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自述
1.关于名人
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2.关于爱
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3.关于写作
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浅谈轶事
1.带病入书
1925年,巴金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主人公多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等就是典例。
2.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因创作《家》成为许多青年心中的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夫妻。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3.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很拮据,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大家谈
1.我给很多首长都开过车,巴老是最随和的一位,给他开车一点压力也没。每次送巴老回家,如果赶上饭点儿巴老肯定要拉我进屋吃饭。巴老待我比对儿子还亲。有几次巴老在外面吃饭,我开车替他送客人。等回到饭桌时,我才发现巴老连筷子都没动,是在等我回来一起吃。
——巴金的专职司机彭正昌
2.巴金长期担任中国作协的负责人,又是《收获》的主编,巴金一生靠稿费生活,从未拿过国家的工资。八十年代初回四川老家,他嘱咐亲友不要惊动地方领导,声明不接受采访。四川作协几次提议設立巴金文学奖,省里有关部门提出修整巴金故居,省委省政府也几次准备操作,都因为巴金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巴金的作风感染了他的家人。他百岁寿辰时,他最爱的大哥李尧枚的家人出了一本名为《老巴金》的图文集,却是自费的;巴金去世后,上海作协准备设立“巴金文学奖”,他的女儿李小林坚决反对。
——作家游宇明
3.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民族劫难。
——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
经典掠影
灯
◎巴 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
读后涟漪
巴金的《灯》给在黑暗中迷惘的人们以安慰和鼓舞,使他们从中看到希望,获得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今天读来,仍意义非凡。在现实生活中,这盏微弱的灯就是他们的信念和理想,命运给予他们的并不多,但却给了他们一盏散发着微弱光芒、名叫“信念”的灯,这才是他们走出人生低谷的指引,是信念之灯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人生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1.关于名人
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2.关于爱
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3.关于写作
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浅谈轶事
1.带病入书
1925年,巴金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主人公多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等就是典例。
2.因书得爱
1936年,巴金因创作《家》成为许多青年心中的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夫妻。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3.嗜书如命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很拮据,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大家谈
1.我给很多首长都开过车,巴老是最随和的一位,给他开车一点压力也没。每次送巴老回家,如果赶上饭点儿巴老肯定要拉我进屋吃饭。巴老待我比对儿子还亲。有几次巴老在外面吃饭,我开车替他送客人。等回到饭桌时,我才发现巴老连筷子都没动,是在等我回来一起吃。
——巴金的专职司机彭正昌
2.巴金长期担任中国作协的负责人,又是《收获》的主编,巴金一生靠稿费生活,从未拿过国家的工资。八十年代初回四川老家,他嘱咐亲友不要惊动地方领导,声明不接受采访。四川作协几次提议設立巴金文学奖,省里有关部门提出修整巴金故居,省委省政府也几次准备操作,都因为巴金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巴金的作风感染了他的家人。他百岁寿辰时,他最爱的大哥李尧枚的家人出了一本名为《老巴金》的图文集,却是自费的;巴金去世后,上海作协准备设立“巴金文学奖”,他的女儿李小林坚决反对。
——作家游宇明
3.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民族劫难。
——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
经典掠影
灯
◎巴 金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吗?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
读后涟漪
巴金的《灯》给在黑暗中迷惘的人们以安慰和鼓舞,使他们从中看到希望,获得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今天读来,仍意义非凡。在现实生活中,这盏微弱的灯就是他们的信念和理想,命运给予他们的并不多,但却给了他们一盏散发着微弱光芒、名叫“信念”的灯,这才是他们走出人生低谷的指引,是信念之灯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人生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