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孝歌是在丧葬仪式上闹丧守灵时演唱的一种民间歌谣,是我国民间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孝歌作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从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上旬,汉中市群艺馆特邀非遗专家周英老师带队调研组,先后赴汉中九县两区开展汉中孝歌的调研普查工作,着手编辑《汉中孝歌》一书。本文主要以城固县天明镇汉中孝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别从汉中孝歌的渊源、汉中孝歌的内容和程序、汉中孝歌的文化内涵三方面来探析挖掘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汉中孝歌;丧葬习俗;文化价值
汉中孝歌发祥于秦巴山脉深山腹地,目前,除了汉台区外,九县一区均有分布。汉中孝歌是汉中民间音乐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当地丧葬仪式中悼念亡灵时唱诵的特殊民间歌曲。汉中地处秦巴山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境内崇山峻岭,山大沟深,历史上曾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信息闭塞,同时受荆楚文化影响使汉中孝歌成为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汉中孝歌的渊源
汉中孝歌是汉中最为古老的民间音乐之一。据传说,孝歌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试妻”和“申包胥解甲奉母”。一曰:庄子之妻田氏貌美如仙,与庄子感情笃深,但庄子怀疑田氏对己不忠,田氏发誓对其忠贞不二。庄子便诈死,其妻田氏真心护灵。又试妻,变作一美少年来试探田氏,田氏经不住诱惑,正准备与少年结为百年之好时,庄子突然还原形于田氏面前,田氏无言以对,自缢而亡。庄子便披头散发,敲起瓦盆,边敲边唱,这便是庄子鼓盆歌,也是最早的孝歌。二曰:秦国大夫申包胥因母亲年事已高,便申请辞官回家侍奉娘亲。秦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将申包胥问了个欺君之罪,罪当斩首。斩前,申包胥将古代前朝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唱词,在秦庭放声高歌七天七夜。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歌声终于感动了皇上,免其无罪,并加封为孝子,准其回家侍奉老母。
在汉中孝歌艺人中,流传着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的民间传说。而汉中孝歌传说是由明朝的“李闯王商州之战”而来的。李闯王商州一战兵失将损,闯王面对阵亡将士尸体,唱起了悲伤凄凉的哀歌,歌声震撼了高山峡谷,震动了汉江两岸,也震惊了汉江船夫渔民,他们受歌声的感染,也跟着唱起了那些悲伤凄凉的哀歌。后来这些渔民船夫走南闯北,将哀歌传遍了汉江两岸,并代代相传。到明天启六年(1626年),官迁移民,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居民,被绳索押移,携妻挚子,逾山涉水,不惮数千里之遥来汉中落业,同时也带来了民间音乐之一的孝歌。故而,漢中孝歌与湘楚、巴蜀民间音乐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汉中孝歌独有的特点。
汉中孝歌历经数千年流传,从传说中的“庄子鼓盆歌”和“申包胥解甲奉母”是为孝歌的最初雏形了。至明朝“李闯王商州之战”,闯王和将士们为怀念阵亡将士长歌当哭的哀歌,经历了明代、清代、民国时的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破“四旧”和“文革”时的禁违期。至今,汉中孝歌依然是民间丧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逝去的亲人“尽最后一次孝道”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汉中孝歌的内容及程序
汉中孝歌是流行于汉中境内的一种祭奠亡人的民间歌唱活动,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唱艺术,称“唱孝歌”“打丧鼓”。老人亡故后,死者往往居丧数日,在居丧中的夜间,后人为不使死者和坐夜守灵者孤寂冷落,以表敬重行孝,常邀请善歌者前来唱歌致哀,以伴灵度夜。
孝歌,在民间文学的分类上属仪式歌,内容丰富且复杂,大略可分为思想教导类、文化知识类,历史知识类,生活知识类等,现在流行境内的汉中孝歌词章就有六百余首。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汉中各县区唱孝歌时都会有一些差别,本文中的孝歌程序主要以汉中市城固县天明镇孝歌队伍为例。当地唱一场孝歌需要3人配合,唱孝歌使用的乐器通常是一面堂鼓,一面大锣,其中一人负责伴奏乐器,另外两人交替唱孝歌,唱孝歌的基本程序分为三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为:开丧场
又叫开歌路、开歌头,黄昏时分歌师行至孝堂。吟诵大段辞章,每吟诵两句便加入锣鼓。
如城固县天明镇开丧场的道白: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歌郎来到此打动丧堂鼓。
耳听锣鼓响孝家堂前停红丧,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
打动锣鼓大吉大昌,天是福天地是福地。
锣鼓歌声百无禁忌,日吉时良天地开场。
亡者辞世惊动四方,四方人近来去安康。
六亲祭奠四邻相帮,孝家百步施礼。
请歌郎到孝堂,歌鼓哗堂打鼓陪亡……
从诵词来看,这是歌师的套式话语,表达出开场的中心目的——陪亡。随后开始表朝代、表孝歌根由、请十大神、开五方、立歌堂,这个过程都是吟诵,并伴有锣鼓声。
从投文进表开始,歌师就开始唱了,投文进表好比人间的通关文牒,上达天庭,下至十殿阎君,目的就是得到天庭地狱的准许将亡人接回。如林如兴孝歌唱本中《投文进表》一段:
小歌郎投表文诚惶诚恐,
三作揖九叩首恭敬跪奏:
今只为陕西汉中府××县××乡××村××组,
×氏门中老亡魂要回家庭,
孝孙男孝孙女全家在等。
焚宝香点蜡烛祷告天庭,
为亡者在今年时吉故因。
生之地死之处写得分明,
敬天地礼神明恭恭敬敬。
望公曹开恩情转奏天庭,
请圣上准凡奏将亡放回。
投文进表结束后便是接亡、招亡,这个程序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基本都是晚上10∶00—11∶00,接亡在离孝家一里地之外,而且要避开邻居家,孝子和歌师同去,孝子烧纸磕头,歌师唱接亡歌:
接亡先从地府唱,又把地府表原章。
阎王见文心不忍,吩咐童子一双人。 一双童子领了命,九龙庭上接亡人。
亡人一见童子到,眼泪汪汪说原因。
接下来便是参神、安亡、盘亡,参神包括参家神(祖宗)、土神、坛神、财神、门神、灶神,参六亲、参歌郎、参知客司等。安亡一段:
手拿书本来择字,奉择一字来安亡。
择个一字在高上,又择口字坐中堂。
一个十字穿心过,留个勾勾挂文章。
一个八字摆两旁,此次作为东字唱。
择作一个东字唱,我将亡人安东方。
青衣童子陪伴你,陪伴亡人在东方。
亡人安在东方位,一杆青旗正东方。
安亡后就开始盘亡阴司根由游十殿,这一段中主要是盘问亡人在阴司十殿的所见所闻。“人死先往哪处去,然后押到何方行,何人在执生死簿,又是何人注生死。”接着便开始唱奠酒、分酒、分香、分蜡、分纸、盖脸纸。
(二)第二部分为:正式开唱孝歌
开丧场结束后,便正式开始唱孝歌。歌师根据亡人的身份选择不同的唱词,亡魂大致可分为:少亡魂、老亡魂、男亡魂、女亡魂。城固县天明镇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亡魂称为老亡魂,以下的为少亡魂。
歌师在唱孝歌时如亡者是少亡魂(女)就选择《黄氏女对金刚》《李翠莲游阴》等劝世人行善、尽孝的唱词。如是男少亡魂则要以劝善劝孝的劝世文和乱弹为主。如《劝善歌》中的唱词:
奉劝世人早行善,莫到临头后悔难。
皇天最喜改过汉,人能悔过天神欢。
百恶一善能改危,望人早早回心田。
趁此三寸心未断,且莫误了好机缘。
发放投生将人变,叫人体贴古圣贤。
勤俭持家为上款,训儿教女学良贤。
耕读二字切莫慢,忠厚传家万万年。
诸恶莫作多行善,好人头上有青天。
君子固穷心不变,时至皇天有眼看。
此为言语虽俗浅,若是依从是神仙。
老亡魂中如是女亡魂则选择《目连救母》《十月怀胎》《慈母恩》《朱氏割肝》等,奉劝世人行孝,将母亲的恩情永记心间。男亡魂选《唐王游十殿》《董永卖身》《大小祭》等。如《十月怀胎》中的唱词:
母怀一月二月满,有行无行身不安。
母怀三月四月满,面黄皮瘦如柴般。
母怀五月六月满,屋前屋后不敢转。
母怀七月八月满,不敢伸来不敢弯。
母怀九月十月满,生下方知是男女。
急忙抱来仔细看,是男是女都喜欢。
《董永卖身》唱词选段:
第二行孝是董永,自卖本身葬父亲,
百日苦工孝心大,感动天仙下凡尘,
七姐下凡配董永,槐荫做媒结成婚,
夜织绫罗千百丈,才把富家账还清,
兴家立业顺天命,荣归故里换门庭,
后生一子董仲舒,连科及弟显名声。
汉中孝歌的词章繁多,主要以《二十四孝》《三十二古人》《养育恩》《祭奠亡灵》等为主篇,词中倡导了忠孝廉洁、善恶报应的中心思想,以民间故事和优美传说教化世人。
(三)第三部分为:收丧场
收丧场又叫送神或还阳,这部分中的“上粮”,有的地区没有,但城固县天明镇一带的“上粮”是当地孝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歌师首先是唱《上粮根由事》《包公游地府》表清上糧根古由来。
亡者在世费心劲,今夜上粮家不贫。
不说上粮尤小可,说起上粮根生多。
上粮不知哪朝起,粮米不知哪朝兴。
需说孝家要上粮,先把五谷说端详。
神农皇帝制五谷,制下五谷到如今。
然后歌郎指引亡者所有至亲开始上粮,包括亡者弟妹、夫君、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儿、侄儿媳、徒弟、徒弟媳妇、干儿、干儿媳妇、外侄、外侄媳妇、孙儿、未婚孙媳、孙女、外孙女儿等,逐个按顺序上粮,把五谷、茶叶封仓装罐,用红白布和五色线封好、绑扎,以此来寄托生者对亡者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无忧的愿望,以下节选儿子上粮一段:
叫声亡人抬头望,你看灵前是何人。
大儿灵前来上粮,花费银钱孝爹娘。
不管银钱多少两,给你买副黑漆枋。
今夜你把粮来上,富贵乾坤降吉祥。
二把粮米又抓上,万贯家财天下扬。
三把粮米又抓上,再把清油滴两滴。
粮米清油都上齐,你对老人有孝心。
帝王行孝天下顺,为官行孝万民尊。
贫民行孝生富贵,富贵双全福寿增。
少年行孝得好处,老年行孝满儿孙。
是贫是富把孝敬,万古孝名传后人。
粮米清油你上清,叩头回礼你起身。
上粮结束后,开始送亡,送亡时间一般为晚上3∶00—4∶30。送亡送到转轮殿,从一殿送到十殿,孝子从门口烧纸烧到门外,从哪里接的亡魂,就一直烧到哪里。送神与之前请神相对应,怎么请来怎么送,接的哪些神就送哪些神。随后开始扫孝堂、拆歌堂,这两项主要是和之前立歌堂相对应,首尾呼应,如城固天明镇艺人唱《扫孝堂》:
……
我把孝堂来扫净,扫个平安镇家门,
三灾八难扫出去,扫个平安进金银。
我把孝堂来扫净,要给孝子交扫把,
主孝来把扫把拿,你人也兴财也发。
一把扫把是神仙,长在西天古佛边,
一把青镰割万山,金丝画来银丝缠。
玉皇赐封扫天院,上扫玉皇凌霄殿,
下扫阎君十罗殿,一扫东方老龙潭。
二扫南方老母殿,三扫西方雷音寺,
四扫北方五台山,四大神州齐扫完。……
《拆歌堂》: ……
送了神来转回程,歌郎收拾拆歌庭,
前面拆了耍孝庭,后面拆了杏花村。
左面拆了茶店子,右面拆了午凤楼,
六亲请出茶店子,歌郎请动孝家门。
我把歌台来拆净,又送锣鼓二将军,
锣儿送给李世云,鼓儿送给邓州明。
大把钱财烧与你,各自领取转回程,
只有鼓槌无处送,反手丢在刺巴林。……
最后就是谢主人,说吉利话,孝歌礼成,所有程序到此结束:
堂前金鸡闹沉沉,多谢孝家一满门。
自从歌郎走过后,人兴财发万万春。
就在此处住锣鼓,孝家儿孙坐知府。
停下锣鼓住下声,荣华富贵万万春。
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场,
孝歌礼成,大吉大昌!
三、汉中孝歌的文化价值解析
在汉中当地的传统丧葬活动中,孝歌的演唱是其特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它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村民之间互相交流,互通感情,寄托理想的生活方式之一,它的存在有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传播中国孝道文化、宗教文化、生死观念三个方面。
(一)传播中国孝道文化
在整场的丧葬活动中,“孝道”的体现是整个活动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汉中孝歌演唱的内容基本都是奉劝世人尽早行孝的内容,因此就称为是“孝歌”。孝歌通过表述母亲怀孕以来的各种辛苦,历经十月一朝分娩的疼痛,以及双亲在世时平安将子女抚养成长,进入学堂,婚配生子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艰辛,用来教育子子孙孙们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此来达到劝人行孝的目的。
一般孝歌唱本中最多出现此类题材的有《十月怀胎》《十为儿》《哭爹娘》等。例如《十为儿》中:
一为孩儿睡着恩,孩儿睡着娘操心,走路不敢忙步走,说话不敢乱高声。三年哺乳皆如此,孩儿何时离娘身,一尺五寸生下地,百年难报父母恩。
二为孩儿睡醒恩,孩儿睡醒娘操心,父听孩儿哭一声,娘在厨房乱了心。再忙活路齐丢下,忙把娇儿叫几声,解开纽扣来喂奶,尽儿吃饱才动身。
三为孩儿行走恩,孩儿行走娘操心,双手拉住孩儿走,教儿行走要踩稳。一步不稳哭一声,口叫孩儿千万声,背上背来怀中抱,父母三魂失二魂。
这些歌词勾勒出一幅幅双亲为了子女辛苦操劳的场景,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艰难表现的淋漓尽致,更能够增强孝歌的感染力,达到劝人行孝的目的。
汉中孝歌深刻的蕴含着“孝”的观念,丧葬仪式是报答长辈养育之恩的最后环节,对丧礼的重视正是孝道的具体体现。唱孝歌本身是对长辈最后尽孝的一种形式,唱孝歌、听孝歌是教育后代子女的好时机。同时,也可借此形式规劝世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宗教文化
汉中孝歌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即通过丧葬仪式实现为亡人超度,以求达到解脱的目的。同时丧葬仪式本身也体现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尤其是以“五行”观念最为突出。如《时行上粮一段》中:
一把粮米上东方,戊辰巳已木兴旺。
东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交爹娘。
二把粮米上南方,丙寅丁卯火兴旺。
南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养儿郎。
三把粮米上西方,甲子已丑金兴旺。
西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制家当。
四把粮米上北方,壬辰葵已水兴旺。
北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买田庄。
五把粮米上中央,戊申已西土兴旺。
上段唱词中提到的“金木水火土”,是对“五行”在丧葬仪式中的作用进行了强调突出,这明显受道家“五行”观念的影响。还有一些孝歌是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把佛家“觀音”“金刚”融入丧场中,与道家“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一起来超度亡灵。
民间宗教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在汉中孝歌中主要是通过灵魂信仰来表现的。汉中孝歌中描述了汉中人对灵魂的看法:即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思想。他们认为亡者已经不是生者世界的成员,其灵魂应当升到天堂,与祖先的灵魂相聚。汉中孝歌中占有一定比例的“送亡”,实际上描写了送亡魂的过程,在歌师的颂唱下,为亡者的灵魂指路,使亡者的灵魂得其所。他们对祖先灵魂十分崇敬,祖先的灵魂是永存的,不仅像生前一样,需要吃穿住行,还具有比生前更强大的能力,可以庇荫子孙。汉中孝歌正是由于其蕴涵着丰富的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思想,才使其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价值。
(三)生死观念
在一般意义上,生死观是人们对自身生存和死亡现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人有生死,是人类共同的自然现象,死是人生历程的最后一站,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
在当地素有“白喜事”的说法,老人去世不是悲事,而是喜事,值得庆贺而不是悲伤。由于“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的影响,人们认为“死”是生命最终的归宿,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歌师通过颂唱把“有生必有死”的观念表述地通俗易懂,劝解儿女当父母在世时,就应该好好孝顺父母。如“你敬父母重四两,儿女敬你重半斤,父母为儿苦受尽,死后不带半分文。奉劝世人把孝行,善恶簿上早注明,上奏玉皇张大帝,下奏地府十阎君。”既实现了对子女劝解悲伤的作用,同时也达到了劝人及时行孝的目的,以免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汉中孝歌体现了对人生和死亡的认识和诠释,反映了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蕴含了朴素的生死观,对当地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其道德行为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
结 语
汉中孝歌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作为一种在丧葬仪式上演唱的歌谣,通过历代经久不衰的民俗活动得以传承下来,它把汉中人们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气质、情感因素都融化在孝歌的演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娱乐功能的强化,人们审美意识的追求,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和许多民间文化一样,汉中孝歌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汉中孝歌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支持和改良丧葬习俗,保护好作为孝歌载体的丧葬仪式,同时采取多方位的保护措施,才能够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孝歌文化传承的血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1994年。
[2]《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陕西省非遗项目《汉中孝歌》申报材料。
关键词:汉中孝歌;丧葬习俗;文化价值
汉中孝歌发祥于秦巴山脉深山腹地,目前,除了汉台区外,九县一区均有分布。汉中孝歌是汉中民间音乐的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当地丧葬仪式中悼念亡灵时唱诵的特殊民间歌曲。汉中地处秦巴山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境内崇山峻岭,山大沟深,历史上曾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信息闭塞,同时受荆楚文化影响使汉中孝歌成为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汉中孝歌的渊源
汉中孝歌是汉中最为古老的民间音乐之一。据传说,孝歌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试妻”和“申包胥解甲奉母”。一曰:庄子之妻田氏貌美如仙,与庄子感情笃深,但庄子怀疑田氏对己不忠,田氏发誓对其忠贞不二。庄子便诈死,其妻田氏真心护灵。又试妻,变作一美少年来试探田氏,田氏经不住诱惑,正准备与少年结为百年之好时,庄子突然还原形于田氏面前,田氏无言以对,自缢而亡。庄子便披头散发,敲起瓦盆,边敲边唱,这便是庄子鼓盆歌,也是最早的孝歌。二曰:秦国大夫申包胥因母亲年事已高,便申请辞官回家侍奉娘亲。秦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将申包胥问了个欺君之罪,罪当斩首。斩前,申包胥将古代前朝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唱词,在秦庭放声高歌七天七夜。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歌声终于感动了皇上,免其无罪,并加封为孝子,准其回家侍奉老母。
在汉中孝歌艺人中,流传着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的民间传说。而汉中孝歌传说是由明朝的“李闯王商州之战”而来的。李闯王商州一战兵失将损,闯王面对阵亡将士尸体,唱起了悲伤凄凉的哀歌,歌声震撼了高山峡谷,震动了汉江两岸,也震惊了汉江船夫渔民,他们受歌声的感染,也跟着唱起了那些悲伤凄凉的哀歌。后来这些渔民船夫走南闯北,将哀歌传遍了汉江两岸,并代代相传。到明天启六年(1626年),官迁移民,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居民,被绳索押移,携妻挚子,逾山涉水,不惮数千里之遥来汉中落业,同时也带来了民间音乐之一的孝歌。故而,漢中孝歌与湘楚、巴蜀民间音乐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汉中孝歌独有的特点。
汉中孝歌历经数千年流传,从传说中的“庄子鼓盆歌”和“申包胥解甲奉母”是为孝歌的最初雏形了。至明朝“李闯王商州之战”,闯王和将士们为怀念阵亡将士长歌当哭的哀歌,经历了明代、清代、民国时的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破“四旧”和“文革”时的禁违期。至今,汉中孝歌依然是民间丧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逝去的亲人“尽最后一次孝道”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汉中孝歌的内容及程序
汉中孝歌是流行于汉中境内的一种祭奠亡人的民间歌唱活动,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唱艺术,称“唱孝歌”“打丧鼓”。老人亡故后,死者往往居丧数日,在居丧中的夜间,后人为不使死者和坐夜守灵者孤寂冷落,以表敬重行孝,常邀请善歌者前来唱歌致哀,以伴灵度夜。
孝歌,在民间文学的分类上属仪式歌,内容丰富且复杂,大略可分为思想教导类、文化知识类,历史知识类,生活知识类等,现在流行境内的汉中孝歌词章就有六百余首。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汉中各县区唱孝歌时都会有一些差别,本文中的孝歌程序主要以汉中市城固县天明镇孝歌队伍为例。当地唱一场孝歌需要3人配合,唱孝歌使用的乐器通常是一面堂鼓,一面大锣,其中一人负责伴奏乐器,另外两人交替唱孝歌,唱孝歌的基本程序分为三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为:开丧场
又叫开歌路、开歌头,黄昏时分歌师行至孝堂。吟诵大段辞章,每吟诵两句便加入锣鼓。
如城固县天明镇开丧场的道白: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歌郎来到此打动丧堂鼓。
耳听锣鼓响孝家堂前停红丧,
天圆地方律令九章。
打动锣鼓大吉大昌,天是福天地是福地。
锣鼓歌声百无禁忌,日吉时良天地开场。
亡者辞世惊动四方,四方人近来去安康。
六亲祭奠四邻相帮,孝家百步施礼。
请歌郎到孝堂,歌鼓哗堂打鼓陪亡……
从诵词来看,这是歌师的套式话语,表达出开场的中心目的——陪亡。随后开始表朝代、表孝歌根由、请十大神、开五方、立歌堂,这个过程都是吟诵,并伴有锣鼓声。
从投文进表开始,歌师就开始唱了,投文进表好比人间的通关文牒,上达天庭,下至十殿阎君,目的就是得到天庭地狱的准许将亡人接回。如林如兴孝歌唱本中《投文进表》一段:
小歌郎投表文诚惶诚恐,
三作揖九叩首恭敬跪奏:
今只为陕西汉中府××县××乡××村××组,
×氏门中老亡魂要回家庭,
孝孙男孝孙女全家在等。
焚宝香点蜡烛祷告天庭,
为亡者在今年时吉故因。
生之地死之处写得分明,
敬天地礼神明恭恭敬敬。
望公曹开恩情转奏天庭,
请圣上准凡奏将亡放回。
投文进表结束后便是接亡、招亡,这个程序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基本都是晚上10∶00—11∶00,接亡在离孝家一里地之外,而且要避开邻居家,孝子和歌师同去,孝子烧纸磕头,歌师唱接亡歌:
接亡先从地府唱,又把地府表原章。
阎王见文心不忍,吩咐童子一双人。 一双童子领了命,九龙庭上接亡人。
亡人一见童子到,眼泪汪汪说原因。
接下来便是参神、安亡、盘亡,参神包括参家神(祖宗)、土神、坛神、财神、门神、灶神,参六亲、参歌郎、参知客司等。安亡一段:
手拿书本来择字,奉择一字来安亡。
择个一字在高上,又择口字坐中堂。
一个十字穿心过,留个勾勾挂文章。
一个八字摆两旁,此次作为东字唱。
择作一个东字唱,我将亡人安东方。
青衣童子陪伴你,陪伴亡人在东方。
亡人安在东方位,一杆青旗正东方。
安亡后就开始盘亡阴司根由游十殿,这一段中主要是盘问亡人在阴司十殿的所见所闻。“人死先往哪处去,然后押到何方行,何人在执生死簿,又是何人注生死。”接着便开始唱奠酒、分酒、分香、分蜡、分纸、盖脸纸。
(二)第二部分为:正式开唱孝歌
开丧场结束后,便正式开始唱孝歌。歌师根据亡人的身份选择不同的唱词,亡魂大致可分为:少亡魂、老亡魂、男亡魂、女亡魂。城固县天明镇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亡魂称为老亡魂,以下的为少亡魂。
歌师在唱孝歌时如亡者是少亡魂(女)就选择《黄氏女对金刚》《李翠莲游阴》等劝世人行善、尽孝的唱词。如是男少亡魂则要以劝善劝孝的劝世文和乱弹为主。如《劝善歌》中的唱词:
奉劝世人早行善,莫到临头后悔难。
皇天最喜改过汉,人能悔过天神欢。
百恶一善能改危,望人早早回心田。
趁此三寸心未断,且莫误了好机缘。
发放投生将人变,叫人体贴古圣贤。
勤俭持家为上款,训儿教女学良贤。
耕读二字切莫慢,忠厚传家万万年。
诸恶莫作多行善,好人头上有青天。
君子固穷心不变,时至皇天有眼看。
此为言语虽俗浅,若是依从是神仙。
老亡魂中如是女亡魂则选择《目连救母》《十月怀胎》《慈母恩》《朱氏割肝》等,奉劝世人行孝,将母亲的恩情永记心间。男亡魂选《唐王游十殿》《董永卖身》《大小祭》等。如《十月怀胎》中的唱词:
母怀一月二月满,有行无行身不安。
母怀三月四月满,面黄皮瘦如柴般。
母怀五月六月满,屋前屋后不敢转。
母怀七月八月满,不敢伸来不敢弯。
母怀九月十月满,生下方知是男女。
急忙抱来仔细看,是男是女都喜欢。
《董永卖身》唱词选段:
第二行孝是董永,自卖本身葬父亲,
百日苦工孝心大,感动天仙下凡尘,
七姐下凡配董永,槐荫做媒结成婚,
夜织绫罗千百丈,才把富家账还清,
兴家立业顺天命,荣归故里换门庭,
后生一子董仲舒,连科及弟显名声。
汉中孝歌的词章繁多,主要以《二十四孝》《三十二古人》《养育恩》《祭奠亡灵》等为主篇,词中倡导了忠孝廉洁、善恶报应的中心思想,以民间故事和优美传说教化世人。
(三)第三部分为:收丧场
收丧场又叫送神或还阳,这部分中的“上粮”,有的地区没有,但城固县天明镇一带的“上粮”是当地孝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歌师首先是唱《上粮根由事》《包公游地府》表清上糧根古由来。
亡者在世费心劲,今夜上粮家不贫。
不说上粮尤小可,说起上粮根生多。
上粮不知哪朝起,粮米不知哪朝兴。
需说孝家要上粮,先把五谷说端详。
神农皇帝制五谷,制下五谷到如今。
然后歌郎指引亡者所有至亲开始上粮,包括亡者弟妹、夫君、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儿、侄儿媳、徒弟、徒弟媳妇、干儿、干儿媳妇、外侄、外侄媳妇、孙儿、未婚孙媳、孙女、外孙女儿等,逐个按顺序上粮,把五谷、茶叶封仓装罐,用红白布和五色线封好、绑扎,以此来寄托生者对亡者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无忧的愿望,以下节选儿子上粮一段:
叫声亡人抬头望,你看灵前是何人。
大儿灵前来上粮,花费银钱孝爹娘。
不管银钱多少两,给你买副黑漆枋。
今夜你把粮来上,富贵乾坤降吉祥。
二把粮米又抓上,万贯家财天下扬。
三把粮米又抓上,再把清油滴两滴。
粮米清油都上齐,你对老人有孝心。
帝王行孝天下顺,为官行孝万民尊。
贫民行孝生富贵,富贵双全福寿增。
少年行孝得好处,老年行孝满儿孙。
是贫是富把孝敬,万古孝名传后人。
粮米清油你上清,叩头回礼你起身。
上粮结束后,开始送亡,送亡时间一般为晚上3∶00—4∶30。送亡送到转轮殿,从一殿送到十殿,孝子从门口烧纸烧到门外,从哪里接的亡魂,就一直烧到哪里。送神与之前请神相对应,怎么请来怎么送,接的哪些神就送哪些神。随后开始扫孝堂、拆歌堂,这两项主要是和之前立歌堂相对应,首尾呼应,如城固天明镇艺人唱《扫孝堂》:
……
我把孝堂来扫净,扫个平安镇家门,
三灾八难扫出去,扫个平安进金银。
我把孝堂来扫净,要给孝子交扫把,
主孝来把扫把拿,你人也兴财也发。
一把扫把是神仙,长在西天古佛边,
一把青镰割万山,金丝画来银丝缠。
玉皇赐封扫天院,上扫玉皇凌霄殿,
下扫阎君十罗殿,一扫东方老龙潭。
二扫南方老母殿,三扫西方雷音寺,
四扫北方五台山,四大神州齐扫完。……
《拆歌堂》: ……
送了神来转回程,歌郎收拾拆歌庭,
前面拆了耍孝庭,后面拆了杏花村。
左面拆了茶店子,右面拆了午凤楼,
六亲请出茶店子,歌郎请动孝家门。
我把歌台来拆净,又送锣鼓二将军,
锣儿送给李世云,鼓儿送给邓州明。
大把钱财烧与你,各自领取转回程,
只有鼓槌无处送,反手丢在刺巴林。……
最后就是谢主人,说吉利话,孝歌礼成,所有程序到此结束:
堂前金鸡闹沉沉,多谢孝家一满门。
自从歌郎走过后,人兴财发万万春。
就在此处住锣鼓,孝家儿孙坐知府。
停下锣鼓住下声,荣华富贵万万春。
伏以日吉时良,天地开场,
孝歌礼成,大吉大昌!
三、汉中孝歌的文化价值解析
在汉中当地的传统丧葬活动中,孝歌的演唱是其特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它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村民之间互相交流,互通感情,寄托理想的生活方式之一,它的存在有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传播中国孝道文化、宗教文化、生死观念三个方面。
(一)传播中国孝道文化
在整场的丧葬活动中,“孝道”的体现是整个活动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汉中孝歌演唱的内容基本都是奉劝世人尽早行孝的内容,因此就称为是“孝歌”。孝歌通过表述母亲怀孕以来的各种辛苦,历经十月一朝分娩的疼痛,以及双亲在世时平安将子女抚养成长,进入学堂,婚配生子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艰辛,用来教育子子孙孙们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以此来达到劝人行孝的目的。
一般孝歌唱本中最多出现此类题材的有《十月怀胎》《十为儿》《哭爹娘》等。例如《十为儿》中:
一为孩儿睡着恩,孩儿睡着娘操心,走路不敢忙步走,说话不敢乱高声。三年哺乳皆如此,孩儿何时离娘身,一尺五寸生下地,百年难报父母恩。
二为孩儿睡醒恩,孩儿睡醒娘操心,父听孩儿哭一声,娘在厨房乱了心。再忙活路齐丢下,忙把娇儿叫几声,解开纽扣来喂奶,尽儿吃饱才动身。
三为孩儿行走恩,孩儿行走娘操心,双手拉住孩儿走,教儿行走要踩稳。一步不稳哭一声,口叫孩儿千万声,背上背来怀中抱,父母三魂失二魂。
这些歌词勾勒出一幅幅双亲为了子女辛苦操劳的场景,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艰难表现的淋漓尽致,更能够增强孝歌的感染力,达到劝人行孝的目的。
汉中孝歌深刻的蕴含着“孝”的观念,丧葬仪式是报答长辈养育之恩的最后环节,对丧礼的重视正是孝道的具体体现。唱孝歌本身是对长辈最后尽孝的一种形式,唱孝歌、听孝歌是教育后代子女的好时机。同时,也可借此形式规劝世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宗教文化
汉中孝歌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即通过丧葬仪式实现为亡人超度,以求达到解脱的目的。同时丧葬仪式本身也体现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尤其是以“五行”观念最为突出。如《时行上粮一段》中:
一把粮米上东方,戊辰巳已木兴旺。
东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交爹娘。
二把粮米上南方,丙寅丁卯火兴旺。
南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养儿郎。
三把粮米上西方,甲子已丑金兴旺。
西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制家当。
四把粮米上北方,壬辰葵已水兴旺。
北方有人来请你,挣下银钱买田庄。
五把粮米上中央,戊申已西土兴旺。
上段唱词中提到的“金木水火土”,是对“五行”在丧葬仪式中的作用进行了强调突出,这明显受道家“五行”观念的影响。还有一些孝歌是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把佛家“觀音”“金刚”融入丧场中,与道家“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一起来超度亡灵。
民间宗教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在汉中孝歌中主要是通过灵魂信仰来表现的。汉中孝歌中描述了汉中人对灵魂的看法:即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思想。他们认为亡者已经不是生者世界的成员,其灵魂应当升到天堂,与祖先的灵魂相聚。汉中孝歌中占有一定比例的“送亡”,实际上描写了送亡魂的过程,在歌师的颂唱下,为亡者的灵魂指路,使亡者的灵魂得其所。他们对祖先灵魂十分崇敬,祖先的灵魂是永存的,不仅像生前一样,需要吃穿住行,还具有比生前更强大的能力,可以庇荫子孙。汉中孝歌正是由于其蕴涵着丰富的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思想,才使其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价值。
(三)生死观念
在一般意义上,生死观是人们对自身生存和死亡现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人有生死,是人类共同的自然现象,死是人生历程的最后一站,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点。
在当地素有“白喜事”的说法,老人去世不是悲事,而是喜事,值得庆贺而不是悲伤。由于“灵魂不死”的宇宙观的影响,人们认为“死”是生命最终的归宿,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避免。歌师通过颂唱把“有生必有死”的观念表述地通俗易懂,劝解儿女当父母在世时,就应该好好孝顺父母。如“你敬父母重四两,儿女敬你重半斤,父母为儿苦受尽,死后不带半分文。奉劝世人把孝行,善恶簿上早注明,上奏玉皇张大帝,下奏地府十阎君。”既实现了对子女劝解悲伤的作用,同时也达到了劝人及时行孝的目的,以免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汉中孝歌体现了对人生和死亡的认识和诠释,反映了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蕴含了朴素的生死观,对当地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其道德行为起着制约和规范作用。
结 语
汉中孝歌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化中的珍贵遗产,作为一种在丧葬仪式上演唱的歌谣,通过历代经久不衰的民俗活动得以传承下来,它把汉中人们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气质、情感因素都融化在孝歌的演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娱乐功能的强化,人们审美意识的追求,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和许多民间文化一样,汉中孝歌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汉中孝歌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支持和改良丧葬习俗,保护好作为孝歌载体的丧葬仪式,同时采取多方位的保护措施,才能够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孝歌文化传承的血脉。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1994年。
[2]《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陕西省非遗项目《汉中孝歌》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