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定考点】
1.概括事件:2.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概括文本主旨;3.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5.理解、赏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6.辨析表达方式:7.拓展对文本的理解。
【新題演练】
(一)《别怕,向前再迈一步》阅读
刚上初三那阵子,是我最疲惫的时期,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真的就像别人说的“满满一斗,鸡啄了一口——不够数”。
一上数学课,我的脑子就成了糨糊,绝对是谁也搅不开的高黏度糨糊。
越集中注意力越跟不上趟,越要自己认真、静心,脑子里越像有千军万马飞奔而过的跑马场上扬起的飞尘,隔断了我对知识的接收,连我自己都搞不懂是没听懂还是压根儿就没听进去,每节课下来,脑子里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我都想把脑子拎出来用手好好捋一捋,看看到底哪里短路了。
上课没听懂,问同学,同学讲解时我听懂了,可一握笔,又不会了。再问别的同学,照旧。天啊,莫非我真笨到不可救药了?真恨不得拎起自己的头发,把那个蠢货扔进太平洋!
我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了了,想想也是:
跟我一道从赵家村小学考进坊镇中学的有四十多个孩子,辍学的很多,到初三就只剩下五个了。或许,我也该辍学了,在村里上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就不怎么突出,人家比我学习好的都辍学了啊。听说邻班有个孩子,学习学到神经衰弱,到最后还是辍学了。我可不想到了那个地步再……如果一定是个坏结果,早来早结束。
一个周末,我怯怯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会儿,我挥动着锄头随父母在地里干活儿。
“上学有名堂了享福的是你,你要愿意像我跟你大(方言,指爸爸)一样,天天背着太阳过日子,那就不上了。反正女娃迟早要嫁,识几个字不叫人当瓜怂就行了。”
我能听出母亲话语里的不满,也习惯了她的“反话”,偶尔还大着胆顶撞她几句。被我气急了,她大不了把巴掌举起老高,临了又会无力地放下,骂我一句“冤家”。我偷偷地瞄着父亲,我很怕他。在家里,他很少说话,可大小事都是他一锤定音。特别对我们兄妹,他一开口就是一张令我们恐惧的电网,我们只能缴械投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我在等着他表态。
“你,把劲儿都使上了?”父亲开了口。停了一会儿,又问:“铆足劲儿了?”我没敢点头,因为我知道,给父亲发出的随便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表情都是收不回来的,都得慎重。与其说我愣在了那里,不如说是对父亲的敬畏把我定在了那里。“再试一段,我想看看我女子(方言,指女儿)是不是真的脑子堵严实了,一点窍都不开。”
父亲说这话时,直视着我,看得我心里怪怪的。不知是害怕还是对自己失望,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第一次感觉到学不好是件伤自尊的、自己无法接受的事!
我又去了学校,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变了。
我第一次大着胆子找到了数学老师,向他倾诉我的困惑。我对数学老师说,我想把他讲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住,他在黑板上写的所有例题、所有演算步骤我都丝毫不差地抄了下来……我豁出去般自顾自说着,数学老师一直看着我,笑着。
“用力过猛也不是好事情,你的心思太重了,脑子里倒容不下老师讲的知识了……”那次,我第一次发现,数学老师并不像课堂上那么威严,他还会开玩笑啊。老师自己也很惊奇,说:“你学数学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咋都不跟老师交流?我就那么可怕,直等到你绝望得快要放弃时才想到找我?”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调整好心态,加上老师特别关注,我回归正常的数学学习中。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段数学学习的艰难期,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否则,哪里会遇到今天的自己呢?
(张亚凌/文,选自《语文周报》2018年7月4日,有改动)
1.文中三处写到“第一次”,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从文中找到三处“第一次”的信息,结合上下文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恨不得拎起自己的头发,把那个蠢货扔进太平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母亲或父亲的形象。
(注意结合“多种描写手法”“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那段数学学习的艰难期,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作者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继父》阅读
他来到家里的时候,玲子十五岁,正是叛逆的年纪。玲子眼一斜,手一戳,指着他的鼻梁,冷冷地说:“你谁啊,凭什么住我家!”
母亲急了,抡起巴掌要打她。
玲子一跺脚,转身跑出了家。她蹚进冷冷的溪水里,哭着喊着叫爸爸。水库忽然放水了,猛涨的溪水蹿到了玲子的腰。玲子以为自己要死了。
这时,岸上传来他的呼喊声:“玲子,玲子,别怕,叔叔来救你。”他的步伐那么稳健,在水中踉跄了一下,总算拉住了玲子的手,一步,一步,一步……上了岸。
月牙弯弯。星星闪闪,玲子鼻子哼了一声,说:“别以为救了我,我就会感激你。” 他呢,好脾气地笑着,说:“咱回家吧。”
日子因为他的到来,到底不一样了。
他会种菜,还会种花;他会做手工,也会锯木板。隆隆的机器声中,他锯出的木板平滑、匀称、齐整,让人称奇。
每天,他从兜里掏出沾著汗水、木屑的钱,一股脑儿交给母亲,也会从兜里掏出一个或两个木雕玩具递给玲子。
玲子接过木雕玩具,没有说谢谢,却在第二天带着去学校。同学们看了,羡慕地说:“谁的手艺这么好?真好看!”
玲子得意地笑,一扭头,神秘地说:“不告诉你们。”
不知不觉,玲子高中毕业了,勉强考上一所收费很高的大学。
高昂的学费让玲子愁容满面。他却高兴,将录取通知书拿给左邻右舍看,逢人便说:“俺家出大学生了!”
那晚,他炒了几个热菜,开了一瓶红梅烧,微醉之际,拿出一叠沾着汗水、木屑的钞票,大着舌头说:“别愁,学费的事,有叔叔!”
因为他的护佑,玲子的日子顺风顺水。
如果不是他突然身体不适,日子将会继续美满地过下去。
他去医院做了检查,食道癌,中晚期。
做了一场大手术,伤口从后背延伸到胸腔,一夜之间,他的头发全白了,背也佝偻了。
这样的他,却惦记玲子的新房。
他说,玲子要结婚了,新房的装修,他要看着。他是锯板师傅,木料、家具,样样都懂。果然,有了他的监工,玲子的新房装修省时、省料,而且漂亮得不得了。
终于等到玲子搬新家,他早早地准备好红包,准备好新衣裳,要去玲子的新家喝喜酒。
一个亲戚附着玲子的耳朵轻声说:“一个癌症患者,将死之人,去了,会给新房带去晦气。”
他到了火车站,正准备上车去玲子家的时候,接到了玲子打来的电话。
他脸上的微笑被风吹灭了。回去的路上,他踉踉跄跄地走着,一步,一步,一步……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回了家。
当天晚上,一口鲜血涌上来。他冷静地穿好衣裳,冷静地下了楼梯,找到一楼的躺椅,泄了浑身的劲儿,放下了自己的身子。
玲子的家乡有个风俗,人若死,不能死在自己家里,否则会给全家人带来不幸。临死的他憋着最后一口气,一步一步挪到楼下。
玲子得到消息赶回来,悲痛欲绝。
“爸爸!爸爸!爸爸啊!”这是玲子第一次喊他爸爸,也是最后一次。
(依然月牙/文,选自《青岛日报》2018年7月13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从继父与玲子关系的角度概括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赏析下面句子。“爸爸!爸爸!爸爸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继父和玲子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冻桐子花》阅读
①季节就是那么奇怪。
②油桐树开花之前,再晴朗的天,也并不意味着天气真正稳当当地暖和过来了。当我也同小伙伴一样急不可耐要脱去厚厚的粗布棉衣时。母亲年复一年说过无数次的那句话又来了:“冻桐子花都还没有开,还有冻的日子呢。”
③果然,天说变脸就变脸了。寒潮来袭,村人又清鼻涕唰唰,再度围着灶屋里的柴火烤手指,大狗小狗也时不时卧在灶前烘鼻子,蹭暖和。不过,在这倒春寒的日子里,人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也终于到来:桐子树开花啦!
④冻桐子花已经成了村人判别天气经验中的一个参照物,冻桐子花开,漫长的寒冷季节就结束了,大地回暖,晴日渐多。周边的油茶山,村前的江岸,村北那片平坦开阔的桐树坪,一树一树的繁花开得洁白亮丽,远观如雪。油桐的花期很长,花朵也大,在桐树坪里玩耍细看,那雪白的花瓣挨着金黄花蕊的地方,还有丝丝缕缕的粉红,显得愈发漂亮。待到繁花落尽,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花瓣,宛若又下了一场大雪。好在那时我还是懵懂孩童。对此情此景不以为意。若是成了多愁善感的青涩少年。怕是要黯然伤怀一番了。
⑤此时,油桐的树叶也生长出来了,长长的叶柄,宽宽的叶片,仿佛一把把绿色的小蒲扇,密密匝匝地重新占据了原本光裸的树枝,将油桐树打扮得如亭如盖。
⑥油桐的树皮略微泛白,质地厚,有光亮,很容易与里面白色的木质部分相分离。许多时候,我们上山捡柴,或者在桐树坪玩耍,折一根嫩枝,用刀子环绕切一圈,小心一拔,就能抽出一截手指长的圆圆的树皮筒子,一端捏扁了,能当哨子吹,声音尖锐又响亮。从大树干上剥下半圈长长的树皮,那树皮像一片长瓦,是捉鱼虾的好引水槽子。常有男孩子一手提着小竹篮,一手拿着油桐树皮,对着挖开的水田口子,将水流引进篮子里,小鱼小虾也就成了篮中之物,在劫难逃。
⑦盛夏到来之时,树叶间的桐子长得像小拳头,一个个高高悬挂着,青翠油亮,很是馋人。我常想。要是桐子也像桃子、李子一样能吃该多好!那样的话,三下两下爬上去,站在枝丫上伸手一摘,就可饱餐一顿了。可惜得很,这些看着令人垂涎的果子,竟不能吃。不过,它那深绿光滑的大叶,倒是常被村妇们摘了来,包麦子粑,包米粑。蒸熟的粑子,剥去桐叶,已染透了黄绿的色泽,有着独特的清香。
⑧每年的寒露,是摘桐子的时节。这时的桐子,已大过碗口,很多变成红色,就像熟透的苹果,圆润可爱,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摘桐子也称打桐子,人站在树下。手举长竹竿敲打,桐子一个个掉落下来,有的要滚很远才停下。
⑨桐子皮厚而结实,挑回村里,都倒入屋旁的阴沟,任其日晒雨淋,风吹霜打。起初的几天,我们常在桐子堆里玩耍打滚,玩得不亦乐乎。慢慢地,桐子皮沤烂了,腐败了,最终成了一堆乌黑的烂泥。 ⑩这时,正适合挖桐子仁。挖桐子仁有一件专门的铁质工具,颜色乌黑,就叫桐子挖,它犹如一根屈着的手指。一手握紧乌黑的烂桐子,一手拿着乌黑的桐子挖,一挖,一撬,乌黑的桐子仁就破皮而出了,一粒一粒,像鹌鹑蛋。经过晾晒,就可榨桐油了。
⑾在榨油坊里,桐子仁同其他原料一样要经过烘烤、碾粉、蒸粉、踩饼、上榨、打油这全套流程。只是桐油的气味大。需待村里打完茶油之后,方可打桐油。
⑿金黄浓稠的桐油,是那时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点灯,漆棺材,漆水桶,漆打禾机,样样都离不开它。木器经桐油拌石灰漆过底子,结实,耐用,又不透水,长久不坏。
⒀现在的故乡,恐怕连一棵油桐树也找不到了,人们早没有了对冻桐子花的期盼。那如雪花般铺满大地的落花盛景,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真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何变得如此决绝。
(黄孝纪/文,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0期,有改动)
1.请品读第④段、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品读句子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1)周边的油茶山,村前的江岸,村北那片平坦开阔的桐树坪,一树一树的繁花开得洁白亮丽,远观如雪。
(2)许多时候,我们上山捡柴,或者在桐树坪玩耍,折一根嫩枝,用刀子环绕切一圈,小心一拔,就能抽出一截手指长的圆圆的树皮筒子,一端捏扁了,能当哨子吹,声音尖锐又响亮。
2.第⑦段巧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作用。
3.本文作者想通过写冻桐子花表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老王》阅读
①老王的炒货摊在巷子的交叉口旁。
②每天我骑车经过时,老王已经把摊支好了。瓜子、花生、核桃、葡萄干……,分门别类放好,然后他笑呵呵地坐在小板凳上。从早到晚,无论我什么时候经过,都会看见老王满脸笑容地与别人说着话。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日子里,老王也没有休息过。他披着厚厚的军大衣,手缩在袖子里,苍老的皱纹折出热情满满的笑容。“要不要来点瓜子,喷香的!”“来尝尝啊,小鹏,新上的货!”
③七年了,我从一个孩子长成了青年,而老王依然摆着自己的小摊。
④渐渐知道,老王家是郊区的。最初,老王每天都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客,后来骑不動了,才狠狠心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再后来,他眼睛不好使了,便开始卖干果、炒货。老王家里只有他一人——老伴早早去世,孩子也因车祸先走一步。可在他告诉我之前,我一直没有看出来。老王脸上的笑容始终那么和善,像是清晨明媚的阳光,带给人一天的愉悦和美好。
⑤巷子口不光有老王的炒货摊,还有刘阿姨的菜摊、张大姐的水果摊、王叔的理发店,等等。如果炒货摊前找不到老王了,四处望望,必然能在别人的摊子旁找到他。没生意的时候,他就喜欢到王叔那儿聊上几句,或是和刘阿姨拉拉家常。有时候刘阿姨有事,他会主动帮忙照看摊子。偶尔。我会在老王的摊旁聊会儿天。老王总是笑眯眯的,说着过去的故事。“想当年我一天能拾一百多斤粪,走上三十里路交给生产队……三十斤换十份工,十份工能换三四毛钱呢。每天都能喝上点小酒……”有时候老王说得夸张了些,张大姐就会大声揭穿,取笑老王吹牛。老王也不以为意,哈哈大笑几声,然后接着说。老王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浪一般一波一波的,让我们的嘴角也跟随着荡漾出欢乐的弧度。老王已经把这巷子口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脸上都是满满的笑容。
⑥老王中午依旧守在摊位上。有时候看见他吃午饭,一个搪瓷大碗里盛满了面条,白溜溜的。老远就能听到他呼噜噜的吃面声,似乎很是香甜。一次,我与父亲闲聊时,说起巷子口的老王吃面时的样子,看着很让人嘴馋。父亲略带不屑地说:“好吃?一点油星子也没有,就用白开水煮的。”“不可能吧,好歹也应该有点菜吧,不然光有面条怎么吃啊?”“你没听刘大姐说嘛,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只吃面条子,鸡蛋都舍不得吃一个。”仔细想想,怪不得出礼时,有些吃剩下的肉菜,父亲总会打包带回去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早上送给老王。老王每次都会一个劲儿地感谢父亲。一看到我从他面前经过,就会热情地塞一把香喷喷的炒货给我吃。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看到老王,我心里总感觉有些沉沉的。一次不经意间谈起这事,老王淡淡地说:“比年轻那会儿强多了喽,当年啊,连肚子都吃不饱,现在都已经能吃上白面条了,日子好过多了。”听老王说,他们以前都是将山芋用磨磨成浆,冲成稀饭,忍住那刺鼻的酸味,一口气灌进肚里。像萝卜干什么的,都算得上美味了。哪怕是过节,菜也只有一点点的肉味,甚至连糖都要化进水里用。老王说话的时候,脸上始终带着一抹笑容,嘴角浅浅的弧度,从过去一直弯到未来。
⑧一天又一天,老王始终坐在他的炒货摊前。一年又一年,老王把日子守成永远绽放的笑容。
⑨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吧。
(仇士鹏/文,选自《陇东报》2018年8月11日,有改动)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根据相关要求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老王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浪一般一波一波的,让我们的嘴角也跟随着荡漾出欢乐的弧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候看见他吃午饭,一个搪瓷大碗里盛满了面条,白溜溜的,老远就能听到他呼噜噜的吃面声,似乎很是香甜。(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插叙老王“最初”“后来”“再后来”的生活情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先概括插叙的内容。再分析插叙内容与下文的联系。然后分析插叙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括事件:2.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概括文本主旨;3.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5.理解、赏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及作用;6.辨析表达方式:7.拓展对文本的理解。
【新題演练】
(一)《别怕,向前再迈一步》阅读
刚上初三那阵子,是我最疲惫的时期,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是不是真的就像别人说的“满满一斗,鸡啄了一口——不够数”。
一上数学课,我的脑子就成了糨糊,绝对是谁也搅不开的高黏度糨糊。
越集中注意力越跟不上趟,越要自己认真、静心,脑子里越像有千军万马飞奔而过的跑马场上扬起的飞尘,隔断了我对知识的接收,连我自己都搞不懂是没听懂还是压根儿就没听进去,每节课下来,脑子里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我都想把脑子拎出来用手好好捋一捋,看看到底哪里短路了。
上课没听懂,问同学,同学讲解时我听懂了,可一握笔,又不会了。再问别的同学,照旧。天啊,莫非我真笨到不可救药了?真恨不得拎起自己的头发,把那个蠢货扔进太平洋!
我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了了,想想也是:
跟我一道从赵家村小学考进坊镇中学的有四十多个孩子,辍学的很多,到初三就只剩下五个了。或许,我也该辍学了,在村里上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就不怎么突出,人家比我学习好的都辍学了啊。听说邻班有个孩子,学习学到神经衰弱,到最后还是辍学了。我可不想到了那个地步再……如果一定是个坏结果,早来早结束。
一个周末,我怯怯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会儿,我挥动着锄头随父母在地里干活儿。
“上学有名堂了享福的是你,你要愿意像我跟你大(方言,指爸爸)一样,天天背着太阳过日子,那就不上了。反正女娃迟早要嫁,识几个字不叫人当瓜怂就行了。”
我能听出母亲话语里的不满,也习惯了她的“反话”,偶尔还大着胆顶撞她几句。被我气急了,她大不了把巴掌举起老高,临了又会无力地放下,骂我一句“冤家”。我偷偷地瞄着父亲,我很怕他。在家里,他很少说话,可大小事都是他一锤定音。特别对我们兄妹,他一开口就是一张令我们恐惧的电网,我们只能缴械投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我在等着他表态。
“你,把劲儿都使上了?”父亲开了口。停了一会儿,又问:“铆足劲儿了?”我没敢点头,因为我知道,给父亲发出的随便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一个表情都是收不回来的,都得慎重。与其说我愣在了那里,不如说是对父亲的敬畏把我定在了那里。“再试一段,我想看看我女子(方言,指女儿)是不是真的脑子堵严实了,一点窍都不开。”
父亲说这话时,直视着我,看得我心里怪怪的。不知是害怕还是对自己失望,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第一次感觉到学不好是件伤自尊的、自己无法接受的事!
我又去了学校,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变了。
我第一次大着胆子找到了数学老师,向他倾诉我的困惑。我对数学老师说,我想把他讲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记住,他在黑板上写的所有例题、所有演算步骤我都丝毫不差地抄了下来……我豁出去般自顾自说着,数学老师一直看着我,笑着。
“用力过猛也不是好事情,你的心思太重了,脑子里倒容不下老师讲的知识了……”那次,我第一次发现,数学老师并不像课堂上那么威严,他还会开玩笑啊。老师自己也很惊奇,说:“你学数学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咋都不跟老师交流?我就那么可怕,直等到你绝望得快要放弃时才想到找我?”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调整好心态,加上老师特别关注,我回归正常的数学学习中。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那段数学学习的艰难期,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否则,哪里会遇到今天的自己呢?
(张亚凌/文,选自《语文周报》2018年7月4日,有改动)
1.文中三处写到“第一次”,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从文中找到三处“第一次”的信息,结合上下文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恨不得拎起自己的头发,把那个蠢货扔进太平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母亲或父亲的形象。
(注意结合“多种描写手法”“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那段数学学习的艰难期,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作者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继父》阅读
他来到家里的时候,玲子十五岁,正是叛逆的年纪。玲子眼一斜,手一戳,指着他的鼻梁,冷冷地说:“你谁啊,凭什么住我家!”
母亲急了,抡起巴掌要打她。
玲子一跺脚,转身跑出了家。她蹚进冷冷的溪水里,哭着喊着叫爸爸。水库忽然放水了,猛涨的溪水蹿到了玲子的腰。玲子以为自己要死了。
这时,岸上传来他的呼喊声:“玲子,玲子,别怕,叔叔来救你。”他的步伐那么稳健,在水中踉跄了一下,总算拉住了玲子的手,一步,一步,一步……上了岸。
月牙弯弯。星星闪闪,玲子鼻子哼了一声,说:“别以为救了我,我就会感激你。” 他呢,好脾气地笑着,说:“咱回家吧。”
日子因为他的到来,到底不一样了。
他会种菜,还会种花;他会做手工,也会锯木板。隆隆的机器声中,他锯出的木板平滑、匀称、齐整,让人称奇。
每天,他从兜里掏出沾著汗水、木屑的钱,一股脑儿交给母亲,也会从兜里掏出一个或两个木雕玩具递给玲子。
玲子接过木雕玩具,没有说谢谢,却在第二天带着去学校。同学们看了,羡慕地说:“谁的手艺这么好?真好看!”
玲子得意地笑,一扭头,神秘地说:“不告诉你们。”
不知不觉,玲子高中毕业了,勉强考上一所收费很高的大学。
高昂的学费让玲子愁容满面。他却高兴,将录取通知书拿给左邻右舍看,逢人便说:“俺家出大学生了!”
那晚,他炒了几个热菜,开了一瓶红梅烧,微醉之际,拿出一叠沾着汗水、木屑的钞票,大着舌头说:“别愁,学费的事,有叔叔!”
因为他的护佑,玲子的日子顺风顺水。
如果不是他突然身体不适,日子将会继续美满地过下去。
他去医院做了检查,食道癌,中晚期。
做了一场大手术,伤口从后背延伸到胸腔,一夜之间,他的头发全白了,背也佝偻了。
这样的他,却惦记玲子的新房。
他说,玲子要结婚了,新房的装修,他要看着。他是锯板师傅,木料、家具,样样都懂。果然,有了他的监工,玲子的新房装修省时、省料,而且漂亮得不得了。
终于等到玲子搬新家,他早早地准备好红包,准备好新衣裳,要去玲子的新家喝喜酒。
一个亲戚附着玲子的耳朵轻声说:“一个癌症患者,将死之人,去了,会给新房带去晦气。”
他到了火车站,正准备上车去玲子家的时候,接到了玲子打来的电话。
他脸上的微笑被风吹灭了。回去的路上,他踉踉跄跄地走着,一步,一步,一步……他不知道自己如何回了家。
当天晚上,一口鲜血涌上来。他冷静地穿好衣裳,冷静地下了楼梯,找到一楼的躺椅,泄了浑身的劲儿,放下了自己的身子。
玲子的家乡有个风俗,人若死,不能死在自己家里,否则会给全家人带来不幸。临死的他憋着最后一口气,一步一步挪到楼下。
玲子得到消息赶回来,悲痛欲绝。
“爸爸!爸爸!爸爸啊!”这是玲子第一次喊他爸爸,也是最后一次。
(依然月牙/文,选自《青岛日报》2018年7月13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从继父与玲子关系的角度概括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赏析下面句子。“爸爸!爸爸!爸爸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继父和玲子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冻桐子花》阅读
①季节就是那么奇怪。
②油桐树开花之前,再晴朗的天,也并不意味着天气真正稳当当地暖和过来了。当我也同小伙伴一样急不可耐要脱去厚厚的粗布棉衣时。母亲年复一年说过无数次的那句话又来了:“冻桐子花都还没有开,还有冻的日子呢。”
③果然,天说变脸就变脸了。寒潮来袭,村人又清鼻涕唰唰,再度围着灶屋里的柴火烤手指,大狗小狗也时不时卧在灶前烘鼻子,蹭暖和。不过,在这倒春寒的日子里,人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也终于到来:桐子树开花啦!
④冻桐子花已经成了村人判别天气经验中的一个参照物,冻桐子花开,漫长的寒冷季节就结束了,大地回暖,晴日渐多。周边的油茶山,村前的江岸,村北那片平坦开阔的桐树坪,一树一树的繁花开得洁白亮丽,远观如雪。油桐的花期很长,花朵也大,在桐树坪里玩耍细看,那雪白的花瓣挨着金黄花蕊的地方,还有丝丝缕缕的粉红,显得愈发漂亮。待到繁花落尽,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花瓣,宛若又下了一场大雪。好在那时我还是懵懂孩童。对此情此景不以为意。若是成了多愁善感的青涩少年。怕是要黯然伤怀一番了。
⑤此时,油桐的树叶也生长出来了,长长的叶柄,宽宽的叶片,仿佛一把把绿色的小蒲扇,密密匝匝地重新占据了原本光裸的树枝,将油桐树打扮得如亭如盖。
⑥油桐的树皮略微泛白,质地厚,有光亮,很容易与里面白色的木质部分相分离。许多时候,我们上山捡柴,或者在桐树坪玩耍,折一根嫩枝,用刀子环绕切一圈,小心一拔,就能抽出一截手指长的圆圆的树皮筒子,一端捏扁了,能当哨子吹,声音尖锐又响亮。从大树干上剥下半圈长长的树皮,那树皮像一片长瓦,是捉鱼虾的好引水槽子。常有男孩子一手提着小竹篮,一手拿着油桐树皮,对着挖开的水田口子,将水流引进篮子里,小鱼小虾也就成了篮中之物,在劫难逃。
⑦盛夏到来之时,树叶间的桐子长得像小拳头,一个个高高悬挂着,青翠油亮,很是馋人。我常想。要是桐子也像桃子、李子一样能吃该多好!那样的话,三下两下爬上去,站在枝丫上伸手一摘,就可饱餐一顿了。可惜得很,这些看着令人垂涎的果子,竟不能吃。不过,它那深绿光滑的大叶,倒是常被村妇们摘了来,包麦子粑,包米粑。蒸熟的粑子,剥去桐叶,已染透了黄绿的色泽,有着独特的清香。
⑧每年的寒露,是摘桐子的时节。这时的桐子,已大过碗口,很多变成红色,就像熟透的苹果,圆润可爱,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摘桐子也称打桐子,人站在树下。手举长竹竿敲打,桐子一个个掉落下来,有的要滚很远才停下。
⑨桐子皮厚而结实,挑回村里,都倒入屋旁的阴沟,任其日晒雨淋,风吹霜打。起初的几天,我们常在桐子堆里玩耍打滚,玩得不亦乐乎。慢慢地,桐子皮沤烂了,腐败了,最终成了一堆乌黑的烂泥。 ⑩这时,正适合挖桐子仁。挖桐子仁有一件专门的铁质工具,颜色乌黑,就叫桐子挖,它犹如一根屈着的手指。一手握紧乌黑的烂桐子,一手拿着乌黑的桐子挖,一挖,一撬,乌黑的桐子仁就破皮而出了,一粒一粒,像鹌鹑蛋。经过晾晒,就可榨桐油了。
⑾在榨油坊里,桐子仁同其他原料一样要经过烘烤、碾粉、蒸粉、踩饼、上榨、打油这全套流程。只是桐油的气味大。需待村里打完茶油之后,方可打桐油。
⑿金黄浓稠的桐油,是那时村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点灯,漆棺材,漆水桶,漆打禾机,样样都离不开它。木器经桐油拌石灰漆过底子,结实,耐用,又不透水,长久不坏。
⒀现在的故乡,恐怕连一棵油桐树也找不到了,人们早没有了对冻桐子花的期盼。那如雪花般铺满大地的落花盛景,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真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何变得如此决绝。
(黄孝纪/文,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10期,有改动)
1.请品读第④段、第⑥段中的画线句。
(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品读句子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1)周边的油茶山,村前的江岸,村北那片平坦开阔的桐树坪,一树一树的繁花开得洁白亮丽,远观如雪。
(2)许多时候,我们上山捡柴,或者在桐树坪玩耍,折一根嫩枝,用刀子环绕切一圈,小心一拔,就能抽出一截手指长的圆圆的树皮筒子,一端捏扁了,能当哨子吹,声音尖锐又响亮。
2.第⑦段巧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作用。
3.本文作者想通过写冻桐子花表达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老王》阅读
①老王的炒货摊在巷子的交叉口旁。
②每天我骑车经过时,老王已经把摊支好了。瓜子、花生、核桃、葡萄干……,分门别类放好,然后他笑呵呵地坐在小板凳上。从早到晚,无论我什么时候经过,都会看见老王满脸笑容地与别人说着话。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日子里,老王也没有休息过。他披着厚厚的军大衣,手缩在袖子里,苍老的皱纹折出热情满满的笑容。“要不要来点瓜子,喷香的!”“来尝尝啊,小鹏,新上的货!”
③七年了,我从一个孩子长成了青年,而老王依然摆着自己的小摊。
④渐渐知道,老王家是郊区的。最初,老王每天都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客,后来骑不動了,才狠狠心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再后来,他眼睛不好使了,便开始卖干果、炒货。老王家里只有他一人——老伴早早去世,孩子也因车祸先走一步。可在他告诉我之前,我一直没有看出来。老王脸上的笑容始终那么和善,像是清晨明媚的阳光,带给人一天的愉悦和美好。
⑤巷子口不光有老王的炒货摊,还有刘阿姨的菜摊、张大姐的水果摊、王叔的理发店,等等。如果炒货摊前找不到老王了,四处望望,必然能在别人的摊子旁找到他。没生意的时候,他就喜欢到王叔那儿聊上几句,或是和刘阿姨拉拉家常。有时候刘阿姨有事,他会主动帮忙照看摊子。偶尔。我会在老王的摊旁聊会儿天。老王总是笑眯眯的,说着过去的故事。“想当年我一天能拾一百多斤粪,走上三十里路交给生产队……三十斤换十份工,十份工能换三四毛钱呢。每天都能喝上点小酒……”有时候老王说得夸张了些,张大姐就会大声揭穿,取笑老王吹牛。老王也不以为意,哈哈大笑几声,然后接着说。老王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浪一般一波一波的,让我们的嘴角也跟随着荡漾出欢乐的弧度。老王已经把这巷子口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脸上都是满满的笑容。
⑥老王中午依旧守在摊位上。有时候看见他吃午饭,一个搪瓷大碗里盛满了面条,白溜溜的。老远就能听到他呼噜噜的吃面声,似乎很是香甜。一次,我与父亲闲聊时,说起巷子口的老王吃面时的样子,看着很让人嘴馋。父亲略带不屑地说:“好吃?一点油星子也没有,就用白开水煮的。”“不可能吧,好歹也应该有点菜吧,不然光有面条怎么吃啊?”“你没听刘大姐说嘛,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只吃面条子,鸡蛋都舍不得吃一个。”仔细想想,怪不得出礼时,有些吃剩下的肉菜,父亲总会打包带回去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早上送给老王。老王每次都会一个劲儿地感谢父亲。一看到我从他面前经过,就会热情地塞一把香喷喷的炒货给我吃。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看到老王,我心里总感觉有些沉沉的。一次不经意间谈起这事,老王淡淡地说:“比年轻那会儿强多了喽,当年啊,连肚子都吃不饱,现在都已经能吃上白面条了,日子好过多了。”听老王说,他们以前都是将山芋用磨磨成浆,冲成稀饭,忍住那刺鼻的酸味,一口气灌进肚里。像萝卜干什么的,都算得上美味了。哪怕是过节,菜也只有一点点的肉味,甚至连糖都要化进水里用。老王说话的时候,脸上始终带着一抹笑容,嘴角浅浅的弧度,从过去一直弯到未来。
⑧一天又一天,老王始终坐在他的炒货摊前。一年又一年,老王把日子守成永远绽放的笑容。
⑨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吧。
(仇士鹏/文,选自《陇东报》2018年8月11日,有改动)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根据相关要求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老王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浪一般一波一波的,让我们的嘴角也跟随着荡漾出欢乐的弧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现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时候看见他吃午饭,一个搪瓷大碗里盛满了面条,白溜溜的,老远就能听到他呼噜噜的吃面声,似乎很是香甜。(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插叙老王“最初”“后来”“再后来”的生活情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先概括插叙的内容。再分析插叙内容与下文的联系。然后分析插叙内容对表现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