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作文批改模式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精批细改,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也日趋显露。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作文批改方式已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新课程的热切呼唤,为学生参与作文批改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对传统作文批改方法进行改革便萌生。从改变教师及学生的陈旧观念开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逐步使学生掌握一套评改作文的方法。这过程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有效提高了学生作文评改的实效。实施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打破老师全盘包揽改文,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批改
  
  一、传统的作文批改已不符合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背着学生在办公室或寝室批改, 强调的是教师精批细改。但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是怎样批改的,为什么要做这样那样的修改。待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后,个别学生看看老师写的评语、所得的分数,改正一下写错的字词。多数学生只看分数和总评,而后就放进抽屉。老师给他们增删的字眼,那些修改方法的指导,他们哪能派上用场?事实说明,教师背着学生批改作文,是费力不讨好的无效劳动,达不到预期目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也日趋显露。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精力,延长了作文的周期,而在于把学生摆在了被批评的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把作文评改上成学生参与的活动课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决定的。学校的教育也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强烈生存意识的新型人才,这种新型人才应该是善于学习,懂得生活,见解独到,自立性强,锐意创新的劳动者。作文课除了限时写作外,还要成为学生乐于参与评改的活动课。在作文评改中,学生动口、动手,开动脑筋,反复琢磨,领悟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应该在何处改,该怎样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训练项目,有利于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掌握改作文的本领,使他们不但会写,而且会改,完善作文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
  (一)端正思想认识,重视互评互改。
  在让学生互批互改之前,教师要讲清这样做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为达到“终身受用”之目的,并不是单纯为减轻教师的负担。
  (二)交流评改方法,提高评改技能。
  到了初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作文评改的方法,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作文修改能力,可以依据自己的写作知识和审美情趣评判作文的好坏了,于是通过讨论明确评改内容后,再次强调评改的步骤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互改时注意两点:一是既要省时又要注意质量。需“三遍法”:首遍快速浏览,勾出错字、病句;二遍慢读,从头至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三遍粗看,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批语。二是批改要抓关键,抓重点。就是看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分明,观点是否正确,文风是否端正,语言是否通顺,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当然每次作文侧重一两个问题)。同时告诉学生要写好眉批和总批: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总的要求是多表扬,少批评。
  (三)展示评改成绩,欣赏优秀作文。
  作文评改完后,再让小组长从中挑选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说出这篇作文被评为优秀的理由,然后让作文的作者上讲台朗读,师生欣赏评判。
  (四)教师再次审阅,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写完作文评语,优秀作文得以展示,再次交上来,教师既看原文,又看批语,还看后记,并随时做审阅记录,为讲评收集素材。看原文,以了解学生写作;看批语,以掌握互评情况。
  
  二、实施作文批改改革收到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1.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生的作文写好后在小组内自改、互改后,各小组推荐一篇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其他同学听后再评议,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作文写好后进行同学之间的互改、互评,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作品与较好的作品互换、评改,那么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点评与沟通(有时同学之间的沟通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为容易些);而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也可从同学的好作品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有些学生的写作习惯差,文章写完后从不阅读、修改,存在的毛病必然多些。如文章条理混乱,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书写不工整,等等。如果让有这样一些相类似毛病的学生互改各自的习作,当他阅读别人的习作感到吃力时,也就能体会到别人阅读自己的作品是多么费力,这样,他也就会自觉多投入一些精力在文章的写作和自我修改中。
  而让习作质量较高的同学互改,则又更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原有的较好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作品质量。
  学生将同学的习作拿到手、看好之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姓名。其实,有些事,教师即使说十遍,也抵不上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的印象来得深刻。学生亲自参与评改,有新鲜感,一个个都很投入、认真。学生在评改别人作品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书写要认真、语句要通顺、重点内容要写具体”等要求,那自己写作时在这些方面也会相应注意,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二)对教师有好处。
  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对教师也大有裨益,可节省大量精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的作文都是教师评改,一篇作文,教师大约要花费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辛辛苦苦地写出了评语,有些学生会看一眼,有些学生甚至一眼都不看。教师的精力白费了不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也未达到。而现在,学生习作中的一些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甚至描写不够具体等缺陷,学生在评改中都能予以纠正。这样,教师再评改时可节约不少的精力和时间。
  实施作文评改方法的改革后,教师的确节省了时间,就能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学习进修。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成长。学生要尊重教师,更要超越教师。教师、学生一起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人才。
其他文献
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极大变化,生活中更加注重享受,夫妻性爱亦是如此,追求高品质过程的同时也为部分情侣带来了一定的烦恼,尤其是短期内没有孕育下一代
期刊
职高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本文列举了德育渗透的两大途径:传授知识,自然渗透;激
近年来,医疗服务行业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其竞争也不断加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大中型医院都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用于制冷或者是供热,从而提高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就医和工作环境。
摘 要: 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努力拓展渠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创新素质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工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重点。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摘 要: 在当前语文学界“重人文性,轻工具性”思想的影响下,汉字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愈发不受重视。本文试图从培植语文基础、培养爱国情感、解读传统文化、提高读写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审美情趣、弘扬汉字文化等七个方面入手,凸显汉字教学的重要意义,以期达到在教学中重视汉字教学这一“教育基石”的目的。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汉字教学 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即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还包括师生在日常生活、各种活动中的多种形式、内容和情
摘 要: 本文提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要面向整体学生;课堂教学坚持师生互动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赏识激励的策略;走出教学评价误区。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体现    语文教改已实施多年,各地教改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新课程为中学语文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供了依据,要求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学生
本文研究目的: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阐述;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对历代针灸医籍及现代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  研究内容:  1.
基于β-环糊精(β-CD)存在下,Zn(Ⅱ)与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IPF)的显色反应,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锌的新方法。通过Zn(Ⅱ)-DCIPF-β-CD多元体系,来测量锌含量。体系最大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差异,极有可能使得教学效果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必须先了解学生对该音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必要时还要做一些适当的铺垫准备工作;教师在选择作为语文教学的背景音乐尤其是作为教学导入的背景音乐时,最好应与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一致,这样才能使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教学辅助效果,真正激发学生的文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