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峡》中有丰富的描写内容,作者抓住三峡特点,引经据典,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赏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特色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提升语言赏析品位,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江津号”启程。紧接着,作者面对变幻的景色,不由地开始引经据典,为后面的描写做“热身”。接下来,移步换景,作者像导游,所到之处,都要直播一番看到的景色。
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理清作者写景顺序,找出经典语段描写,了解其语言丰富性,关注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体会语言个性特征。在这个环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顺利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找出经典语段进行赏析,学生自然会从语言运用技巧方面给出展示。“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仿佛进入神话世界。“我也跑到甲板上,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了。”采用联想的手法,引出凄美的故事,增加了文字的信息量。這是典型的虚景描写。
从语言运用方法上展开赏析,这是最为直观的学习,也是比较初级的语言赏析活动。教师给出简单的布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发讨论就可以解决。
二、掌握抒情意图,建立文理构建基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语言描写赏析中最为常用的词汇。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该如何深刻体味其本真涵义?第一段提及“为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其实已经从某种角度揭示了一些心理情绪。在具体赏析操作设计时,教师要有引导意识,不然,语言赏析只能停留在语言本身,其维度域度都有局限性了。
“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段话写得跌宕起伏,利用比喻句写出三峡的“奇”“险”,能够说出语言的特点,这是最为基础的赏析,如果继续挖掘,让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境,自然能够带来更多情绪。惊叹、惊喜、惊奇、感慨、激动……多种情绪的汇聚,也将赏析带入到更丰富的感知之中。再如:“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这里写的是激流落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此时的心情,学生大多能够用上“担忧”“恐惧”“刺激”等词语。
语言赏析充分接轨作者情感,为语言赏析升格创造了契机。这也是语言赏析的自然要求。情景交融,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往往会忽视情感体验,教师要给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赏析体验,提升赏析品质。
三、归结阐理设计,明晰哲理输出路线
语言赏析是一项具有专业特质的学习活动,如果说关注语言运用技巧是初级赏析、介入情感是中级赏析,探寻语言表达哲理,自然属于高级赏析了。《长江三峡》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作者坐船游历三峡的过程,将所见所闻以直播的形式展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的体验感受。其实不然,如果将作者写作行为理解为“游山玩水”,或者简单界定作者是“通过写大好山河表达热爱之情”,显然是低估了作者写作用意。因此,在语言赏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深度挖掘。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都会找到这句话:“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很显然,作者在揭示了写作意图: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像三峡的激流险滩,只有掌握前进的途径,不断开拓,才能顺利抵达胜利彼岸。教师要让学生建立一种哲理意识,学会关联性设计,这样语言赏析深刻指数会自然提升。如结尾:“江津号”驶下崆岭滩时,只见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有学生说:“长江三峡是险峻的,到处是激流险滩,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但即使到了浩荡的长江上,还是需要像丛林中寻找小径一样跋涉。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面对困境的降临。”学生找到语言赏析的基本操作思路,其赏析自然会更为深刻。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赏析基础,如果单纯从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展开相关教学,势必要削弱教学效度。作者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绘可谓是声情并茂,给人的感觉自然也是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之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力量,这大概是作者写作的期待了。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江津号”启程。紧接着,作者面对变幻的景色,不由地开始引经据典,为后面的描写做“热身”。接下来,移步换景,作者像导游,所到之处,都要直播一番看到的景色。
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理清作者写景顺序,找出经典语段描写,了解其语言丰富性,关注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体会语言个性特征。在这个环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顺利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找出经典语段进行赏析,学生自然会从语言运用技巧方面给出展示。“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仿佛进入神话世界。“我也跑到甲板上,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了。”采用联想的手法,引出凄美的故事,增加了文字的信息量。這是典型的虚景描写。
从语言运用方法上展开赏析,这是最为直观的学习,也是比较初级的语言赏析活动。教师给出简单的布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发讨论就可以解决。
二、掌握抒情意图,建立文理构建基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语言描写赏析中最为常用的词汇。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该如何深刻体味其本真涵义?第一段提及“为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其实已经从某种角度揭示了一些心理情绪。在具体赏析操作设计时,教师要有引导意识,不然,语言赏析只能停留在语言本身,其维度域度都有局限性了。
“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段话写得跌宕起伏,利用比喻句写出三峡的“奇”“险”,能够说出语言的特点,这是最为基础的赏析,如果继续挖掘,让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境,自然能够带来更多情绪。惊叹、惊喜、惊奇、感慨、激动……多种情绪的汇聚,也将赏析带入到更丰富的感知之中。再如:“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巨浪被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这里写的是激流落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此时的心情,学生大多能够用上“担忧”“恐惧”“刺激”等词语。
语言赏析充分接轨作者情感,为语言赏析升格创造了契机。这也是语言赏析的自然要求。情景交融,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往往会忽视情感体验,教师要给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赏析体验,提升赏析品质。
三、归结阐理设计,明晰哲理输出路线
语言赏析是一项具有专业特质的学习活动,如果说关注语言运用技巧是初级赏析、介入情感是中级赏析,探寻语言表达哲理,自然属于高级赏析了。《长江三峡》从字面上看,写的是作者坐船游历三峡的过程,将所见所闻以直播的形式展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的体验感受。其实不然,如果将作者写作行为理解为“游山玩水”,或者简单界定作者是“通过写大好山河表达热爱之情”,显然是低估了作者写作用意。因此,在语言赏析教学时,教师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深度挖掘。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都会找到这句话:“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很显然,作者在揭示了写作意图: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像三峡的激流险滩,只有掌握前进的途径,不断开拓,才能顺利抵达胜利彼岸。教师要让学生建立一种哲理意识,学会关联性设计,这样语言赏析深刻指数会自然提升。如结尾:“江津号”驶下崆岭滩时,只见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有学生说:“长江三峡是险峻的,到处是激流险滩,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但即使到了浩荡的长江上,还是需要像丛林中寻找小径一样跋涉。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面对困境的降临。”学生找到语言赏析的基本操作思路,其赏析自然会更为深刻。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赏析基础,如果单纯从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展开相关教学,势必要削弱教学效度。作者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绘可谓是声情并茂,给人的感觉自然也是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之后,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力量,这大概是作者写作的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