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哲理在诗情画意中熠熠生辉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峡》中有丰富的描写内容,作者抓住三峡特点,引经据典,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赏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特色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提升语言赏析品位,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江津号”启程。紧接着,作者面对变幻的景色,不由地开始引经据典,为后面的描写做“热身”。接下来,移步换景,作者像导游,所到之处,都要直播一番看到的景色。
  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理清作者写景顺序,找出经典语段描写,了解其语言丰富性,关注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体会语言个性特征。在这个环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顺利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找出经典语段进行赏析,学生自然会从语言运用技巧方面给出展示。“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仿佛进入神话世界。“我也跑到甲板上,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了。”采用联想的手法,引出凄美的故事,增加了文字的信息量。這是典型的虚景描写。
  从语言运用方法上展开赏析,这是最为直观的学习,也是比较初级的语言赏析活动。教师给出简单的布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发讨论就可以解决。
  二、掌握抒情意图,建立文理构建基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语言描写赏析中最为常用的词汇。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该如何深刻体味其本真涵义?第一段提及“为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其实已经从某种角度揭示了一些心理情绪。在具体赏析操作设计时,教师要有引导意识,不然,语言赏析只能停留在语言本身,其维度域度都有局限性了。
  “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段话写得跌宕起伏,利用比喻句写出三峡的“奇”“险”,能够说出语言的特点,这是最为基础的赏析,如果继续挖掘,让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境,自然能够带来更多情绪。惊叹、惊喜、惊奇、感慨、激动……多种情绪的汇聚,也将赏析带入到更丰富的感知之中。再如:“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这里写的是激流落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此时的心情,学生大多能够用上“担忧”“恐惧”“刺激”等词语。
  语言赏析充分接轨作者情感,为语言赏析升格创造了契机。这也是语言赏析的自然要求。情景交融,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往往会忽视情感体验,教师要给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赏析体验,提升赏析品质。
  三、归结阐理设计,明晰哲理输出路线
  语言赏析是一项具有专业特质的学习活动,如果说关注语言运用技巧是初级赏析、介入情感是中级赏析,探寻语言表达哲理,自然属于高级赏析了。《长江三峡》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作者坐船游历三峡的过程,将所见所闻以直播的形式展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的体验感受。其实不然,如果将作者写作行为理解为“游山玩水”,或者简单界定作者是“通过写大好山河表达热爱之情”,显然是低估了作者写作用意。因此,在语言赏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深度挖掘。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都会找到这句话:“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很显然,作者在揭示了写作意图: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像三峡的激流险滩,只有掌握前进的途径,不断开拓,才能顺利抵达胜利彼岸。教师要让学生建立一种哲理意识,学会关联性设计,这样语言赏析深刻指数会自然提升。如结尾:“江津号”驶下崆岭滩时,只见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有学生说:“长江三峡是险峻的,到处是激流险滩,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但即使到了浩荡的长江上,还是需要像丛林中寻找小径一样跋涉。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面对困境的降临。”学生找到语言赏析的基本操作思路,其赏析自然会更为深刻。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赏析基础,如果单纯从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展开相关教学,势必要削弱教学效度。作者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绘可谓是声情并茂,给人的感觉自然也是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之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力量,这大概是作者写作的期待了。
其他文献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古文教学,用专业的精神和态度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激趣、积累与积淀为实施策略,带领学生走向共同成长和进步。  一、激趣形式的导入  若想真正促进学生增强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以先声夺人的姿态,于导入环节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以改善学生心理,增强其主动接触的愿望。可以采取的做法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吸引力较强的问题。在学习《庄子》中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这
期刊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的贵族已婚妇女为了追求真爱而婚外恋但以卧轨自杀为结局的故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正如作者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圣经语录,托尔斯泰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安娜最后的悲剧是因为她自作自受,上帝自会做出公正的审判。”但是安娜究竟哪里做错了,托尔斯泰并没有直接写明,因为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中矛盾着、对抗着的角色。
期刊
随着“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修订,“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经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当下学生的写作现状,浅写作泛滥成灾。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公正的现代公民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就写作教学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知
期刊
时下的高中生作文,多是空话连篇、读之无味的套作,或是无病呻吟、肤浅造作的虚假之作;那些思想深刻或是情真意切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缺乏敏感的心灵与细腻的感受?当然不是!我相信孩子的心灵是一片最纯最真的土壤,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肥沃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做的只是循着学生的本性,给他们心灵的滋养和情感表达的指引。因此,当学生写作在空洞、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缺乏真情、不会抒发真
期刊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指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偏离或反常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创作手法。“陌生化”能重新唤起人对事物的兴趣,持续激发人对周遭的探索,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这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自读文本的认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理解文本,完成和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以多元视角拓宽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同时激发其质疑和探究的
期刊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对象,二是培养方法。因此,培养学生“发展素养”是基本途径,落实“立德育人”才是根本任务,怎样把这个根本任务具体化系统化,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的多向性转化为指向性,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既是新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又是散文文体教学的追求,通过解读散文之美——语言美、场景美和哲思美,把握文本的
期刊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诗篇,《琵琶行》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诗主要叙述了一位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段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因为有众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而精妙绝伦。《琵琶行》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在抒情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同样不容忽视。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身
期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学生又一次诵读起《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盖全唐”的绝世名篇时,这首诗中所渗透的美便让我浮想联翩,不能自持。记不清是第几次教这首诗,也不知道多少次吟诵它,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美感享受,我会把我的这些体验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和我一起涵泳,一起感動。《春江花月夜》就像一颗硕大的夜明珠,璀璨的光芒散发出的美让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一、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确,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生活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然而,这些年,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普遍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阅读量太小,阅读时间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些学生平时几乎不看课外书。二是阅读面狭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久以来,传统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方式并未从根本上得以变革。普遍存在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反倒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阅读课上,教师往往会根据考点,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学生做完习题后,教师会将参考书或答案上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从字、词、句的理解到文本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语言风格等——转授给学生,学生根据答案记笔记或更正练习。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