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旅游目的地管理为例,从课程概述、课程思政的意义、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与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当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课程思政问题,从微观层面出发,将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总结出具体教学内容,并提出建立学习内容的多维度考评、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与结论并重的三重考评方式。以期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为实现本专业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4;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HNKCSZ-2020-0831);“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与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并称为四大核心课程[1]。其选修课程为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学时采用“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8”计算。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集中发生地,是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地,是旅游资源所在地,是当地社区百姓生产生活所在地,如何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地方旅游企业效益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律、游客活动规律、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关系,目的地交通管理、安全与危机管理、信息化管理、形象与营销、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如何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能够对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发展战略提出解决方案。
(一)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旅游的需求,提供有数量、有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旅游目的地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旅游需求,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提供有数量、有质量的旅游休闲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对旅游目的地管理所做的全新定位。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旅游目的地范围内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环境与资源管理被提到一个更高层次,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主题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类旅游活动将受到更加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将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样的高度考虑,为各类旅游活动的开展获得更严格、更规范的管理。
(三)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有效管理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并以此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因此,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体验的管理要求也不断上升。通过旅游目的地有效的管理,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成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大使命。
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管理方法,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正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为未来走向管理岗位打下基础[2]。
旅游学研究的是“人”“地”和“要素响应”这三大主题,“地”主要是指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目的地管理正是对旅游客体——“地”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旅游地的发展,更好地提升目的地游客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幸福感(见图1)[3]。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础理论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础理论包含旅游目的地概述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首先树立起旅游目的地有效管理的使命,是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让学生将旅游行业作为自己终生从事的事业,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包含旅游者管理、社區居民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政府管理4个部分。这四部分对应的是旅游目的地“人”的管理,通过从不同角度出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利益点不同,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态度也不同,以期更好地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问题。德育培养上,使学生站在各个角度来升华自身价值观。从游客角度来看,既要能提高旅游者体验,又要清楚旅游活动对环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导与规范游客各种行为,提升全社会整体素质。从社区居民角度来看,思政元素重点放在培育居民的好客态度和公平的营商精神,增进主客间跨文化理解和维护文化原真性等内容,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思政元素中,让学生理解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与目的地旅游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在与市场、环境、社区之间发生冲突时,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利益,因此增加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内部员工应有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基础。从政府角度来看,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肩负着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学生应培养其尊重法律法规制度,坚决执行各项政策,培养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三)运营管理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交通管理、安全和危机管理、环境管理、全面质量管理6个部分。这6个部分对应的是旅游目的地“事”的管理,通过形象的有效传播、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地可进入性的便捷、安全和危机的预防与控制、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协调,以及提高全行业服务的质量和竞争优势,最终获取综合效益,增强游客体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的德育培养要以过程和方法为目标,以培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为主。一是营销管理从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将当地的红色精神、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有效传播和新旧传承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目的地更有效地传播出去。二是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展示国家新基建——北斗衛星建设过程和世界地位,传递“北斗精神”,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技术的运用,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游客体验,这也是未来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三是交通管理中,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在世界的交流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旅游发展也将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四是安全和危机管理中,给学生展现国家对公共安全危机的治理能力,通过危机管理案例,对比国际国内的治理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大国的能力,并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五是环境管理中,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做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权衡,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六是全面质量管理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强调以旅游需求为核心导向,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发展战略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战略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律、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与挑战、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3个部分。这3个部分对应的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管理,将旅游目的地管理摆在更高层次。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律,是从时间视角、空间视角、时空演变视角来观察其发生渐变或质变的过程,这可以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在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与挑战中,培养学生关注外部环境变化,机会与挑战并存,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思政映射点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旅游目的地管理要维持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平衡、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间的平衡。
为了更好地达到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以成果导向教育为原则,将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个维度落实“德育和智育”两方面的融合。建立学习内容的多维度考评、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与结论并重的三重考评方式[4]。其中,学习内容的多维度考评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线上学习情况、课堂活跃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任务协作完成质量等进行考评。多主体参与评价的考评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中开展,设计学生团队分别扮演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企业高管、政府部门人员的角色,创作情景剧表演大赛,通过评分机制采取三级赋分制原则,评委由学生代表、任课老师担任,并邀请学院领导参加,体现多主体参与,展现出公平、公正原则。在过程与结论评价的考评中,任课教师利用线上教学工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网络学习进度、团队实践活动的过程性学习记录,过程考核和期末测试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在德育中的成长,通过过程性学习和期末终结式考核成绩,各占50%,来计算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同时,也应该深化教师的理念认识,重视改革创新[5]。本文以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为例,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
[1] 陈伟霞.《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21,23(03):211-213.
[2] 杨强,王丽芳.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20(5):89-92.
[3] 张朝枝,陈钢华.旅游目的地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1-7.
[4] 刘芬,段铁梅,彭分文.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2):120-124.
[5] 廖钟迪.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29-31.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4;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HNKCSZ-2020-0831);“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概述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与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行为并称为四大核心课程[1]。其选修课程为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学时采用“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8”计算。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集中发生地,是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地,是旅游资源所在地,是当地社区百姓生产生活所在地,如何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地方旅游企业效益和资源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律、游客活动规律、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关系,目的地交通管理、安全与危机管理、信息化管理、形象与营销、环境管理、质量管理等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如何识别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能够对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发展战略提出解决方案。
二、旅游目的地管理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旅游的需求,提供有数量、有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旅游目的地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旅游需求,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提供有数量、有质量的旅游休闲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对旅游目的地管理所做的全新定位。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旅游目的地范围内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环境与资源管理被提到一个更高层次,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主题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类旅游活动将受到更加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将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样的高度考虑,为各类旅游活动的开展获得更严格、更规范的管理。
(三)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有效管理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并以此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因此,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体验的管理要求也不断上升。通过旅游目的地有效的管理,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成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大使命。
在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管理方法,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正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为未来走向管理岗位打下基础[2]。
三、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
旅游学研究的是“人”“地”和“要素响应”这三大主题,“地”主要是指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目的地管理正是对旅游客体——“地”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旅游地的发展,更好地提升目的地游客和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幸福感(见图1)[3]。
(一)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础理论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管理基础理论包含旅游目的地概述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概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首先树立起旅游目的地有效管理的使命,是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让学生将旅游行业作为自己终生从事的事业,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管理包含旅游者管理、社區居民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政府管理4个部分。这四部分对应的是旅游目的地“人”的管理,通过从不同角度出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群体利益点不同,对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态度也不同,以期更好地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问题。德育培养上,使学生站在各个角度来升华自身价值观。从游客角度来看,既要能提高旅游者体验,又要清楚旅游活动对环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引导与规范游客各种行为,提升全社会整体素质。从社区居民角度来看,思政元素重点放在培育居民的好客态度和公平的营商精神,增进主客间跨文化理解和维护文化原真性等内容,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思政元素中,让学生理解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企业的发展与目的地旅游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在与市场、环境、社区之间发生冲突时,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利益,因此增加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内部员工应有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从事旅游事业打下基础。从政府角度来看,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肩负着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学生应培养其尊重法律法规制度,坚决执行各项政策,培养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三)运营管理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运营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交通管理、安全和危机管理、环境管理、全面质量管理6个部分。这6个部分对应的是旅游目的地“事”的管理,通过形象的有效传播、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地可进入性的便捷、安全和危机的预防与控制、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协调,以及提高全行业服务的质量和竞争优势,最终获取综合效益,增强游客体验,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这部分的德育培养要以过程和方法为目标,以培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为主。一是营销管理从目标市场的需求出发,将当地的红色精神、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有效传播和新旧传承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目的地更有效地传播出去。二是信息化管理中,通过展示国家新基建——北斗衛星建设过程和世界地位,传递“北斗精神”,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技术的运用,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游客体验,这也是未来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三是交通管理中,使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在世界的交流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旅游发展也将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四是安全和危机管理中,给学生展现国家对公共安全危机的治理能力,通过危机管理案例,对比国际国内的治理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大国的能力,并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五是环境管理中,通过教学引导,使学生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环境的行为和活动做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权衡,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六是全面质量管理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强调以旅游需求为核心导向,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发展战略融入思政元素
旅游目的地战略管理包含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律、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与挑战、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3个部分。这3个部分对应的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管理,将旅游目的地管理摆在更高层次。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演变规律,是从时间视角、空间视角、时空演变视角来观察其发生渐变或质变的过程,这可以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它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在旅游目的地发展趋势与挑战中,培养学生关注外部环境变化,机会与挑战并存,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思政映射点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旅游目的地管理要维持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平衡、经营管理和环境管理间的平衡。
四、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达到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以成果导向教育为原则,将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个维度落实“德育和智育”两方面的融合。建立学习内容的多维度考评、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与结论并重的三重考评方式[4]。其中,学习内容的多维度考评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线上学习情况、课堂活跃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任务协作完成质量等进行考评。多主体参与评价的考评可以在“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中开展,设计学生团队分别扮演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企业高管、政府部门人员的角色,创作情景剧表演大赛,通过评分机制采取三级赋分制原则,评委由学生代表、任课老师担任,并邀请学院领导参加,体现多主体参与,展现出公平、公正原则。在过程与结论评价的考评中,任课教师利用线上教学工具,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网络学习进度、团队实践活动的过程性学习记录,过程考核和期末测试来判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在德育中的成长,通过过程性学习和期末终结式考核成绩,各占50%,来计算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同时,也应该深化教师的理念认识,重视改革创新[5]。本文以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为例,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伟霞.《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绿色科技,2021,23(03):211-213.
[2] 杨强,王丽芳.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20(5):89-92.
[3] 张朝枝,陈钢华.旅游目的地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1-7.
[4] 刘芬,段铁梅,彭分文.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2):120-124.
[5] 廖钟迪.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旅游市场营销”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