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脱贫攻坚作示范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作战图”上,江西赣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说赣州“特别”,首先在于赣州的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全市20个县(市、区),有11个贫困县(市、区),932个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之初,赣州接近千万的人口构成中,有115.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说赣州“特别”,还在于近年来赣州脱贫的速度和质量。2018年底,赣州贫困人口已减至18.8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5%;在之前瑞金、会昌、寻乌、安远、上犹、石城、南康等7个贫困县(市、区)摘帽的基础上,剩下的兴国、于都、宁都、赣县4个贫困县,也将于近期实现“出列”。赣州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更是构筑起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随着产业支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赣州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全国革命老区的高质量脱贫作出示范。
  把精准扶贫做深做实
  说起赣州市近年来的脱贫工作,赣州市扶贫办副主任钟小春口里不时会蹦出“长效机制”四个字。在他看来,这是赣州高质量脱贫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亮点之一。
  于都上欧纺织产业园内,机杼声此起彼伏。安踏专属工厂兴雪莱(赣州)服装有限公司车衣工刘小英来自偏远的仙下乡山段村,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和实操,她现在每个月工资已接近4000元。虽然和同一生产线上月薪上万元的熟练工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有了一技之长的刘小英现己开始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不用再待在深山沟了,工厂食宿全管,等孩子再大些,我合计著把家搬到县城,方便上学”。
  相比于进城成为“产业工人”的刘小英,依旧在地里“淘金”的梓山镇潭头村贫困户李金禄,现在则贴上了“现代农民”的标签。随着于都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开建,一直没有稳定收入的李金禄两年前在产业园承包了20亩地种富硒西瓜,成功脱贫后他扩大种植规模,今年又尝试着种植丝瓜。“丝瓜一季亩产超过5000公斤,每公斤能卖到差不多10元。产业园带着合作社、贫困户一起干,我们不用愁资金、技术和市场。”李金禄说。
  “高质量的脱贫一定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特别注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持就业,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对于愿意进城务工的,则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于都县委书记蓝捷介绍,拥有120万人口的于都,劳动力资源富集。近年来,于都一方面重点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领下,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就地转化;另一方面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发力,充分发挥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之前“抱团”沿海纺织服装行业的专业技能优势,引进资金与人才,从无到有发展起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仅把产业做成了涵盖全供应链柔性定制的朝阳产业,还吸纳了大量贫困人口就业,“现在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有品牌、有市场,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产业园工人月平均务工收入近5000元,已经和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务工收入基本持平”。
  “最重要还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钟小春介绍,近年来赣州先后探索出包括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在内的多种可复制可推广扶贫模式,推动精准扶贫走深走实。通过直接发展产业和建立新型农业主体联结方式,已累计覆盖带动26.95万户贫困户增收,占全市贫困人口的91.48%。赣州不仅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产业脱贫机制,在防止返贫方面也已“先行一步”,早在2012年,赣州就开始建立覆盖所有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的信息网络,跟踪监测,动态预警,“大量贫困户和边缘户最主要的致贫、返贫原因还是疾病和意外事故,为此我们构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防线’,城乡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同时我们还积极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代际传导。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事情办起来就有信心了”。
  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走进会昌县站塘乡罗坊村的蔬菜大棚,藤蔓上的小南瓜长势喜人,这里种植的南瓜即将进入又一个收获季。罗坊村原先也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和其他贫困村不一样的是,罗坊村在脱贫攻坚路上除了强调“特”,还特别强调一个“稳”和一个“美”,就连种植的南瓜也是“贝贝南瓜”这么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站塘乡党委书记邱华说:“村里最后商议着发展贝贝南瓜种植。别看这个品种是个‘冷门’,但是行情看涨。最重要的是常温下可以储存3个月左右,规避了一般蔬菜不易存储带来的市场风险。”近年来,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罗坊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赣州是革命老区,抓好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加快老区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政治意义。”赣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陈相飞说。赣州在构建稳步脱贫长效机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安远是赣州市最后一个通高速的县城,也是供粤港用水的东江水源源头地。严苛的生态环保等各种前置条件,让安远在富民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必须坚持更高标准。近年来,从禁渔到退出水产、畜禽养殖,再到对矿产资源、河道砂石全面禁采,产业空间的收窄并没有放慢当地脱贫的脚步。
  在东江源头三百山下的符山村,村民唐秀成开发的生态观光果园已小有名气,来自粤港等地的游客在饱览三百山风光之余,纷纷前来采摘、垂钓,感受农家风情。山野上,农民种植的脐橙、油桃等经济林木,正成为一个个“绿色银行”。
  从南康的家居产业,于都的纺织服装、富硒蔬菜产业,到石城的制鞋产业、全域旅游产业,再到龙南、安远的河长制、林长制以及在最严格环保条件下的生态富民产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赣州广大农村徐徐展开。
  “帮扶干部带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学习,从一开始就规划着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和乡村的生态、宜居、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在兴国县杰村乡和平村,村党支部书记范贞秀为了带领乡亲们脱贫,已经把自家产业的大部分事务都交由家人代为操劳。随着稻虾共作、奶牛场等项目的推进,村里现在贫困户基本全部脱贫。“这几年村里拆除了4万平方米的空心房,道路、学校、村委会办公地全部修葺一新。现在大家口袋鼓了,还要把‘脑袋’也富起来。”范贞秀说。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80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陈相飞介绍,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要求,赣州市大力推进村庄整治,统筹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加大对危旧房、空心房改造力度,推进农户家庭环境卫生整治,整体改变贫困面貌,“缺什么,补什么,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
  让内生动力奔涌起来
  自打2016年罗坑特色体育小镇打造以来,章贡区沙河镇罗坑村村民邱有生和他开办的“庚生客栈”一刻也没闲着。村里每个月都举办的山地自行车比赛,给他带来了稳定的客源。“我们村虽然距离中心城区只有十几公里,但过去这里是个交通死角,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邱有生指着门前的山地赛道说:“如今这可是市民运动休闲的天然地、村民脫贫致富的聚宝盆。”
  现在,沙河镇党委书记刘晓伟打起了新算盘:“昌赣高铁开通后,赣南老区迎来高铁时代,我们要把业态再丰富起来,让发展动力再强起来。”
  随着昌赣高铁、赣深客专,广吉、兴赣高速,城市“四横六纵一环”快速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赣南老区的区位困局正在加速破解,目前,覆盖全省主要市县区的“2小时交通圈”和通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4小时高速经济圈”正在加速构建,内陆腹地“变身”为开放前沿。
  对于赣州铭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江来说,距离早已不是问题。这位来自山东寿光的“蔬菜大王”,不仅带动7000多户贫困户种植蔬菜,更是早在两年前就借助赣州港,把基地60%的蔬菜卖到了俄罗斯、匈牙利。谁能料想到,一个不靠海、不沿边的赣州港,两年来开行中欧班列360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1000列,19条中欧班列线路通往28个国家,带动木材、家具和蔬菜等老区特色产品低成本“卖全球”。
  “摒弃等靠要思想,增强造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一一这已成为赣南老区干部群众的共识。近年来,赣州以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为主战场,奋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聚焦优势产业,赣州市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赣闽纺织服装产业带等“两城两谷两带”,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产业集群、国内知名的现代家居研发生产基地、脐橙产业基地、赣南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聚焦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推动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一体化、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发展新平台、新格局正在加速构建。
  “打开深山门,拥抱全世界”一一这是当下赣南老区的真实状态。“脱贫攻坚几年下来,赣州收获很多。难能可贵的是,一大批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前所未有。”赣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有谷说,为激发干部创业热情,赣州成体系、分批次选派干部到沿海挂职交流,让“思想提速”带动发展提速。
  “我们不仅要巩固好脱贫成果,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创造新时代属于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
  作者简介:郑波、赖永峰、刘志奇、刘兴,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程文燕
其他文献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并且明确了开展消费扶贫的总体要求、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  《意见》实施以来,江西省各地结合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期刊
黄溪村地处马坳镇南部,距修水县城20公里,省道柯龙线与修平高速傍村而过。全村辖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720户、3214人,属国家级贫困村。  近年来,黄溪在修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坚持走产业富民之路不动摇,通过不懈努力,该村从弱变强、从国家级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
期刊
响应政策发展休闲农业  “之前我一直在外面,现在父母也年纪大了,我就和另外几个同在外地的老垦后代商量,打算回乡发展休闲农业。他们听了我的提议后立即表示赞同,觉得这是符合三产融合的好方向。”郝春说。此外,郝春表示,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是大势所趋。就这样,他们来到金湖乡大塘村,成立了江西东方锦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共青城共青源再生稻专业合作社,在推出“共青源”再生稻的基础上,逐步推
期刊
江西省永新县曲白乡是偏僻边远的山区乡,地广人稀,共有农户2048户8286人。截至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281户1159人,已脱贫247户1080人,未脱贫34户79人,贫困发生率为0.95%。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省、市、县的有关脱贫成效考核评估,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在摘帽之后,靠什么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该乡立足村情民情,积极实施农旅结合,产业富民战略,为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作了有益的
期刊
榆林,古称“上郡”,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叉地带,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绵延曲折的明长城穿境而过,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毛乌素沙漠苍凉壮美,塞上古城独具风韵。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地下煤气油资源储量在全国举足轻重。1984年,新华社一篇《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报道,披露了神木发现大煤田的消息,榆林拉开能源化工大开发的序幕,从此迈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陕西省神形兼
期刊
心怀梦想,外出打拼小有成就  1992年,贫寒的家境使肖高龙在高中毕业后,和众多农村孩子一样,走上打工的道路。刚出校门的肖高龙,身无一技之长,只能在菜市场做批发和屠宰生意。不甘平凡的肖高龙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2004年,肖高龙为了心中的创业梦来到萍乡市,成立陶瓷公司并进军服务行业,但由于对市场的不了解,创业之路并不顺利。不过,多次挫折也让他对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期刊
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来,上犹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倾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目标对表、与问题较真、与时间赛跑,体现了“上犹担当”。  ——至2018年底,全县45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78%;  ——全县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卫生厕所成为“标配”;  ——新修的各级道路1000多公里,四面八方的“山门
期刊
[提 要]中央苏区时期,黎川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风貌成为革命圣地,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黎川县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运用SWOT理论对黎川县红色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开发的主要特点为红色资源多、人力资源少、开发利用少。针对红色资源开发“一多、
期刊
[提 要]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成为精准扶贫“造血”的新范式。通过对广西连片特困地区内的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基于管理模式、非遗资源转化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及配套三个方面,对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实践进行对比。提出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实际,选择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旅游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更多优惠政策倾斜向民族连
期刊
[提 要]河北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涵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这些红色资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历史意义重大。如西柏坡、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和狼牙山五壮士等享誉全国的红色资源。整合开发各地的红色资源,不仅能够保护资源,加强地方史的建设,而且能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的平台,丰富和拓展干部教育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红色资源;干部教育培训;开发利用  [作者简介]申 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