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挤至画种的边缘岩彩画已经逐渐拾回,并在各地的艺术展览中熠熠闪光,让人流连于它绚烂而不失质朴的矿石色彩中。岩彩画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有些院校将它归于壁画的门下,有些则把它纳入工艺美术的范畴。而绘画语言的变革和材料息息相关,岩彩画所用材料对创新的影响不容小觑。
【关键词】:岩彩画;岩彩画创新;岩彩画材料
遗失到找回
岩彩用料特殊,包括矿物性颜料、植物性颜料等,其运用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其颜料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传入日本,并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改进。也就是河北伦明所说:“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便开始把中国绘画作为范本。”伊势专一郎也承认:“日本一切文化皆从中国舶来,其绘画也由中国分支而成长,有如支流的小川对于本流的江河,在中国美术上更增一种地方色彩,这就成为日本美术。”
不过百年时间,他们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与特色,并且不断从西画汲取新的因素,融会贯通,与中国画分道扬镳蜕变为独立的画种——日本画,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神秘和苍茫,日本绘画具有轻盈的美感。这种绘画语言在日本盛行发展,却在中国惨遭没落,但遗存下来的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等磅礴的气势,无一不证实了中国当时这种绘画形式的巅峰。
蒋玄怡在其《中国绘画材料史》指出:“一般来说,唐宋以前以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织染之发达而逐渐利用于绘画。”吴道子、张璪等人开始用纯水墨作画,张彦远“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的绘画理念推翻了谢赫“随类赋彩”的法则,淡雅的文人水墨画便逐渐占领画坛,墨和植物性颜料成为中国画的主角,矿物性颜料几乎被遗忘,也因其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繁复,所用材料都十分珍贵,很少有画家将此运用于绘画创作中。
中国作为此种绘画方式的发源地,便有着将岩彩画传承壮大的使命。此种语言方式得以恢复,加以完善并重新定义命名为“岩彩画”,主要得益于王雄飞先生等一行人不辞辛苦去日本和韩国等地,考察了多处将它找回,后辈们才能对此继续发掘和研究。
变质与保存
即便任何一种手段也不能挽救一件文物最终消亡的命运,但它们的寿命却是人类所能决定的。岩彩画的保存也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它们都是给后世留下的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保存不得当,也就失去了一个与未来对话的机会。
岩彩画十分讲究,一般在画前要上一层特殊的基底材,这是很多画中所不需要的。用胡粉调制做的基底,由于胡粉覆盖力强,色相沉着雄厚,符合中国文化含蓄的特点,不像钛白、锌白此类化学白那么鲜明、易和空气发生反应变色。其最大的优势是色相稳定,让矿物性颜料附得更加牢固,这也是宋代白花历经千年,仍光亮如新的原因。
书画保存怕光怕火、怕水怕虫、易污损和撕扯。矿物质颜料,即岩石的颗粒,作为岩彩画的主要材料之一,不同于水墨的水性画法,物质存在感十分明确,若保存良好,不会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干裂变质。其中天人合一、顺物自然的哲学寓意,和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佛教壁画中所运用的昂贵的绿松石、青金石等,浮翠流丹,自然状况下能保持千年,经久不变。日本的颜料制造公司已经拥有高超的制造技艺,将以前单一的几十种矿物质颜料的色相发展成上千种,分成天然、合成、新岩等类别,极大地拓展了矿物色的领域。
承载岩彩画的主要载体有绢、麻纸、油画麻布、木板,墙壁等等,其中纤维强韧的麻纸最佳,和传统的中国画宣纸相比,不仅耐水、有光泽、韧性好,还可以根据画面表现的特殊需要选择是否上胶矾水。
绢本画作是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书画妙墨经过装裱,先贤的高超技艺才得以流传千古。但是绢因其材质更容易遭受外界和自然因素的侵蚀,出现诸多不利病害。而使用油画麻布,因其纹路粗、上色困难、不宜搬运,又缺少东方独特的韵味,实在不宜作为岩彩画的基底材。木板和墙壁等其他载体也有各自致命的弊端,麻纸的价格相对高昂,却是最适合画岩彩的专用纸。目前,日本凤凰和中国天雅生产的云肌麻纸,以及韩国壯纸,岩彩画的创作者均可购入使用,对比使用效果。
除了岩彩画创作所要涉及的实物材料以外,岩彩畫的技法也需要引起重视,注重而不苛刻,考究而不粗陋,落笔之前都要好好思量。
包容且创新
材质的肌理作为岩彩画最大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将它与其他绘画区别开来,但由于它价格高昂,使用沙子、水泥、石膏与其他廉价的化工材料的行为不占少数,这种做法也让传统岩彩画走向了综合材料的运用。虽然这些材料的加入破坏了传统岩彩画的美感,且在画作的保存以及后世的修复上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知的难题,但在中国岩彩画本身苍茫神秘的特点上,加入了时代感和时代特征,拓宽了岩彩画的范围,形成岩彩画的新概念。
岩彩画色彩斑斓,手法多样,综合东西方绘画样式于一体,不受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桎梏,试验各种新方法是现代中国岩彩画的创作现状。在当代艺术自由的氛围之下,岩彩画创作应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眼光,突破中国画传统的语言框架,从传统和生活中汲取养料,发挥岩彩画天然本色的审美特质。
时代的进步绝不会等待个人的慵懒。岩彩画需要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在这片隐藏未知宝藏的荒土地上开垦,发挥岩彩优雅高贵、深邃透气的自然之气。当然,如何将岩彩画与装置艺术、油画等拉开距离,是否符合东方传统的艺术审美以及传统岩彩素材的挑战等迷惑值得中国岩彩艺术界去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洁.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8
[2]王雄飞.岩彩画教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9
[3]张小鹭.现代日本重彩画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
【关键词】:岩彩画;岩彩画创新;岩彩画材料
遗失到找回
岩彩用料特殊,包括矿物性颜料、植物性颜料等,其运用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其颜料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传入日本,并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改进。也就是河北伦明所说:“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便开始把中国绘画作为范本。”伊势专一郎也承认:“日本一切文化皆从中国舶来,其绘画也由中国分支而成长,有如支流的小川对于本流的江河,在中国美术上更增一种地方色彩,这就成为日本美术。”
不过百年时间,他们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与特色,并且不断从西画汲取新的因素,融会贯通,与中国画分道扬镳蜕变为独立的画种——日本画,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神秘和苍茫,日本绘画具有轻盈的美感。这种绘画语言在日本盛行发展,却在中国惨遭没落,但遗存下来的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等磅礴的气势,无一不证实了中国当时这种绘画形式的巅峰。
蒋玄怡在其《中国绘画材料史》指出:“一般来说,唐宋以前以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织染之发达而逐渐利用于绘画。”吴道子、张璪等人开始用纯水墨作画,张彦远“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的绘画理念推翻了谢赫“随类赋彩”的法则,淡雅的文人水墨画便逐渐占领画坛,墨和植物性颜料成为中国画的主角,矿物性颜料几乎被遗忘,也因其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繁复,所用材料都十分珍贵,很少有画家将此运用于绘画创作中。
中国作为此种绘画方式的发源地,便有着将岩彩画传承壮大的使命。此种语言方式得以恢复,加以完善并重新定义命名为“岩彩画”,主要得益于王雄飞先生等一行人不辞辛苦去日本和韩国等地,考察了多处将它找回,后辈们才能对此继续发掘和研究。
变质与保存
即便任何一种手段也不能挽救一件文物最终消亡的命运,但它们的寿命却是人类所能决定的。岩彩画的保存也是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它们都是给后世留下的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保存不得当,也就失去了一个与未来对话的机会。
岩彩画十分讲究,一般在画前要上一层特殊的基底材,这是很多画中所不需要的。用胡粉调制做的基底,由于胡粉覆盖力强,色相沉着雄厚,符合中国文化含蓄的特点,不像钛白、锌白此类化学白那么鲜明、易和空气发生反应变色。其最大的优势是色相稳定,让矿物性颜料附得更加牢固,这也是宋代白花历经千年,仍光亮如新的原因。
书画保存怕光怕火、怕水怕虫、易污损和撕扯。矿物质颜料,即岩石的颗粒,作为岩彩画的主要材料之一,不同于水墨的水性画法,物质存在感十分明确,若保存良好,不会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干裂变质。其中天人合一、顺物自然的哲学寓意,和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古代佛教壁画中所运用的昂贵的绿松石、青金石等,浮翠流丹,自然状况下能保持千年,经久不变。日本的颜料制造公司已经拥有高超的制造技艺,将以前单一的几十种矿物质颜料的色相发展成上千种,分成天然、合成、新岩等类别,极大地拓展了矿物色的领域。
承载岩彩画的主要载体有绢、麻纸、油画麻布、木板,墙壁等等,其中纤维强韧的麻纸最佳,和传统的中国画宣纸相比,不仅耐水、有光泽、韧性好,还可以根据画面表现的特殊需要选择是否上胶矾水。
绢本画作是古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书画妙墨经过装裱,先贤的高超技艺才得以流传千古。但是绢因其材质更容易遭受外界和自然因素的侵蚀,出现诸多不利病害。而使用油画麻布,因其纹路粗、上色困难、不宜搬运,又缺少东方独特的韵味,实在不宜作为岩彩画的基底材。木板和墙壁等其他载体也有各自致命的弊端,麻纸的价格相对高昂,却是最适合画岩彩的专用纸。目前,日本凤凰和中国天雅生产的云肌麻纸,以及韩国壯纸,岩彩画的创作者均可购入使用,对比使用效果。
除了岩彩画创作所要涉及的实物材料以外,岩彩畫的技法也需要引起重视,注重而不苛刻,考究而不粗陋,落笔之前都要好好思量。
包容且创新
材质的肌理作为岩彩画最大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将它与其他绘画区别开来,但由于它价格高昂,使用沙子、水泥、石膏与其他廉价的化工材料的行为不占少数,这种做法也让传统岩彩画走向了综合材料的运用。虽然这些材料的加入破坏了传统岩彩画的美感,且在画作的保存以及后世的修复上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知的难题,但在中国岩彩画本身苍茫神秘的特点上,加入了时代感和时代特征,拓宽了岩彩画的范围,形成岩彩画的新概念。
岩彩画色彩斑斓,手法多样,综合东西方绘画样式于一体,不受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桎梏,试验各种新方法是现代中国岩彩画的创作现状。在当代艺术自由的氛围之下,岩彩画创作应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眼光,突破中国画传统的语言框架,从传统和生活中汲取养料,发挥岩彩画天然本色的审美特质。
时代的进步绝不会等待个人的慵懒。岩彩画需要更多的人前赴后继,在这片隐藏未知宝藏的荒土地上开垦,发挥岩彩优雅高贵、深邃透气的自然之气。当然,如何将岩彩画与装置艺术、油画等拉开距离,是否符合东方传统的艺术审美以及传统岩彩素材的挑战等迷惑值得中国岩彩艺术界去深思。
参考文献:
[1]李洁.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12.8
[2]王雄飞.岩彩画教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9
[3]张小鹭.现代日本重彩画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