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出土的汉代简牍,包括2种竹简和1种木牍,由隶书和章草2种字体书写,竹简分别编联,木牍未曾编联,具体内容可分医方、日书、药价3个方面.种种现象表明,这批简牍并非纯一的书籍或资料,“治百病方”只是其中1种竹简的名称.而有《中国医学史》教材和工具书在介绍《治百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时,将二者完全等同而论,实属以偏概全,有失妥当,应予更正。
【机 构】
:
230038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出土的汉代简牍,包括2种竹简和1种木牍,由隶书和章草2种字体书写,竹简分别编联,木牍未曾编联,具体内容可分医方、日书、药价3个方面.种种现象表明,这批简牍并非纯一的书籍或资料,“治百病方”只是其中1种竹简的名称.而有《中国医学史》教材和工具书在介绍《治百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时,将二者完全等同而论,实属以偏概全,有失妥当,应予更正。
其他文献
太极图是中国古籍包括中医古籍中颇为多见的古代图式,其制作原理至今无从科学论证,而汉代的一组天文观测记录,蕴藏破释太极图奥秘的关键证据.考察二十四节气昼夜长度的观测数据,发现它的曲线年变化特征,与太极图中的S线形态十分契合,而表述的思想内涵与传统的太极阴阳理念高度一致.研究结论:太极图的制作原理,基于"天道"运动中昼夜阴阳交替的周年变化规律,该规律源于古代二十四节气漏刻观测实践.同时,太极图影响深远
2012年7月24日至27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日常生活史视野下中国的生命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有50余人,其中国外及港台地区代表17人,国内代表30余人.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以7个专题分场讨论.下面按专题分场对这次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本草衍义》之前,不论是本草文献记载,还是方剂配伍应用,覆盆子一直被作为补益药来使用.《本草衍义》首次提出覆盆子有“缩小便”的功效,并以此来解释“覆盆”之名.此后,医家沿用了《本草衍义》的认识,将覆盆子作为补益药和固涩药使用.到了现代,各版《中药学》教材更是将覆盆子归属于固涩药.究其原因,当与覆盆子药用来源的变化,以及果实成熟度和药用部位的变化有关。
廖育群先生《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一书于2012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光绪六年(1880),慈禧皇太后的身体不豫,清政府下令各省督抚举荐、保送名医,共8位医生从各地先后到京.经过3个多月的考察和遴选,懿旨最终裁定薛福辰、汪守正、马文植3位医生留在京城,与太医院医生一起,继续对慈禧的疾病进一步调治,终臻痊愈.并于翌年及再后年2次诏告天下,奖励医生.然薛、汪二人却因奖获擢而从政,终难酬志,亦未能以医见业;马则数辞以病,恩赐返乡,遂悬壶一生,浮沉于乡闾,救死扶伤,立说著书
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直接关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委副院长刘保延的大力支持下,“修订《中国医学通史》(4卷)”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科研项目即将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李经纬、王振瑞任项目负责人。2000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学通史》,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承办的全国第十四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于2012年8月17日至21日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近代中医与中医现代化的俯瞰与瞻望",共收到国内中医医史文献界专家学者的论文90余篇,收入论文集85篇.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23家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医疗史或医疗社会史为题,以历史学者为主要研究人员的医学史研究在台湾兴起,学术界称之为“外史”,而既往以医学背景出身的研究人员为主,关注历代医学知识的医学史研究,被称之为“内史”。时至今日,“外史”与“内史”的区分已有20余年,但二者之间仍然缺乏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此,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拟于2013年3月9—11日,举办题为“‘医家’与‘史家’的对话——传统中医学术知识的历
《增补食物本草备考》为广东食物本草类著作的代表作,现有多种版本存世,经考察,《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该书最早版本为“雍正壬子”之说有误.此书署名作者何克谏与《生草药性备要》署名作者何谏为同一人.此书系何省轩整理何克谏经验,以《食物本草会纂》为蓝本辑编而成,可能初刻于1738年。
20世纪前半叶,面对中医学的困境,中医界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医家。这些医家对于整个20世纪中医的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医教育体系的创建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