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必要途径和载体,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估;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以现阶段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种课程,更不能狭隘地,肤浅地、简单化地理解它的实质,把研究性学习看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参与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
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首先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加大改革力度。眼下升学考试仍在待续,汉语拼音、改写错字、朗读停顿、语言得体等面面俱到地考试,并人为地制造一些有相当难度的分析,那么有谁还敢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而教学评估呢?只重视终结性评估(如期中、期末考试)即: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学校升学率的高低进行评价。只要学生成绩好,学校升学率高就被家庭和社会承认,反之就被否定,那么谁还敢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履行正确的教学原则评估。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评价,也就是说不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正确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测评,要遵循形成性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如期详细记载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评估语言最好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多肯定学生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正确诱导下,独立学习或参与研究性学习。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评估是这样写的:“小家伙,你画的画棒极了!教师节你送给老师的礼物至今还挂在我的办公桌前,每当我看到它,都仿佛看到你那双天真的大眼睛!每天中午老师默默地观察你分饭时那不太熟练的动作,那认真的表情和你穿梭于食堂和教室之间的忙碌身影。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你辛苦了!老师多么希望你学习时也能像画画一样专心,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也像画画一样出色,听课也像分饭一样认真,你那远在日本的父母和养育你多年的祖父母将多么高兴!”一段好的评语,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带来好的影响,甚至使其终身受益。
能写出这段话的教师肯定是位深懂教育教学规律的人,这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让学生看了以后倍感亲切,同时又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与鞭策。
而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估草率,或写一些大而空的话,或直言学生的缺点错误,如:“该生政治思想健康、学习还算努力,遵守纪律一般……”,又有:“该生学习态度端正,迟到旷课现象多,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这类评估,前者过于空,后者又过于直言,纵说符合事实,但结果如何呢?又有谁敢保证这类评语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摆正师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电”提高学养。那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在初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教师应该像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那样,先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如唐诗、宋词某一个人,某一流派,或现代作家作品,以“写小论文”为突破口,指导学生进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使之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这样何愁学生写不出东西呢?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探究性精神,总的效果会很不错。
当学生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带着问题去寻找、筛选、整合和应用信息。让学生自主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的课题不闻不问,还要要求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跟踪指导,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可能陷入困境”的情况,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选择切入点,但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内,要有更广阔的课外空间,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探求、去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先一步加强自修,增广学识,厚积薄发。而现在的确有不少教师仅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而缺少相关学科知识的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类知识博大精深,信息来源方方面面,可任学生去汲取,那么教师更应该先要学会。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本学科专业,势必会导致指导“研究性学习”不够得法,更谈不上教育教学“游刃有余”!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谨防走入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指围绕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它有“深入性、问题性、调查性、自主性、实在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要循道而行,不可偏废。搞研究性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乃至单个学生,条件成熟了可以搞,不能为搞研究性学习而搞,不能一哄而上,偏离学生学习规律,因此兴研究性学习之风,谨防走入误区。
(一)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品质的形成还不够稳定,让他们从事研究性学习,还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精当的讲述和必要的点拨还十分必要,如果取消这些过程,放手让他们独立立项研讨课题就有悖教学规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并不是人人都能独立完成,还要靠教师讲授与指导。只有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时,才可由教师引导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探求知识阶段。欧阳修有句名话“得其大者能兼其小,未有学小而能至大者。”
(二)对小学生的“课题”研究,不宜苛求。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事研究性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联手完成的,可以是老师指导的,也可以是模仿的,研究结论如何且不管,纵然是错误的也无妨,特别是对初从事研究性学习者,无论研究结果如何,教师都要从精神上予以鼓励。
再者,学生只要通过读书、观察、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论述成文,他们的探究欲,创造力已经得到了发展。哪怕是他们论述的内容有偏颇也不足为怪。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社会阅历等毕竟有限。只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尝试,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师者,又何必去苛求!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估;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以现阶段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种课程,更不能狭隘地,肤浅地、简单化地理解它的实质,把研究性学习看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参与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
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首先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加大改革力度。眼下升学考试仍在待续,汉语拼音、改写错字、朗读停顿、语言得体等面面俱到地考试,并人为地制造一些有相当难度的分析,那么有谁还敢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而教学评估呢?只重视终结性评估(如期中、期末考试)即: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学校升学率的高低进行评价。只要学生成绩好,学校升学率高就被家庭和社会承认,反之就被否定,那么谁还敢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履行正确的教学原则评估。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评价,也就是说不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行正确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测评,要遵循形成性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如期详细记载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评估语言最好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多肯定学生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正确诱导下,独立学习或参与研究性学习。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评估是这样写的:“小家伙,你画的画棒极了!教师节你送给老师的礼物至今还挂在我的办公桌前,每当我看到它,都仿佛看到你那双天真的大眼睛!每天中午老师默默地观察你分饭时那不太熟练的动作,那认真的表情和你穿梭于食堂和教室之间的忙碌身影。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你辛苦了!老师多么希望你学习时也能像画画一样专心,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也像画画一样出色,听课也像分饭一样认真,你那远在日本的父母和养育你多年的祖父母将多么高兴!”一段好的评语,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带来好的影响,甚至使其终身受益。
能写出这段话的教师肯定是位深懂教育教学规律的人,这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让学生看了以后倍感亲切,同时又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与鞭策。
而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估草率,或写一些大而空的话,或直言学生的缺点错误,如:“该生政治思想健康、学习还算努力,遵守纪律一般……”,又有:“该生学习态度端正,迟到旷课现象多,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这类评估,前者过于空,后者又过于直言,纵说符合事实,但结果如何呢?又有谁敢保证这类评语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摆正师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电”提高学养。那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在初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教师应该像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那样,先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如唐诗、宋词某一个人,某一流派,或现代作家作品,以“写小论文”为突破口,指导学生进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使之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这样何愁学生写不出东西呢?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了探究性精神,总的效果会很不错。
当学生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带着问题去寻找、筛选、整合和应用信息。让学生自主并不等于教师对学生的课题不闻不问,还要要求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跟踪指导,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可能陷入困境”的情况,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选择切入点,但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内,要有更广阔的课外空间,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探求、去研究,这就要求教师要先一步加强自修,增广学识,厚积薄发。而现在的确有不少教师仅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而缺少相关学科知识的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各类知识博大精深,信息来源方方面面,可任学生去汲取,那么教师更应该先要学会。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本学科专业,势必会导致指导“研究性学习”不够得法,更谈不上教育教学“游刃有余”!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谨防走入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指围绕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它有“深入性、问题性、调查性、自主性、实在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要循道而行,不可偏废。搞研究性学习要从实际出发,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乃至单个学生,条件成熟了可以搞,不能为搞研究性学习而搞,不能一哄而上,偏离学生学习规律,因此兴研究性学习之风,谨防走入误区。
(一)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品质的形成还不够稳定,让他们从事研究性学习,还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精当的讲述和必要的点拨还十分必要,如果取消这些过程,放手让他们独立立项研讨课题就有悖教学规律。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并不是人人都能独立完成,还要靠教师讲授与指导。只有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时,才可由教师引导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探求知识阶段。欧阳修有句名话“得其大者能兼其小,未有学小而能至大者。”
(二)对小学生的“课题”研究,不宜苛求。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事研究性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联手完成的,可以是老师指导的,也可以是模仿的,研究结论如何且不管,纵然是错误的也无妨,特别是对初从事研究性学习者,无论研究结果如何,教师都要从精神上予以鼓励。
再者,学生只要通过读书、观察、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论述成文,他们的探究欲,创造力已经得到了发展。哪怕是他们论述的内容有偏颇也不足为怪。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积累的知识和社会阅历等毕竟有限。只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尝试,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师者,又何必去苛求!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