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西黑衣壮文化背景及其山歌的艺术特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衣壮是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壮族族群之一,黑衣壮山歌作为壮族山歌的典型,是壮族山歌中保存古老形态较好的形式。本文从黑衣壮文化背景及其山歌艺术特色展开论述,让更多的人了解黑衣壮山歌,弘扬民族文化,使这一艺术形式代代相传。
  关键词:黑衣壮 山歌 文化背景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底,是一个民族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它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象征。山歌、壮锦、铜鼓、绣球等这些晶莹催灿、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是壮族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广西那坡黑衣壮山歌更是壮族山歌文化的重要体现。黑衣壮山歌,在古时候社会发展进程中就创造形成,是黑衣壮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是这个民族思想感情最准确最鲜明的生动写照,是结构黑衣壮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得以走出山寨为世人所知的魅力所在。因此,本文通过对黑衣壮山歌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把握黑衣壮文化的特质和了解黑衣壮人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和精神个性,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民族情感,以及承载着黑衣壮族群的审美心理意识、塑造黑衣壮人的个性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
  一 黑衣壮文化背景
  “黑衣壮”主要聚居在桂系边陲那坡县,这里世代居住着壮、汉、苗、彝5个民族,而壮族是主要民族。“黑衣壮”以黑为美,以黑作为穿着和族群的标记,是壮族的一个奇特支系。相传远古时期,布嗷、布敏族人居住的地区山林茂密,土地肥沃,他们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忽然遭到外来人的入侵。布嗷、布敏部族一个叫侬老的首领带兵抵抗。战争中侬老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侬老忽然发现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随手摘一把蓝靛叶,捣烂当药敷在伤口上,谁知却真的能消肿止痛,伤口很快神奇般愈合。侬老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入侵之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保住了家园。于是侬老下令族人将野蓝靛移植到部落,是为逢凶化吉的“神草”,并号令本部族人一律穿上蓝靛染制的黑色衣服,世代沿袭。“黑衣壮”因此而得名。
  1 黑衣壮的地域特点
  黑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现多数聚居在那坡县境内生态环境脆弱的大石山区,以农耕为生。其居住的房屋为古老的石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如那坡的马独屯,依山傍林,沿山坡建成阶梯式排房。黑衣壮多数分布在那坡的82个村377个屯中,现有9900余户,总人口约51800余人,占当地壮族总数的33%。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黑衣壮也开始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
  2 黑衣壮的民族服饰
  黑衣壮服饰至今仍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民族特点和内涵的壮族服饰。黑衣壮在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韵味。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这种装束便于在山间生产和生活。传统的男装,头上还缠着黑衣布头巾,腰间系一条红布或红绸,以驱鬼赶邪,兼有威武之神的气概。妇女的服饰更具特点,无论老少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相搭配,腰系黑布做成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能系周身有余,裙底垂挂于小腿下部,围裙不仅作为装饰,且可以作为劳动工具,遇赶路或走亲访友及劳动时可将围裙底翻卷上来做成小包袱,用以包装和盛装物品。妇女头巾都是一块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然后翻折摆布成火棱形的图样,罩在整个头上,再把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挂到双肩上,看上去朴素美观,同时还可以当做帽子遮阴用。她们的衣边、衣角、袖口、裙边和头巾的四边,都用红布或黄布剪成小条后镶捆上去,有的则用红黄、蓝色丝线绣成波浪形的线条,使黑中衬出红黄、蓝色的线条,清雅明亮,色彩协调。再加上头发插着龙头形的银,颈项上戴有银链或项圈、耳挂珍珠耳环等,黑中闪艳,朴素之中亦有玲珑之美,表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3 黑衣壮的民俗风情
  黑衣壮从古至今一直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禁止与黑衣壮以外的壮族其他族群和其他民族通婚。这种约定俗成对任何黑衣壮人都具有绝对的约束力,黑衣壮也都会自觉遵守。外出工作的黑衣壮也要找一个黑衣壮伴侣,除非特殊情况。但是,黑衣壮的族内婚制是绝对禁止近亲结婚的。黑衣壮独特的族内婚之所以保留至今,原因主要是:恪守祖先传统遗制,为了保持族群“黑”的纯正传统;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也构筑了族内婚长期存在的“保险柜”。另外禁止近亲通婚保证了人口素质,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黑衣壮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风流节等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时,男女老少都精心打扮,吃毕腊肉、五色米饭后,扶老携幼,盛装从自家的干栏式木楼中走出。男的捆上红腰带,红黑相映,更添威武;女的戴上银首饰,银光闪闪,倍显妩媚;小孩焕然一新,跑来窜去,快乐无比。这时的山歌更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独唱、对唱、联唱,真正是歌河歌海。在“风流节”等传统节日中,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来到百年老树下或大草坪上相会,红美带是黑衣壮族青年男女重要的定情物和吉祥物,把写有自己生辰八字的红美带抛入簸箕中,经搅和后各人自己抽出一个,得出的红美带上写有的名字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青年男女通过“红线传情”对唱情歌、互赠信物而情定终身。歌声里寄寓了黑衣壮的生活理想,也流淌着他们优秀灿烂、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他们坚忍、乐观、简朴、勤勉的优秀品质。
  二 黑衣壮山歌源远流长
  1 黑衣壮山歌的起源
  黑衣壮歌谣有“壮族民歌的活化石”之称。明代邝湛若在《赤雅》中记载:“镇安峒(宋朝置镇安峒,今那坡县)女于春秋时,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三月之歌,谓之浪花歌。”由此可见,黑衣壮山歌历史悠久。据那坡县文化馆提供的有关资料,现在流传下来的黑衣壮山歌,按不同的曲风可分为6大种类,大约有160多套近100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歌谣能流传至今,歌师功不可没。
  黑衣壮民歌或高亢嘹亮、悠长深远,或抒情委婉、低沉古朴,如天籁之音,体现出黑衣壮民歌中特有的山野风格与浓郁的壮族风情。黑衣壮民歌也称为“过山腔”,又因其民歌衬词而称为“尼的呀”。“过山腔”的歌唱方式可由一人独唱,更多的则是男女对唱。有在平地面对面唱歌,也有隔山相望远距离对唱。男声有时用本嗓唱,也有用假嗓唱,俗称阴阳嗓。女声则多用假嗓。歌手歌唱时的嗓音在旷野的大石山区里回荡,自然天成,悠远深长。有趣的是男女歌手隔山对唱“过山腔”,常常只听见歌声不见其人,却是你唱我和,情意绵绵。“过山腔”歌词,多用七字句的腰脚韵,衬词较多。黑衣壮山歌主要有:赞美歌、爱慕歌、爱情歌、定情歌,还有三朝歌、背带歌、上梁歌、祝寿歌、祭祀歌等。
  2 黑衣壮山歌种类
  按不同的声调分类可分为“诗敏”、“尼的呀”、“论”、“春牛歌”、“请仙歌”和“盘锐”6大种类约160多套。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其中,“尼的呀”,是广西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是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最常用的衬词。“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艺术魅力独特,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诗敏”是布敏土语壮歌,这是黑衣壮最具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诗敏”以两男两女的对唱形式最为常见。与“过山腔”的旋律不同,“诗敏”为五声商调式,曲调舒缓,气息悠长、速度较慢,是一种类似叙事性的歌唱。歌词常为上下句体七言四句歌,同样运用了大量衬词来对民歌的结构进行扩充。由于情绪或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制约,歌曲的调高有时会不一样,这种转调关系也不完全固定,有时也有三度、二度的转调,随意性比较大。再如黑衣壮山歌最具代表性的“尼的呀”,具备形成壮族音乐主旋律的一切因素,高亢嘹亮而富于旋律,可改变过去壮族山歌单一的缠绵柔情,具有形成壮族标志性旋律的音乐基础:淳朴厚重、内涵丰富、格调豪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兼容性,易于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悠扬刚劲、粗狂沉稳的风格特征,能真实地体现壮族人民热情、淳朴、爽朗的性格。“尼的呀”山歌虽是用壮语演唱,但只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音乐元素,同样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一个全新的、保留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品牌。
  按内容分类,黑衣壮民歌中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向往美景的赞颂歌;待人接物的礼仪歌;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吊唁奔丧的祭祀歌;庆祝婚嫁满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等。而最为丰富的是情歌,包含抒情、初恋、连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白头偕老等20多种内容。
  3 黑衣壮山歌的特点
  广西是民歌的海洋,而黑衣壮族尤为甚之。黑衣壮人民生活在缺水少土的大石山之中,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而唱山歌却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通过山歌的娱乐活动,他们消除了繁重劳动所带来的疲乏,也消磨了农闲时的漫漫长夜。而对青年人来说,山歌就更为重要了,许多年轻人就通过山歌来谈情说爱,如不会唱山歌,就很难找到对象。山歌已经完全融入村民的生活,在一些重大场面如婚嫁、盖房、祝寿、酒宴等等时,一般会请歌手到场助兴。由于地处潮湿多雨的北回归线之南,喝家酿的米酒可以防止关节炎等风湿病,黑衣壮的酒文化于是非常出名。而在喝酒时又是少不了山歌的,酒席之中歌声不断,酒席往往变成了歌席。黑衣壮山歌讲究含蓄而忌讳直露,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山歌表达愤怒与不满,用山歌骂人也是非常普遍的。山歌一般采用大量的夸张、比喻、拟人、叠字、叠韵、双声等修辞手法,这样山歌酒既有优美的形式,又有丰厚的内容。
  4 黑衣壮山歌的发展
  “黑衣壮”世世代代深居在大石山区里,2000年前还很少人知道。2001年初当地政府与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艺术家到那坡黑衣壮开展采风活动,隆重推出“黑衣壮”民族文化艺术。
  2001年9月15日,在广西首府南宁的朝阳花园举办了以“黑衣壮”为主的《神秘的那坡》民俗风情摄影展。展出三天中,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观众约5万多人次。同一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黑衣壮”合唱团带着“山野之味、天籁之音”首次登上国际舞台。通过摄影家的镜头和该合唱团的精彩演唱,撩开了“黑衣壮”神秘面纱的美妙神韵,“黑衣壮”走进观众和专家的视野。国内的观众说,过去只知道广西有个“白裤瑶”,不知道有个“黑衣壮”。参观展出的有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瑞典、韩国等外国朋友,他们齐声称赞:这个展览有特色,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广西电视台还将“黑衣壮”合唱团录制成该团的专辑或MPV。另在央视歌手大赛上,“黑衣壮”合唱团的美妙和声,令观众陶醉,许多国际友人观赏“黑衣壮”的民歌,惊奇、神往而赞叹。广西原生态民歌的著名品牌“黑衣壮山歌”和“平果嘹歌”,先后在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唱响,“黑衣壮”的歌声正在走向世界。
   三 结语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其独特的族群文化艺术未被世人知晓。在现代政治、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艺术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和变迁,其独特的族群文化逐渐引起外界的关注。黑衣壮群众利用山歌文化作为载体,在回忆和变迁中重构黑衣壮族群意识并强化了文化认同心理。黑衣壮人以山歌超越了苦难的人生,以山歌提升了平庸的人生,以山歌创造了诗意的人生。通过歌唱,黑衣壮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生命的意义。黑衣壮山歌的从远古而来走到今天,经历了坎坷的变革与发展,成为壮民族鲜艳的奇葩、一张活的“名片”,愿这民族魂宝永远绽放出古老而年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吕骥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中国ISBM中心,1995年版。
   [2] 何毛堂:《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黄乃星,男,1958—,广西扶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卫矛矢尖蚧(Unaspis euonymi Comstok)属蚧总科(Coccoidea)盾蚧科(Diaspidae)。据有关资料记载,该虫可为害杏、油橄榄、卫矛、草叶卫矛、女贞、正木、木槿、素馨、丁香、忍
我们从1979年以来进行宝鸡农田鼠害损失和防治阈限的研究,现将工作内容与结果介绍如下: 掌握农田鼠害特点 对宝鸡县农田鼠害区系的考查结果表明,大仓鼠、黑线姬鼠、褐家鼠为
稻负泥虫Lema oryzae Kuwayae是水稻的害虫,它在广西分布于35个县。笔者于1983年对稻负泥虫幼虫的田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并对几种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和抽样数量进行了比较分
1.常在叶背面或枝干顶端形成孢子叶球,产生孢子囊,用孢子繁殖后代2.茎有明显节和节间,叶小鳞片状轮生,孢子囊密集生长在枝干顶端,成为孢子叶球……木贼纲 Zguisetinae 木贼2
病原菌和学名本病原为罗氏白绢病菌,其学名为 Co-rticium rolfsii CURZI(=Sclerotiumrolfsii SACCARDO)是多发性的土壤病原菌。有几种不同的别名,经常使用的有Hypochnus cen
杨锦纹吉丁虫Poecilonota variolosa(Payk)分布于我省阳源、怀安、蔚县、青龙等县:国内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国外分布于苏联及非洲北部。主要为害小青杨、青杨及小叶杨
在一些分类文献中,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一直被误定为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bner)],此种螟虫的性信息素结构已有报道。七十年代中我国南北各地科技工作者合成了
瓜栗长足象Alcidodes sp.是瓜栗Pachiramacrocarpa、水瓜栗P.aguaitica、攀枝花Go-ssampinus malabrica、油梨Persea americana、可可Theobroma cacao、杧果Mangifera indic
昆虫的空间分布型是其种群的属性之一。明确昆虫的分布型,不仅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而且还可以通过种群分布的各种信息,揭示种群下的空间结构及生态学特征,从而为生产实践
在柞蚕软化病中,除已发现的一种由柞蚕链球菌引起的柞蚕空胴病(Tusseh emppty disease)外,最近又分离出一种新的病毒——柞蚕非包涵体病毒(Tusseh Nonccluded Viruse)。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