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伦理:未来公民的道德根基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h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底线,只有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相互尊重、礼让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小学阶段是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因此,要想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班级教育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的“小学生一日规训中底线伦理渗透的个案研究”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
  
  一、问题的提出:底线模糊的社会公德教育
  
  一天中午,集体宿舍里老师们正在午睡,只听到门“哐啷”一声响,一名学生随即闯进来,径直从门口其他老师床边挤过,直奔班主任身边,急匆匆地问:“老师,你有纸巾吗?我要上洗手间。”随着又一阵噼里啪啦的脚步声和关门声。刚过不久,又一位同事的手机响起来,原来是一位家长因孩子中午没有回家打来问询电话。几经骚扰,大家再也无法入睡,就开始讨论起现在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常常是孩子平时行为细节上的问题。如不管场合、不论时间随意打扰别人工作或休息;不征得家长同意私自外出让父母担心;不经同意随意拿别人东西使用;随便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用过水后不知道关水龙头,离开教室不关电源;玩游戏不遵守规则;集会时东跑西窜、交头接耳……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公德教育操作性不强
  目前的德育,虽然开始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现实,但这种被称之为“美德袋”式(科尔伯格)的教育,在具体目标上缺乏基于尊重(而不是爱)的底线伦理的考量,缺乏公民教育的视界,公德教育体现不充分,要求笼统,操作性不强。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三条规定:“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但究竟怎样问好,怎么行礼,怎样与老师交流才算得上是尊重,其实是不明确的。这就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见到老师打招呼,就是叫一声,于是头也不抬,眼睛看着别处嘟囔一句撒腿就跑。
  
  (二)道德教育方式违背学生道德形成规律
  道德教育遵循“顺从——认同——内化”的发展过程。但是,学校德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背诵道德规范,学生道德评价主要依据思想品德考试成绩,而不是平时行为表现,学生只是顺从学校的道德规范要求,并没有认同道德规范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在校按道德规范行事,出了校门就我行我素,没有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三)中国父母对公共秩序的认知存在误区
  成年人不仅常常不重视公德、不拘小节,还忽视对儿童的公德教育。认为公共秩序只是一种纪律,纪律会对儿童造成束缚,认为小孩应该天真活泼,成人不必对他们多加约束,无意间忽视了对儿童的公德教育,以至于他们成年后还不懂基本的公德行为要求。北京为迎奥运引导群众练习排队就是很好的例证。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要从社会公德的基本行为抓起;而培养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应该尝试在日常道德教育中抓住公民道德底线,制定基于底线伦理的规训细则。在不同生活场景的细节要求中,进行尊重他人的教育和自律的教育,为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道德根基。
  
  二、研究内容: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底线
  
  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自觉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类基本良知的最低防线,是公民道德伦理的底线。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是要“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校德育不在于道德的至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圣人”,而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正确地“做人”、“做事”和“交往”。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中指出:“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做人的正道。”个人是否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能否达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境界完全属于个人的信仰或精神追求,社会只能积极倡导而不能强求。
  公民是现代国家的基石,“公共精神”是现代国家的“人气指数”,现代公民的培养是现代公民教育制度的根本目标。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学校,公共生活和公共精神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公共生活是锻炼学生道德的熔炉,学校德育过程应尽量避免纯知识性的说教,要向“公共生活”回归,在真正的公共生活中培养“现代公民”。
  学校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好“日常行为规训,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开始到认识同学、老师,以及其他身边的人,进而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懂得每个人是一个完整的正在成长的生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外物,以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是本课题的立意所在。我们可以以社会公德为基础,抓住道德伦理底线,制订具体详实的行为细则,在学校、社会、家庭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形成严明的纪律、操守、仪规、礼节、禁忌体系,逐渐浸染学生的德性。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一日行为规训:
  
  (一)尊己:对待自我的底线伦理
  生命是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生命(活着)本身就是幸福。在一般情况下,贵生利己是最根本的道德,是最大的自尊,伤生害己乃至自杀是最不道德的,是最大的自卑,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因为这种人只考虑了自己,完全置父母、亲属、老师、同学、朋友的情感而不顾。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必然尊重自然界的生命甚至无生命的万物,这是生命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民范畴中的个人是一个公民社会构架中的个人。它首先要处理的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人与自我(一个客观化、对象化、他者化了的自我)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关系。在公民社会,个人一方面是独立的,另一方面又是和他人、群体休戚相关的,他不仅有自我,还有父母、亲属、老师、同学、朋友等社会关系,个人对自我的态度、意识、行为等,会影响公民社会中的他人。因此,个人善待自我,就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而是公民必备的素养。在制定规训细则时,必须以这些思想为核心,分布到具体条款中,小学生的“尊己”可以初步拟定为爱惜生命,注意安全,不自伤;珍惜荣誉,有自尊,有诚信,做事有责任感等。
  
  (二)尊人:对待他人的底线伦理
  公民社会,要求公民对社群以及社群中的他人保持最低限度的关注和关心,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能够超越个人利害而勇敢地担当必要的责任。这需要从小培养公民的社群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才能维持群体的和谐。
  相对于儿童而言的他人,主要指家人、同伴、老师,当然也包括与社群、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交往中会涉及家庭、社区、学校、公园、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领域,如何展现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即社会公德,是我们制定班级一日规训细则时关注的重点。
  
  (三)尊物:对待外物的底线伦理
  “万物皆有灵。”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要做到尊重自己、他人,还要学会尊重外物,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对公共或他人财物的态度,往往更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公德心。儿童往往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道德缺失,不懂得尊重,需要制定基本底线要求来提升认识,矫正言行。另外要使之明白,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不仅在物质、认知和技术上,而且也在道德智慧、精神人格上一直接受着来自自然的恩赐与馈赠。与自然对话,与万物共存,凡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自然之心去尊重环境、尊重万物。
  就小学生而言,“尊物”首先要从爱惜自己的物品做起,包括养成良好的摆放习惯,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此外在社会领域里要渗透对大自然的爱护。
  
  三、操作策略:从细节做起的“一日自律行动”
  
  道德养成于日常生活,我们开展“一日自律行动”,为儿童订立每日具体的行为规范,从细节做起,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规训,并施以各种合理的奖惩,令个体行为合乎先行设定的规范标准。我们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礼仪、卫生、秩序等方面拟出了具体的细则,然后根据年龄段、班级实际,由各班主任再制订符合本班实际的规训细则,分步实施。
  
  (一)训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因此有条不紊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二)督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即“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条“新索”来自日常的督察,只有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规训的实施。
  
  (三)评比
  适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儿童的上进心,因此在规训中评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在阶段性目标总结、前后自我言行的比照、同伴完成情况的估价中,还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方向。
  
  (四)奖惩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让学生看不到希望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在规训中一定要通过某些形式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不断自我矫正、自我督促。这样看来,奖励和惩罚对于小学生而言仍不失为良策。
  
  (五)自省
  “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如何使外在、客观的规范内化为个人言行,自省必不可少。“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内省、换位等思考方式,促使儿童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为最终形成主体性人格服务。
  当然,日常规训中的底线伦理并不是伦理的全部,甚至不是公德伦理的全部,公德伦理还包括嘉惠他人的伦理。而公德伦理又只是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在公德伦理中,我们又仅从“对己、对人、对物”三个方面进行尝试设计,这些实施策略都只是初略的预案,在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完善、修正。
  道德根源于伦理,而伦理与“习惯”结缘。我们坚信,虽然儿童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结果,但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是需要并且必须后天养成的。我们的“一日自律行动”,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细节中,不厌其烦的反复历练中,使这些基于底线伦理的社会公德细节久而久之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态度的反映,对群体而言,它是一种学习氛围和学术空气,而在个体上则体现为一种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它包括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学习的勤奋、治学的严谨及对不良倾向的抵制和由此产生的学习效果。它和知识、能力一样构成合格人才的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优良学风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和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学风建设 途径 方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7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哈?”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过于被动,写作课程处于边缘化,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本文将在系统论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教学模式,做好语文写作课程教育,深度挖掘教学资源等三个方面来举例论述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
期刊
【摘要】在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确定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党组织如何有效地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更加有力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校办产业工作实际,对如何发挥校办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作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规范化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 十七大精神
【摘要】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成败,英语学习者若能用元认知知识对英语阅读训练任务进行合理的目标确定、计划、安排、监控、调节和评价,掌握较好的元认知策略,对于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的提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教学实际经验指出了在阅读训练中,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阅读能力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有个做父亲的为孩子擦皮鞋时只擦一只。他解释说,这是他创造的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为这样可以迫使孩子把另一只鞋也擦的一样干净。如果经常这样做,就能促使孩子形成自觉的卫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很多老师往往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了其它性质的课,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忽略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基本上还没有摆脱“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或者局限于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情感的教育,“让人成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