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审美教育强调结合自然、生活以及精神中一切美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行为、语言和体态,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富含自然美或是人文美,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既有优势,又十分必要。
为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富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引领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塑造审美人格。教师应当认识到,审美人格的形成应当与高中生审美情感发展规律相符。对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遵循这一规律,借用形象化的物象激活学生思维,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效果。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通过一定的氛围营造激活学生想象,引领他们进行审美性学习。课堂伊始,教师便以故事形式简单给学生交代了时代背景。接着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作者创作的理想境界之中。当学生听完朗读录音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造文本画面,借用想象中的画面理解文本,完成审美性学习。又如,教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意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将文本中的意象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恰到好处,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透过一个个文字感受江南的春天,丰富审美体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单单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美,更要能够留给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获得深入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从情境创设着手,引领学生积极发散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不断深化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一般来说,教师会使用以下几种常见的教学情境渗透审美教学。第一种,语言情境。教师提问和学生交流,引领学生在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结合一定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画面与场景,进而实现对美的感知与理解。第二种,影像情境。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道具,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创设影像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更有立体感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之中,结合自身的情感体会去感知和理解文本内容的美。第三种,现实情境。教师通常会基于文本中的部分要素,使用生活资源或实物教具为学生创设现实情境,进而使学生建立起文本与现实的联系,借助现实事物品味文本的美感。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便有意识地采用了情境创设的形式,引领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的美。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轻轻闭上眼睛,一边聆听着教师的朗读,一边在脑海中尝试着勾勒出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接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影像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将提前收集好的视频作品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赏文本中所描绘的景色。因为有了真实景色的“刺激”,学生只需要结合一定的联想,便能够很好地抓住作者情感,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美。最后,教师还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美。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认知,分享自己眼中的“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了审美意识。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将思维和情感集中到课堂之中,发挥想象力与联想去感知和体会美,进而有效培养其审美意识。
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特征,而这些特征最终都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之上。尽管语言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语言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理解语言,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来感受其中的文字美、画面美以及情感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通过多媒体将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转化成更为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如此一来,原本较为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容易理解的画面,更容易使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场景美和情感美,使学生的审美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提升。
相信不少教师都深有体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审美教育,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便能达成目标,而需要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慢慢渗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通常会经历一个由体验到联想再到创造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审美水平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对此,教师在渗透审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在研究和分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后,教师可以在不同年级进行分层审美教育。在高中一年级阶段,根据教材内容安排,侧重通过现代文、文言文引领学生感受美;在高中二年级阶段,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可以通过中国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文体引领学生认识和理解美;到了高三年级,则可以通过议论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美,鉴赏美。简而言之,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教育,以帮助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
新一轮课改后,“审美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落实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坚守“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目标,将审美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获得审美的熏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要能够深挖教材,引领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美,真正将美学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为了引领学生了解言辞精美、情感充沛的骈文,感受古人的语言表达魅力,教师可以从语言结构着手,让学生关注作者独具匠心的用词,关注其中的对偶手法,进而体会古代汉语的韵律美与节奏美。又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时,教师可以从“自然之美”着手,引领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形容词,结合自身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画面,以感受“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壮美。又如,在教学《苏武传》时,教师以“人格之美”为切入点,再配合苏武本人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去体会苏武对国家的赤忱之心,将审美教育延伸至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应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审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一、引发阅读想象,丰富审美体验
为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富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引领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塑造审美人格。教师应当认识到,审美人格的形成应当与高中生审美情感发展规律相符。对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遵循这一规律,借用形象化的物象激活学生思维,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效果。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通过一定的氛围营造激活学生想象,引领他们进行审美性学习。课堂伊始,教师便以故事形式简单给学生交代了时代背景。接着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作者创作的理想境界之中。当学生听完朗读录音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造文本画面,借用想象中的画面理解文本,完成审美性学习。又如,教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意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将文本中的意象转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恰到好处,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透过一个个文字感受江南的春天,丰富审美体验。
二、创设语言情境,促进审美理解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单单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美,更要能够留给读者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获得深入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从情境创设着手,引领学生积极发散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不断深化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一般来说,教师会使用以下几种常见的教学情境渗透审美教学。第一种,语言情境。教师提问和学生交流,引领学生在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结合一定的想象在脑海中构建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画面与场景,进而实现对美的感知与理解。第二种,影像情境。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道具,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创设影像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高仿真、更有立体感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情境之中,结合自身的情感体会去感知和理解文本内容的美。第三种,现实情境。教师通常会基于文本中的部分要素,使用生活资源或实物教具为学生创设现实情境,进而使学生建立起文本与现实的联系,借助现实事物品味文本的美感。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便有意识地采用了情境创设的形式,引领学生感知和理解文本的美。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轻轻闭上眼睛,一边聆听着教师的朗读,一边在脑海中尝试着勾勒出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接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影像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将提前收集好的视频作品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赏文本中所描绘的景色。因为有了真实景色的“刺激”,学生只需要结合一定的联想,便能够很好地抓住作者情感,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美。最后,教师还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美。学生纷纷结合自己的认知,分享自己眼中的“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了审美意识。可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将思维和情感集中到课堂之中,发挥想象力与联想去感知和体会美,进而有效培养其审美意识。
三、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审美感知
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特征,而这些特征最终都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之上。尽管语言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语言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理解语言,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来感受其中的文字美、画面美以及情感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通过多媒体将文本中所描绘的情境转化成更为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如此一来,原本较为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容易理解的画面,更容易使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场景美和情感美,使学生的审美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提升。
相信不少教师都深有体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审美教育,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便能达成目标,而需要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慢慢渗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通常会经历一个由体验到联想再到创造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审美水平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对此,教师在渗透审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在研究和分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后,教师可以在不同年级进行分层审美教育。在高中一年级阶段,根据教材内容安排,侧重通过现代文、文言文引领学生感受美;在高中二年级阶段,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可以通过中国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文体引领学生认识和理解美;到了高三年级,则可以通过议论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美,鉴赏美。简而言之,语文教师应当学会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教育,以帮助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
四、更新教学理念,感受美学价值
新一轮课改后,“审美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落实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当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坚守“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目标,将审美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获得审美的熏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要能够深挖教材,引领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美,真正将美学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时,为了引领学生了解言辞精美、情感充沛的骈文,感受古人的语言表达魅力,教师可以从语言结构着手,让学生关注作者独具匠心的用词,关注其中的对偶手法,进而体会古代汉语的韵律美与节奏美。又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时,教师可以从“自然之美”着手,引领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形容词,结合自身的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画面,以感受“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壮美。又如,在教学《苏武传》时,教师以“人格之美”为切入点,再配合苏武本人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去体会苏武对国家的赤忱之心,将审美教育延伸至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应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审美教育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