专业的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构架、理论积淀进行群体画像,梳理、分析、研判学生受众对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金融学知识的核心需求痛点,据此对金融学课程框架及章节内容进行简化和重构。如对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重点需要掌握金融要素、金融中介、金融供需和金融调控监管四大板块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板块可以勾勒符合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诉求的金融学逻辑线索及主干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整理线上教学辅助资源,尤其是通过引入优质MOOC资源和自行开发微课资源,在线上平台开发集教学大纲、教学PPT、案例视频、习题库、参考论文于一体的课程资源包,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相关课程资源,提出围绕知识重难点的学习任务单和系列思考题,允许学生线上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观点,强化其对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和理解。
在课中教师精准引导阶段,教师可以从线上平台导出学生课前学习的相关数据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同疑难点进行甄别,明确课堂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金融学》选修课程而言,可以结合课前列出的学习任务单,通过金融实践案例分析、商业理财情景实验等方式开展问题探究型教学,在此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讨论,以小组形式汇报针对学习问题的共识观点,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并在SPOC平台上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体会,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能否将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关键就在于授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精准引导程度,教师在SPOC翻转课堂中实际上扮演着控场者的角色,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展和学生学习讨论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对自身的教学节奏、教学方式等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课后跟踪评测分析阶段,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本节课程讲授的主要金融知识点开展线上单元测试,要求学生在课程尾声或课下时间及时登录相关平台答题,测试结果同步反馈至教师线上课程后台,教师据此考察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并就争议性问题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和指导,并在下节课堂教学时抽出少部分时间进行问题阐释和知识巩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线上平台上推送、上传一些与课程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后就感兴趣的金融话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发现研究兴趣点和学科交叉点。
參考文献:
[1]童正芳,李雪,刘妍.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5):56-60.
[2]刘妍,岳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与主体行为研究[J].高教学刊,2018(2):81-83.
[3]李蒙.MOOC平台SPO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7(2):1-3.
[4]徐蕾.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9):147-148.
[5]杨茜云.基于SPOC的《金融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11):143-14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演化博弈视角下高校智库联盟运转困境及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GX-018)。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