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刻大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ffrey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烟雨空濛,雾失山城。只一夜功夫,我们便从成都乘火车抵达重庆。此行专程赶来欣赏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崛起于我国北方石窟艺术走向衰落之际,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晚期之作,专家定位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
  文化遗产,凡上得世界级的,自是无与伦比。中国文化遗产千千万,到2004年为止,已有30处被聯合国授此殊荣。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与佛结缘的有5处,占六分之一。南方有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北方为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这五处世界文化遗产,我都涉足过。知道了云冈、龙门石窟为皇家贵戚所建,而莫高、大足、乐山都为僧人独力营建,这种对佛文化的执着,成了一种“僧人造佛现象”:三危山,乐樽于晚霞中看到万道金光,千排佛象。佛在心中,乐樽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于是有了莫高窟;乐山三江为患,海通借佛灭患,于是有了乐山大佛;宝顶山,赵智凤承先启后,援佛道入儒,于是有了大足石刻。
  乐樽、海通、赵智凤,大彻大悟,苦心竭力,惨淡经营,功德载于佛史,丰碑耸立南北。他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大足石刻,望文生义,以为是在石壁上凿出一双大脚。其实这是误读。准确的释义应是:大足境内遍布石刻造像群。
  大足是县名,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当时这里经济的大丰大足而名。石刻造像群何解?现大足县32个乡镇中,28个有众多石刻,共有大小造像5万余尊,铭字十多余万,谓之造像成群。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民国,经6个朝代1300多年。形成了现北山唐代造像和宝顶山宋代造像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心地带。前人有“残唐遗踪映北山,两宋胜迹拥宝顶”的吟咏。
  我们来到了道场造像众多的宝顶山。
  宝顶山又名香山,蕴含有朝山进香之意。香烟袅袅,佛像巍巍。踏进宝顶山,来到了大佛湾。
  大佛湾因有长31米的全国最大的石刻卧佛而名,呈“U”字形。这个马蹄形大峡谷,开口处为悬崖绝壁,草树葱茏,湍流直下,甚为险峻。石刻造像都凿在马蹄形石壁上。
  漫步其间,眼看石壁精美绝伦的造像,耳听导游生动有趣的讲解,心思刻石成像的艰辛……
  令人不可思议而又肃然起敬的是大足僧人赵智凤。一介僧人,坚韧不拔,独力营造出如此庞大的造像群: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水滴石穿,功德无量。
  赵智凤沿门托钵,独辟蹊径,劳心焦思造像70年,把一生都献给了宝顶山。他,枕石漱流,沐雨栉风,穷形极状,心血化群像。
  信步在平坦的大佛湾,欣赏着精美的群像,可谁会想到800多年前,赵智凤是如何踏遍巴蜀的山山水水,千百次寻觅才择定这里的。
  重庆夏天如火炉,冬天似冰窟。宝顶山上伐木声声,凿石铛铛,炊烟袅袅,人声沸沸。赵智凤成竹在胸,巧妙布局,大刀阔斧开凿,精雕细刻描绘,大千世界群像现,万家生佛重孝顺。
  宝顶山造像群林林总总万余尊,大至30余米长的全国最大卧佛,多到占石壁近百平方米的千手千眼观音,而与其它佛教石窟截然不同的是赵智凤心虔志诚地倡导孝顺,完善人格。
  我在大佛湾第15龛前驻足,仰观俯察图解孝行造像。令人耳目一新的《父母恩重经变》石破天惊地援儒入佛。
  通常人们认为,佛门奉行一切皆空,六根清静,舍弃父母……赵智凤不落巢臼,敢于说不,其理论根据是《佛说大报父母恩重经》,佛祖释迦牟尼前世本身就是孝子啊!于是,上层的七尊半身佛,一脉相承,皆有父母,全都尽孝。
  佛也行孝,人呢?
  中层十一幅造像,承上而下,居中为诚心投佛,祈求嗣息造像。左右并列各五幅,不厌其烦地刻出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咽苦吐甘、推干就湿、哺乳养育、洗涤不尽、为造恶业、远行怀念、究竟怜悯十幅造像。从怀孕生育的阵痛苦楚到成人远行的牵肠挂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历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配上颂词,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令赵智凤始料不及的是,这石刻图文居然叩开了后世文化人的心智,成了现风行世界的连环画即“小人书”的滥觞。
  父母为了子女立盹行眠,恩重如山;子女孝敬父母慈乌反哺,天经地义。
  这是一组世俗化的造像,当推咽苦吐甘最为生动:
  母亲吞咽苦饼,化成甘乳哺育儿子。母亲造像,敞开胸怀,裸露双乳,已会走路的儿子,仍在吃奶,一手托左乳,一口吸右乳,好动的儿子和安祥的母亲,动静相宜,构成一幅活灵活现、在农村司空见惯的哺乳图文。这在庄严的佛教殿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下层为阿鼻地狱,揭示忤逆不孝者,“生遭王法,死下阿鼻”的报应下场。
  上中下层,融为一体,玄关妙理,罕譬而喻,讽一劝百,扬善惩恶,是幅佛教造像中国化、生活化、世俗化的典型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儒家色彩明显。
  据载宝顶山的修造者赵智凤事母至孝,并以孝为成佛之本。“刻石追孝”正是赵智凤建宝顶山石刻的初衷。
  这样,佛道入儒,三教合流;石火电光,佛也尽孝;甘之如饴,父母恩重;忤逆不孝,天理难容。赵智凤立身行道,步步生莲花。佛道同儒,异派同源,并行不悖,穷神知化,孝行天下。
  孝顺父母,儒家纲常,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以德治国,提倡孝行,否定之否定,哲学命题肯定了儒家伦理。
  社会变革,急风骤雨,孝敬父母,永恒主题。宝顶山石刻的孝亲造像和思想内涵,启迪着人们!
  《父母恩重经变》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巴蜀民间生活照。
  800多年来,孝亲的故事一直在巴蜀间薪火相传。在渝期间,目睹了一场生动的孝亲祝寿活动。
  寿者是位年届60的母亲。乡间有专门搞此活动的场所,场地开阔,设备齐全。歌舞告一段落,寿者斜披大红绶巾端坐中间,前置一矮桌,摆上寿桃等水果,左右点燃大红蜡烛,一派红红火火的欢乐氛围。寿者的儿女及其配偶,齐刷刷列成一排,面对寿者。数了数,寿者一儿五女,皆成家,共12人。先三鞠躬,再从大到小,每人说几句感谢母亲辛苦养育儿女,子女当尽孝行的话。寿者也致词感谢儿女们的孝行。接着,孙辈男男女女齐上场,一字排开,跪下拜寿,也每人说句祝寿话。一二岁的也牙牙学语,说得不准也行。寿者对拜寿者儿女孙辈都分发红包,礼成。亲戚朋友皆入席喝酒。当然,他们都要献上贺礼,少的20元,多至200元不等。而寿者回赠每人一包烟和一个碗,碗上书“60寿诞”字样。
  这是一种颇具巴蜀特色的寿文化,内容是孝亲,演绎着宝顶山上的“父母恩重”。宝顶山孝亲造像的潜移默化作用,不言而喻。
  大足石刻,世俗生活的画卷,古代社会的缩影。
  大足石刻,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响亮的暮鼓,灿烂的晚霞!
其他文献
在许多地方为酷热熬煎的五月,地球之巅的阿里才刚刚萌发了春意。  首先传递春消息的是狮泉河里的冰,河床一天天变瘦,冰面一天天变窄,冰体一天天变酥。等到河边泛出一汪汪消冰水,中线上化开一个个冰窟窿时,春天的脚步才快了起来。几日后,消冰水压垮了靠近岸边的冰沿,忽地缩下去和冰层下的河水合为一股时,水落冰出,半人高的冰塄子便裸露出来,蓝茵茵地青,绿铮铮地翠,水晶玛瑙般闪着五光十色。再过几日,当中线上的一个个
期刊
常听人说日土县:“湖环绕而水清碧,山巍峨而草丰美。”向往了很久,偏不能成行,终于在2015年的夏季有了一次走近它的机会。  从阿里往日土去的路上,一条河始终绕在左右,时而肥成一个水潭,时而瘦成一条细线,弯曲得天造人设,肥瘦得画情诗意,好似哪一位丹青高手在画面上涂抹了几笔。河岸边坐着几对青年男女,有的相依相畏,有的并排平躺,有的嬉戏打闹,不论做什么的,身边都斜躺着一把遮阳伞,有红的,有黄的,红的亮红
期刊
“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此话极言黄山山秀,九寨水美。黄山松,棵棵均独特;九寨水,池池皆神奇。  九寨是九寨沟的简称,位于四川西北部,介于川甘边境,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著名的世界级风景区。  九寨沟因沿沟有藏族古老的九个村寨而得名。九个村寨自下而上沿沟分列:西七东二,坐落在南坪县城40多公里的岷山之中。昔日偏僻地,现今成热土。  九寨沟由树正、日则、则查洼三条沟组成。称它为沟,实
期刊
世人皆知,山海关是天下第一雄关,固若金汤。可为何不攻自破,让满清兵长驱直入?  事与愿违,明王朝防异族修长城最卖力,殚思极虑。可异族为何轻而易举破城入关?  登上山海关,一连串的历史问号,浮现在我的脑际。我问谁?  问关外,风沙漫卷,疏林摇头;问关内,城廓巍峙,默然不语。  人们,已淡漠了坚城易破的孰是孰非了。  夕阳残照。头上,山海关箭楼下,“天下第一关”五个古朴肃穆的大字,鲜红似血。  脚下,
期刊
2015年秋季的一天在阿里地区开会,到了晚上,一起来的几个人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房子里闷得慌,就披衣出了酒店,顺一条人行道信步往前走。走出一道窄窄的巷子,穿过一条长满班公柳的小道,下一段缓缓的石台阶,我便来到了狮泉河畔。  河畔上平平展展,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卵石,河水就在这卵石滩里蜿蜒,时而分成七八个细蛇似的小股,时而又汇成一整条蟒蛇样的巨流,绿汪汪地打着转儿向下游流去。没有水的石滩上长着一坨一坨
期刊
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美梦。一看时间才上午六时多,凌晨三时多方到达黄山脚下的汤口镇,枕着黄山入眠不到三小时。但在“游遍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动力的驱使下,我们还是踏上了游黟县的古村落西递、宏村的旅途。  安徽黟县,来前查了《辞海》:黟作黑貌解。一个县拥有黄山和古民居西递、宏村二处世界文化遗产。“黟”字再难读难写,也要读准写正。  黟县境内分布着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达31
期刊
藏语中把上方或上游叫多油。多油村地处孔雀河上游、普兰县上方,就得了这么个村名。这个村是我工作上的联系点,经常去,所以就熟悉。  多油村距县城五公里,坐落在纳木那尼峰山下,临着孔雀河。山与河中间的大平台上,片片农田如画,丛丛树木成荫,一栋栋碉堡般的白房子花撒在农田和林荫之间。村子是半农半牧区,七八个自然组、二三百户人家,村风正、民风淳,十里八乡有名声。  村子边上有两条季节河顺山坡而下,天暖了水很大
期刊
沈阳故宫,我来了。  半天的时间,你6万多平方米,叫我怎走遍?你10多个院落300多间房屋,让我走哪间?  我不是来浏览金碧辉煌的崇政殿,也不是来观赏雄伟壮观的十王亭,而是来寻找忠奸同室的三官庙。  三官庙,现叫太庙。不管皇帝们如何改建更名,叫三官庙时,这里发生的人我是非,永不磨灭。  真的是踏破铁鞋无寻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进入皇宫正门大清门,刚左拐便是太庙。  我惊诧于太庙地势之高。沈阳故宫本来
期刊
到西递是从一则史实开始的。据西递《胡氏宗谱》记载:公元904年,企图篡位的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此时,从《中国古代史概要一览图》上看,唐朝粉红色的标誌已到了最后一格,将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唐朝末代皇帝李晔路过河南陕州时,皇后何氏产下一男婴。李晔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就将婴儿托付给婺源人胡三带回家乡抚育,取名胡昌翼。此后朱温篡位,果然杀了李晔全家,立国后梁。170多年后,胡昌翼的后人胡士良路过西
期刊
“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11个字,说什么?这是一封从周口店发回北京的电报:发现头盖骨!至今,仍被认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  这一爆炸性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从北京传向世界,国际学术界激动地称它为“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  时在1929年的一个冬日。  而这块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时年25岁的裴文中,也一跃成为世界顶尖的考古学家。  这不是一般的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