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着不容乐观的语文教改,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依然是以讲代读。课堂上多是三大段的定式,语文课成了纯思维课。学生不能品位语言,学生的语文素质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所以,思考语文教学要重新定义。
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整体感知课文,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朗诵这个根本上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还能唤起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陶情冶性,净化心灵。
朗读教学法是以表情朗读作为主要方法组织课文学习的。一般说来,故事性强、抒情性强、语言优美、内容浅显的记叙文、文学作品或文言文比较适于采用朗读教学法。表情朗读是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潜能,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好的朗诵,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讲解,成功的朗读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终身难忘,并给学生以美德熏陶。
朗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再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运用单个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轮读等方式表现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语言的轻重缓急,使之显得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能以声感人,以情感人,使课文内容立起来、动起来。读到水,水声入耳;读到花,花香扑鼻,使学生心驰神往,随境入情,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如在讲朱自清的不朽之作《背影》时,笔者首先精心创设了一个凄楚、感伤的教学气氛,让这种气氛弥漫整个课堂。再引起了作者本人的一段话,简介本文写作的缘由和描写重点;接着用一种缓慢的、深沉的略带感伤又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作品中所特定的那种低沉、苦涩、凄凉的气氛中去。然后稍加分析点拨学生朗读并体味重点段落,学生的情感全部都投入到课文中去了,心灵受到震动,并从中受到教益,理解了“父爱”的博大厚实,收到了此时五“讲”胜有“讲”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素淡朦胧,作者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了景色的特点。朗读这篇课文时,笔者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心读”、“情读”、“美读”,洞悉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体味作品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促进学生领悟到了课文的内涵,掌握了朗读课文的诀窍。“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运用了通感手法,以歌声喻清香,读时语调轻重适当而深情,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仿佛嗅到了荷花的幽香,看到了荷叶、荷花的聘婷,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副美妙绝伦的“月下荷塘图”。又如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人们非常喜爱的诗。面对这样一首情感强烈、深切动人的诗,笔者在简单介绍了作者的背景后,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离别的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在朗读中蓄情揣意,引起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尽管这首诗较长,但学生很快就能背诵如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熹说:“凡读书必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示范朗读以及必要的讲解,提问和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使之朗读时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情逼真,进而对所朗诵的课文顿晓其义,心领神会。
运用朗读教学方法把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主要目的。只要我们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多读、熟读,熟到唐彪所说的“文章读之及熟,则与我为化,不只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的程度,不仅可以“整体感知”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锻炼记忆力,提高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使之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梅拉比认为:信息传达的总效果=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的表情。可见加强以表情朗读为主的朗读教学培养适应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登奎,教师,现居甘肃白银。
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整体感知课文,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朗诵这个根本上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还能唤起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陶情冶性,净化心灵。
朗读教学法是以表情朗读作为主要方法组织课文学习的。一般说来,故事性强、抒情性强、语言优美、内容浅显的记叙文、文学作品或文言文比较适于采用朗读教学法。表情朗读是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潜能,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好的朗诵,本身就是对课文的极好讲解,成功的朗读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终身难忘,并给学生以美德熏陶。
朗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从机械朗读到理解朗读再到表情朗读的过程,运用单个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轮读等方式表现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好朗读语言的轻重缓急,使之显得抑扬顿挫、错落有致。能以声感人,以情感人,使课文内容立起来、动起来。读到水,水声入耳;读到花,花香扑鼻,使学生心驰神往,随境入情,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如在讲朱自清的不朽之作《背影》时,笔者首先精心创设了一个凄楚、感伤的教学气氛,让这种气氛弥漫整个课堂。再引起了作者本人的一段话,简介本文写作的缘由和描写重点;接着用一种缓慢的、深沉的略带感伤又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作品中所特定的那种低沉、苦涩、凄凉的气氛中去。然后稍加分析点拨学生朗读并体味重点段落,学生的情感全部都投入到课文中去了,心灵受到震动,并从中受到教益,理解了“父爱”的博大厚实,收到了此时五“讲”胜有“讲”的效果。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素淡朦胧,作者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了景色的特点。朗读这篇课文时,笔者着重指导学生通过“心读”、“情读”、“美读”,洞悉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体味作品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促进学生领悟到了课文的内涵,掌握了朗读课文的诀窍。“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运用了通感手法,以歌声喻清香,读时语调轻重适当而深情,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他们仿佛嗅到了荷花的幽香,看到了荷叶、荷花的聘婷,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副美妙绝伦的“月下荷塘图”。又如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人们非常喜爱的诗。面对这样一首情感强烈、深切动人的诗,笔者在简单介绍了作者的背景后,重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离别的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在朗读中蓄情揣意,引起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尽管这首诗较长,但学生很快就能背诵如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熹说:“凡读书必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示范朗读以及必要的讲解,提问和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使之朗读时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情逼真,进而对所朗诵的课文顿晓其义,心领神会。
运用朗读教学方法把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整个教学的主要目的。只要我们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多读、熟读,熟到唐彪所说的“文章读之及熟,则与我为化,不只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的程度,不仅可以“整体感知”课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锻炼记忆力,提高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使之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梅拉比认为:信息传达的总效果=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的表情。可见加强以表情朗读为主的朗读教学培养适应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登奎,教师,现居甘肃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