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秘鲁这些年感觉中国离我越来越近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我初到秘鲁,那时感觉秘鲁与中国真的好远好远。不仅是路途遥远,当时的通讯也非常不方便,在秘鲁打个国际长途电话都是一件奢侈的事。那时只能靠书信与家人联系,一封信差不多七天才能收到。利马唐人街上中国杂货店里进口的中国商品也少得可怜,只有少量調味品。
  现在我在秘鲁的感觉,祖国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秘鲁市场上中国商品无处不在;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来到秘鲁;春节、中秋节、生肖等中国文化元素这些年越来越受到秘鲁人的喜爱和追捧。这都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密不可分。在秘鲁无论是通讯、交通设施,还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融入到秘鲁人的日常生活中。本地的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人们谈论的话题,中国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我的华人朋友
  二十年前,在秘鲁中国人的圈子里你听到最多的只有广东话,因为大部份都是来自广东的侨胞,讲普通话的简直凤毛麟角。
  我有一位华裔朋友叫玛尔塔,今年七十多岁,是个退休校长。几年前去了几趟中国旅游,现在开始学说普通话。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要学说普通话?她说,这是我从小的愿望。父亲是广东早期移民,母亲是秘鲁人,做为第二代的她非常想跟父亲学说家乡话,父亲不让她学。理由是,我们已经没有可能再回去了,学会了跟谁去说? 听了她说的这个故事真有点让人心酸,这也成为她至今的一个遗憾。占秘鲁总人口百分之十的华裔,还有许多有着与玛尔塔同样经历的华裔老人。
  去年我参加秘鲁一个国际书展,书展上遇见一位秘鲁女孩子,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我问她是在那里学的中文?她的回答让我吃惊,是在youtube上自学的,已经坚持两年了,从发音到表达都非常流利。她学中文的愿望就是有机会想在中资公司工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现在有中国血统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引以为豪的荣耀,也有越来越多长得一点看不出中国人模样的华裔也开始承认他们的中国血统。
  现任秘鲁第二副总统梅赛德斯·阿劳斯,金发碧眼,一副欧洲人外表。2010年时任秘鲁外贸与旅游部长的她与中国签定了《中秘自由贸易协定》。她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己也有中国血统,虽然只有八分之一血源,她感到自己有中国人的血统还是很骄傲。
  一九九七年四月,中国海军“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珠海”号导弹护卫舰、“南仓”号补给舰编队横跨太平洋,历史上首次访问秘鲁抵达卡亚俄港。秘鲁的华人华侨得知这一消息,早早翘首以待。侨界上下非常兴奋,我当时在一份老侨报《公言报》工作,也同样热切期盼着中国海军舰到达秘鲁的这一天。
  虽然已经过去二十一年了,当时欢迎中国海军舰队的热烈场面仍历历在目。上千华人华侨组成的欢迎队伍,看到远远驶进港口的中国军舰整个港口都沸腾了,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舞龙舞狮交织在一起。今天回想起来那个场面还是很激动人心的。中国军舰首次停泊在卡亚俄港口,对于生活在秘鲁的华人来讲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这个港口有太多的历史和回忆。一八九四年来自中国的首批七十五名华工就是从这个港口登陆上岸的,那时的中国国情是国弱民穷,大批中国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在海上漂泊半年以上,还要忍受恶劣环境和各种疾病的折磨。这一时刻他们看到中国现代化军舰首次来到秘鲁,许多老侨胞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欢迎人群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华侨,他是秘鲁第一家华人连锁超市E·WONG的创始人黄炳辉老先生。他用广东话对我说,今天我能够在秘鲁看到中国军舰,是我的福气,我要上军舰看看,摸一摸我们自己的军舰。
  作为记者我每天跟随中国海军参加一场活动,希望记录下中国海军在秘鲁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当时还是胶片摄影,需要冲洗胶卷和放大,费时费力。特别是在军舰结束访问前一晚,为了能给中国舰艇官兵们一个特别的惊喜,我完成报社日常工作后再去整理所有的图片,精心挑选,希望把中国官兵在秘鲁的美好瞬间收藏好,以表达秘鲁华侨的一份心意。经过一整夜的工作,终于在中国舰艇编队离港前的仪式上,我把精心准备的相册交到了中国舰队司令王永国的手中,王永国对这份特殊的礼物感到非常惊喜。他对我说,我们要把它好好保存,这是我们访问秘鲁收到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在秘鲁感受中国热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速度加快,在秘鲁感受最深的首先是投资热度。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来秘鲁投资,中国企业在秘鲁投资经营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批首钢、中石油等国有企业率先进入秘鲁,开启了中国企业在秘鲁的第一轮投资热潮;2007年开始,五矿、中铝及一批大型矿业企业和工程承包企业陆续进入秘鲁,掀起第二轮投资热潮;2016年九月和十一月,时任库琴斯基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实现历史性互访,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秘鲁,再掀投资高潮。
  目前在秘中资企业超过170多家,各类总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涵盖能矿、电力、基础设施、通讯、金融、制造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是秘鲁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和主要投资来源国,秘鲁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第七大贸易伙伴。
  第二是中国话题热。秘鲁电视台和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消息越来越多,秘鲁人对中国的印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长城、天安门、熊猫、兵马俑。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巨变,秘鲁百姓通过媒体了解到现代化的中国还有高速铁路、航天科技、超大型工程、高新科技产品等等。
  中国制造在秘鲁随处可见,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满街跑各种类型、各种品牌的中国汽车;到秘鲁人手中的华为、中兴手机,现在中国的商品已经不是过去质次价廉的印象了,中国产品已经成为秘鲁人购买的最佳选项。
  秘鲁官方报纸《秘鲁人》报社长里卡多·蒙德罗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当天,他特别在报纸上发表属名文章《中秘两国发展的相似之处》,同时在同一版还刊登了一篇《中国新时代》的评论文章,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对秘鲁媒体的影响力。
  现代媒体传播手段越来越普及,秘鲁的普通百姓对中国的关注度更实在。一次一位司机问我,中国十三亿人口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中国政府是怎么解决贫困问题的?他说;“我们秘鲁才三千多万人口还有那么多贫穷现象,中国政府真是了不起!”还有些人对中国政府的反腐败措施非常钦佩,说秘鲁应该向中国取经;还有的希望中国的农业科技能够帮助秘鲁的农业脱贫致富;许多秘鲁人对中国在短短四十年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感到吃惊。现在秘鲁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平民百姓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他们不仅想学中国话,更想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
  正如现任秘鲁总统比斯卡拉在刚刚运营的中国铝业集团二期扩建仪式上所表示,中国企业在秘鲁的投资为秘鲁人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利益。秘政府对中国企业投资领域从能矿领域扩大到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等广泛领域感到高兴,表示愿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营造良好投资营商环境,吸引更大投资并推进更多项目在秘落地。相信,随着中秘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中秘两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还会更上层楼。
  (作者:《今日中国》杂志秘鲁代表处负责人、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秘鲁《公言报》总编)
其他文献
首先我代表会党组还有我本人,对《友声》创刊三十五周年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35载辛勤耕耘,35载春华秋实。《友声》见证了我会民间外交一路走来风尘仆仆,纪录了我会民间外交队伍的辛勤努力,展现了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会工作取得的累累硕果,记述了许多外国友人真实感人的故事。  1983年创刊的那一年,我已经来友协工作8年了。那时我正好刚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友协,继续从事“为国交
期刊
2018年10月25日傍晚,晴空万里,微风习习,天安门广场前,中日两国国旗迎风飘扬,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中灯火辉煌、气氛热烈,中日两国各界代表及友好人士8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  今年的纪念招待会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正式访华出席的第一场活动。在中日关系走过了长达数年的低谷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并致辞,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  40年前,中日两国
期刊
《友声》杂志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全国对外友协)的会刊。  1983年,在时任会长王炳南的提议下,从当时的全国对外友协综研室和翻译室抽调部分同志组成会刊组,并于同年6月1日出版第一期《友声》杂志,用中、英双语发行。  杂志的中文刊名是“友声”,英文刊名Voice of Friendship 直译过来就是“友好的声音”。因此,对于刊名的含义,读者(包括很多友协的同事)都望文生义地认为是“友好之
期刊
10月27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河南省政府主办、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俄未来科技创新创业论坛在郑州举行。來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政府部门及交通类高校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届论坛旨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俄两国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的优势资源整合,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推动国际交通高校共建合作,深化校企专业人才共育合作,力争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期刊
“你已经疯了!我决定返航,不再陪你们玩儿命了!”在补给船船长挂断电话那一刻,我的头嗡地响了起来,难道一年多的辛苦筹备就这样打水漂了?不行,我必须坚持!母亲和哥哥的考古研究不会错,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是驾着这样的独木舟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航行到太平洋的诸多角落的,我必须坚持,完成寻根之路!我艰难说服了其他五名船员,继续航行......途中经历了台风、巨浪、暴雨、鲸群等生死考验,历时四个月,航行
期刊
他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的座上宾,他曾29次访华,他最爱的是中国的茅台……他是刚果(金)中国友协主席、刚参议院第一副议长默科洛。  1972年,整个世界笼罩在冷战的乌云下,扎伊尔(刚果(金)在1971年至1997年间的国名)和台湾还保持官方关系。在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举办的一次宴会上,默科洛见到了当时的中国驻几大使,他感觉一缕阳光穿透阴霾。随后的6个月里,他每周去一趟几内亚与中国大
期刊
他,出生于政治世家,身上流淌着炎黄血脉;  他,见证了中泰建交,友好种子在心间生根发芽;  他,践行着初心承诺,毕生致力于中泰友好事业。  这位把“中泰一家亲”放在心坎上、落实到行动中的铁杆朋友就是泰中友协会长—功·塔帕朗西先生。  功·塔帕朗西1945年9月14日生于曼谷,祖籍廣东澄海,是泰国前总理差猜·春哈旺的外甥。 1974年进入政界,先后担任泰国总理府、科技部、旅游部、工业部、卫生部等6任
期刊
今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我同中国的交往已经超过了40年。40余年弹指一挥间,回想来路,感慨良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用针灸麻醉成功进行外科手术的消息也迅速传遍了世界。我作为一名医生很受触动,开始学习针灸的同时,也开始关心中国的事情。1976年6月,我终于实现访问中国的夙愿。虽然已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我还是被当时中国那异乎寻常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友声记录了这期间重要的35年民间外交走过的历程,与时代脉搏同跳动,与时代脚步共奋进。  我在《友声》投的第一篇稿,是我第一次出国去加拿大进修回来写的出访感想。那次出访是与当时还是副处长的李建平(后来曾任全国对外友协副会长)一起去的,李建平在飞机上跟我讲友协工作的重要性。来到加拿大里贾那后戴尔教授接待我们,戴尔教授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让我们既体会到加拿大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期刊
“我获奖无数,但习近平主席给我的奖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我不仅要把这一奖项保存在我的家里,更要把它保存在我的心里”。  “今天,我与中国的友谊得到习主席的认可,我十分激动,这种心情一如63年前我第一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时一样。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我生活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种热情都不曾消退。”  说话者是一位黎巴嫩老人,雖然88岁,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作为黎巴嫩著名企业家和金融家、阿拉伯农工商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