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彝族经籍《董永记》以杉柏意象替换了其汉族母本《大孝记》中的槐阴意象,是因为一方面杉柏意象和槐阴意象在文本叙事结构上表现出相似的民俗内涵;另一方面,杉柏连接天上人间、建构神圣空间和祈求生殖繁衍的功能在深层象征层次上符合彝族神话叙事传统和彝族文化.实际上,无论是彝族文本中的杉柏意象,还是汉族文本中的槐阴意象都是对生命树原型和长生不老神话观念的再编码.因此《董永记》不仅是承载彝族孝文化和向善美德的民族故事,还是隐喻全人类生命意识的文学经典作品.
【机 构】
: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经籍《董永记》以杉柏意象替换了其汉族母本《大孝记》中的槐阴意象,是因为一方面杉柏意象和槐阴意象在文本叙事结构上表现出相似的民俗内涵;另一方面,杉柏连接天上人间、建构神圣空间和祈求生殖繁衍的功能在深层象征层次上符合彝族神话叙事传统和彝族文化.实际上,无论是彝族文本中的杉柏意象,还是汉族文本中的槐阴意象都是对生命树原型和长生不老神话观念的再编码.因此《董永记》不仅是承载彝族孝文化和向善美德的民族故事,还是隐喻全人类生命意识的文学经典作品.
其他文献
周末驾车回家,半路上母亲照例打来了电话,问我会不会回家吃晚饭,我只简单地回答一个字:“会”.母亲便挂断了电话.这是每逢周末必会发生的一个简短情节.都说娘在哪儿,家便在哪儿.我调离家乡到市区工作已经十二个年头了,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赶回县城里的家去.那里有我的老父、老母.从市区到县城有五十公里路程,驾车在七八十分钟的样子.
在北京的“文学青年”rn1996年,我去了北京.当时的社会还趋向于保守,北京是全国唯一的文化中心,各地的文学青年和艺术青年,都在往北京跑.rn先是经《文学报》的副总编陈志强介绍到挂靠在南海出版公司的第八编辑部做策划编辑.趁着余华刚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我们给他出了个《活着》的新版本,没想到这个版本异常畅销.后来《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的南海版也都卖得不错.1998年,经作家刘毅然介绍,我到《音乐生活报》做了文化周刊“观潮”版的编辑,选题策划和采写都是我一个人.
从凉山彝族仪式疗法与药物治疗实践来看,毕摩是很好的治疗者,运用各种医疗技术和手段进行各类仪式治疗,这些医疗技术构成了毕摩的特殊能力.通过阐述凉山彝族医学传统和医疗多样化,揭示凉山彝族医疗体系中仪式治疗、民间治疗和医生治疗的多元共存与其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疾病与病症的社会文化脉络和意蕴,为研究疾病、病症、医疗与文化提供有效的研究思路.
熬到2021年,我也要算一个资深的电影工作者了.这一年,我的新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在宁夏银川拍摄并在全国上映,这是我的第八部电影.作为一个从文学刊物的编辑跨界转行的影视编剧,有八部电影上映,其中还不乏在全国有所反响,如《黑炮事件》《美丽的大脚》《泥鳅也是鱼》等.此外还有十几部电视剧在央视及各大卫视频道播出,我自以为这个跨界转型成绩还是及格的,证明文学编辑完全也能从事其他艺术门类工作.正在此时,我看到了《北京文学》关于编辑部往事的征文,遥想起我的过往,不禁心潮澎湃.
以互动交际中的“不是说”为研究对象,立足语料将“不是说”概括为三种语义模型,第一种是引述对方话语内容的元语否定,第二种表示反驳对方的选择否定,第三种属于否定言者自身认识的语用否定.这三种模式既有共时的不同发展,也有历时的演变.基于会话和语篇,对“不是说”的三种语义进行区分并进行简要对比.最终发现,主观化是导致“不是说”语法化的主要动因.
反复是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在广义修辞学的视角之下,反复产生的基础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美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反复现象囊括反复修辞,反复现象这一集合中的成员,本质都是要素的复现,但在形式、效果上各有侧重点.同时,反复现象可以从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加强反复的修辞话语建构,可以从注意反复要素出现的次数、赋予反复要素新的价值出发.
彝语是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彝语研究从起步到发展,到深入拓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彝语描写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无论是学术论著还是论文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描写语言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境内近30年来的彝语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作一个系统梳理,以期对近30年的彝语描写研究成就和概貌有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把握.
“忽略型行动”是行动哲学中备受争议的一个概念,它关乎心理因果、道义责任、多行动者互动等重要主题.清晰界定“忽略型行动”中的事态与行动者的因果依赖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为其作为一种行动类型进行辩护.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语义对实施型行动与“忽略型行动”进行统一的语义构造.这种构造不仅可以对“忽略型行动”的形式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义分析,还有助于对包含“忽略型行动”的实践推理的逻辑结构进行比较细致的表达.
《墨经》用古汉语指示代词,充当变项符号,把孔子提出的“正名”原则,概括提升为逻辑思维规律,即“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的同一律.《墨经》概括“谓而固是”(称谓陈述有固定所指)“通意后对”(沟通意思后对答)的原理,表达逻辑语义学的同一律.《墨经》说矛盾命题“不俱当”,即不能同真,表达矛盾律.《墨经》说“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指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表达排中律.《大取》论立辞“三物”(三范畴):“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指论题从充足论据推出,用正确推理形式,符合事物类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