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写作中在思辨能力的广度上存在材料不能证明论点,对材料缺乏多角度地思考,不会联系同类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说理等现象,开展“时事论坛”的写作训练,实现同类拓展,建立“素材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地把写作素材建立关联,由此及彼,由个及类,使思维广度得以扩展。
【关键词】思辨广度;时事论坛;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57-02
思辨广度是指善于抓住全貌,看问题全面,同时不忽视影响全局的重要细节,思想广泛而缜密,并且在写作中能够联系相关、相似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说理,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作文评价的发展等级中“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考查的就是学生思辨广度的品质。议论文忌空洞说理,而应追求材料丰富,力争文采纷呈。在此基础上能选取富有思辨性的材料,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发展等级里的“丰富”。但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诸如对论据缺乏分析甄选,文章观点与所选论据若即若离,材料不能证明论点;只会就事论事,或例而不议,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对材料缺乏多角度地思考,不会联系同类拓展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说理等现象。
“时事论坛”作为一个拓宽学生视野的窗口,让学生吸收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帮助其完善个人的素材储备库,以扩展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广度。学生平时对这些材料有所积累,便能游刃有余地将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一、高中生在思辨能力上缺乏广度的表现和成因
很多高中生在写作中想不到与命题材料同类的素材,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头脑中没有足够的素材,“脑”中羞涩。平时不注重积累素材,只能空泛说理。还有一种是学生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素材,拥有丰富的积累,但看问题不全面,忽视影响全局的重要细节或限制范围,不能通过相似、相反的联想打开思路,不能准确、恰当地运用积累的材料。这些都是在思辨的广度薄弱的表现。下面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说明。
1.解剖案例
有这样一则论坛材料:影星孙某在学生向某上高中时,曾经对他进行过三年的资助。上大学后,由于向某日常花销越来越大,孙某停止了捐助。这件事情给你怎样的思考?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知足常乐。在无数次的竞技赛场上,体坛巨星虽身心疲惫,但都努力拼搏,争取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这些知名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最巅峰的時期选择退役,这就是一种知足的表现。——满足所拥有的成绩荣誉,没有被物质的名利驱使和束缚,他们活得很快乐。”
另一学生的评论片段:“依赖之心不可有。这让我想到‘我爸是李刚’事件,一位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撞到人的第一时间选择的是逃离,逃离未遂之后毫无悔改之意,企图通过家族的势力推卸责任。由于平时家庭对他的纵容,助长他的依赖心理,推卸了他应承担的责任。”
两位学生提出的观点“知足常乐”和“依赖之心不可有”,是符合论坛材料的含义的。而在论据的使用上出现错误,即论据不能证明论坛材料的主旨。表面上看,运动员选择退役能证明“知足常乐”的论点,“我爸是李刚”的事件也能说明“依赖之心不可有”的观点,但仔细分析,论坛材料里的向某不“知足”,一味“依赖”,是有指向的,他“不知足”的是别人对他的资金援助的额度,过分“依赖”的是明星孙某对他经济上的帮助。两篇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都没有涉及材料里的“面对别人的帮助”这一限制条件。
2.分析原因
笔者把这类立意虽准确,但材料不能证明观点,运用的论据不符合命题材料的作文称作新材料作文的新“套作”。这种套作形式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学生平时不注意素材的积累,思来想去找不出像样的材料,“材”不够用,内容单薄,只好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材料塞进作文里,结果所举的论据与主题无关。如就前面的论坛材料,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勿生贪念。一名从村庄里走出去学医的女大学生,毕业时她放弃留在城市的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执意要回到家乡做一名村医,一做就是几十年。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很多时候要贴钱给别人垫付医药费。她说,能留在生她养她的地方工作,她很知足。我们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贪念的影子。”女村医这个例子是笔者在之前的一节写作课上,评讲的一篇优秀范文里提到的一个论据,那篇高分作文的标题是《生命中的最美》。女村医“用行动来报答养育她的地方”,这的确能证明她是“最美”的女村医,但把这一论据拿来论证“勿生贪念”的观点,就有些生搬硬套,强加联系了。
第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思考,运用的素材虽围绕了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进行叙述和论证,但撇开命题材料的重要细节和限制条件,列举的例子与命题材料不符,这样的素材也不能证明观点。正如在“解剖案例”里提到的两位学生的评论,充分暴露出学生思辨能力在广度上的薄弱。
二、运用时事论坛扩展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广度
借助时事论坛这个写作的平台,学生除了可以积累有关时代焦点的素材外,还能训练运用相似或相反联想,表达出一些和命题材料同类的素材的能力,这种同类拓展的写法,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更重要的是,杜绝学生在写作中撇开命题材料的限制条件,列举与命题材料不符的“货不对板”的论据,陷入写作的误区。
1.组内时事论坛,实现同类拓展
笔者在班级里充分运用时事论坛的写作形式,让每个组的组员除了轮着写看法、评话题外,还要求学生举出与同期评论话题相类似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联系社会中类似现象进行拓展。同时锻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甄选同类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评论“学生不再丢垃圾,校长兑现诺言当众吻小猪”这则材料时,也有学生举到“睡屋顶的美国校长”相似的例子,“美国小学校长戴维司先生此前曾对学生许下诺言,如果他们在几个月之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学生处置作为奖励。结果,学生提前完成读书任务,他们选择的奖励是,把戴维司先生的头发剃成学校名称缩写字母‘HP’的字样,并让他在屋顶上住一个晚上。”…… “时事论坛”讨论的话题有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其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保护、自然科学、人文伦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鲜活的、时代感强的素材。在討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对话题的把握和理解,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更多新闻事件,由此就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个人素材积累。例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话题,学生由这一现象联想到了其它类似的现象,如“中国式接小孩”、“中国式治堵”、“到此一游”等。对同一则材料,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开讨论,那么“时事论坛”上就会呈现不同的思考方向,这种呈现有助于学生对于原有材料进行再次深加工,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素材和观点。比如,上述“中国式过马路”的材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衍生出“规则意识”、“国民素质”、“人性化管理”、“他律与自律”等话题。
2.组际时事论坛,建立“素材树”
按照时事论坛的做法,班级里有八个时事论坛小组,除了组内在评论时事时实现同类拓展外,笔者还组织每个组的组长和班级的科代表将班级内八个组所举到的素材,进行汇集整理,建立“素材树”,增加学生的积累,充实写作素材,扩展学生思辨的广度。如有这样一则素材,中心事件是硕士新生郝同学谩骂知名的史学教授,孙教授几经劝说无效果,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得尊师重教。围绕“尊师重教”这一观点,每位学生举出相类似的论据。组长和课代表收集和整理归纳每位学生和每组列举的论据,形成“素材树”(图4-1)。
建立“素材树”,打开素材与思想、认知的通道,激活学生已有的材料和思维,既可以把积累的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真正变成自己有个性化的写作素材,解决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又可以引导学生把个人与社会、时代建立关联,延伸到思考与写作话题相关的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领域。组际之间时事论坛交流后建立的“素材树”,其功能是促进思辨能力的训练,它可以调动相关内容进行更广阔地深入思考分析,从而扩展学生思辨的广度。
三、时事论坛在扩展思辨的广度上收获的成果
扩展思辨广度,就要培养学生联想论据的能力。这里的联想,是从时事素材的要求出发,展开对时事中所涉及话题的内涵和特征有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和现象跟时事素材里的事实有相似或相反之处,不要只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一范畴的材料,应多维度、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我们可以从人联想到物,从古联想到今,把联想培养成本能,思维广度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扩展。实施时事论坛这一写作方式后,收获了点点成果。
除了班级里形成组际之间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素材树”外,学生的习作里运用的材料更丰富,论据更充实了。比如有这样的一道材料作文题:就南粤中学出现的由教授团队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标语,引起全校广泛关注和讨论。向报社“时尚”专栏投稿,谈你对甲骨文表情包标语的感触与思考。围绕“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结合,展现时尚风采”这一观点,学生在作文里运用的素材可谓如万花筒般百花齐放。如涉及传统文学领域:《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将传统文学进行全新解读;提到传统戏曲: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片段相融合,比如说唱音乐中加入中国元素;还有传统服饰的领域:改良旗袍、汉服等服饰,让更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里穿传统服饰,用改良创新的手法赋予传统服饰新的魅力;国宝的事例:《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火爆,因为节目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赋予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成为大家都能讨论,都有话可说的对象,让传统文化成为时尚。传统美食的例子:《舌尖上的中国》运用现代的拍摄和传播方式,将更多传统美食文化带到民众身边,体味美食的力量,体味美味的中国。
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及类,进行联想,多维度、多角度把考题和写作素材建立关联,并推陈出新,使思辨能力得以拓展升华,同时学生也从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把写作当作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注:本文系广东省江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时事论坛”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成果(课题编号:JME20020)】
【关键词】思辨广度;时事论坛;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157-02
思辨广度是指善于抓住全貌,看问题全面,同时不忽视影响全局的重要细节,思想广泛而缜密,并且在写作中能够联系相关、相似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说理,要求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作文评价的发展等级中“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考查的就是学生思辨广度的品质。议论文忌空洞说理,而应追求材料丰富,力争文采纷呈。在此基础上能选取富有思辨性的材料,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发展等级里的“丰富”。但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出现诸如对论据缺乏分析甄选,文章观点与所选论据若即若离,材料不能证明论点;只会就事论事,或例而不议,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对材料缺乏多角度地思考,不会联系同类拓展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说理等现象。
“时事论坛”作为一个拓宽学生视野的窗口,让学生吸收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帮助其完善个人的素材储备库,以扩展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广度。学生平时对这些材料有所积累,便能游刃有余地将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一、高中生在思辨能力上缺乏广度的表现和成因
很多高中生在写作中想不到与命题材料同类的素材,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头脑中没有足够的素材,“脑”中羞涩。平时不注重积累素材,只能空泛说理。还有一种是学生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素材,拥有丰富的积累,但看问题不全面,忽视影响全局的重要细节或限制范围,不能通过相似、相反的联想打开思路,不能准确、恰当地运用积累的材料。这些都是在思辨的广度薄弱的表现。下面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说明。
1.解剖案例
有这样一则论坛材料:影星孙某在学生向某上高中时,曾经对他进行过三年的资助。上大学后,由于向某日常花销越来越大,孙某停止了捐助。这件事情给你怎样的思考?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知足常乐。在无数次的竞技赛场上,体坛巨星虽身心疲惫,但都努力拼搏,争取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这些知名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最巅峰的時期选择退役,这就是一种知足的表现。——满足所拥有的成绩荣誉,没有被物质的名利驱使和束缚,他们活得很快乐。”
另一学生的评论片段:“依赖之心不可有。这让我想到‘我爸是李刚’事件,一位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撞到人的第一时间选择的是逃离,逃离未遂之后毫无悔改之意,企图通过家族的势力推卸责任。由于平时家庭对他的纵容,助长他的依赖心理,推卸了他应承担的责任。”
两位学生提出的观点“知足常乐”和“依赖之心不可有”,是符合论坛材料的含义的。而在论据的使用上出现错误,即论据不能证明论坛材料的主旨。表面上看,运动员选择退役能证明“知足常乐”的论点,“我爸是李刚”的事件也能说明“依赖之心不可有”的观点,但仔细分析,论坛材料里的向某不“知足”,一味“依赖”,是有指向的,他“不知足”的是别人对他的资金援助的额度,过分“依赖”的是明星孙某对他经济上的帮助。两篇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都没有涉及材料里的“面对别人的帮助”这一限制条件。
2.分析原因
笔者把这类立意虽准确,但材料不能证明观点,运用的论据不符合命题材料的作文称作新材料作文的新“套作”。这种套作形式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学生平时不注意素材的积累,思来想去找不出像样的材料,“材”不够用,内容单薄,只好把一些耳熟能详的材料塞进作文里,结果所举的论据与主题无关。如就前面的论坛材料,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勿生贪念。一名从村庄里走出去学医的女大学生,毕业时她放弃留在城市的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执意要回到家乡做一名村医,一做就是几十年。更让人感动的是,她很多时候要贴钱给别人垫付医药费。她说,能留在生她养她的地方工作,她很知足。我们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贪念的影子。”女村医这个例子是笔者在之前的一节写作课上,评讲的一篇优秀范文里提到的一个论据,那篇高分作文的标题是《生命中的最美》。女村医“用行动来报答养育她的地方”,这的确能证明她是“最美”的女村医,但把这一论据拿来论证“勿生贪念”的观点,就有些生搬硬套,强加联系了。
第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思考,运用的素材虽围绕了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进行叙述和论证,但撇开命题材料的重要细节和限制条件,列举的例子与命题材料不符,这样的素材也不能证明观点。正如在“解剖案例”里提到的两位学生的评论,充分暴露出学生思辨能力在广度上的薄弱。
二、运用时事论坛扩展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广度
借助时事论坛这个写作的平台,学生除了可以积累有关时代焦点的素材外,还能训练运用相似或相反联想,表达出一些和命题材料同类的素材的能力,这种同类拓展的写法,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更重要的是,杜绝学生在写作中撇开命题材料的限制条件,列举与命题材料不符的“货不对板”的论据,陷入写作的误区。
1.组内时事论坛,实现同类拓展
笔者在班级里充分运用时事论坛的写作形式,让每个组的组员除了轮着写看法、评话题外,还要求学生举出与同期评论话题相类似的素材。目的是让学生既能积累写作素材,又能联系社会中类似现象进行拓展。同时锻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甄选同类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评论“学生不再丢垃圾,校长兑现诺言当众吻小猪”这则材料时,也有学生举到“睡屋顶的美国校长”相似的例子,“美国小学校长戴维司先生此前曾对学生许下诺言,如果他们在几个月之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学生处置作为奖励。结果,学生提前完成读书任务,他们选择的奖励是,把戴维司先生的头发剃成学校名称缩写字母‘HP’的字样,并让他在屋顶上住一个晚上。”…… “时事论坛”讨论的话题有社会的现实针对性,其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保护、自然科学、人文伦理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鲜活的、时代感强的素材。在討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对话题的把握和理解,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更多新闻事件,由此就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个人素材积累。例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话题,学生由这一现象联想到了其它类似的现象,如“中国式接小孩”、“中国式治堵”、“到此一游”等。对同一则材料,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开讨论,那么“时事论坛”上就会呈现不同的思考方向,这种呈现有助于学生对于原有材料进行再次深加工,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素材和观点。比如,上述“中国式过马路”的材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衍生出“规则意识”、“国民素质”、“人性化管理”、“他律与自律”等话题。
2.组际时事论坛,建立“素材树”
按照时事论坛的做法,班级里有八个时事论坛小组,除了组内在评论时事时实现同类拓展外,笔者还组织每个组的组长和班级的科代表将班级内八个组所举到的素材,进行汇集整理,建立“素材树”,增加学生的积累,充实写作素材,扩展学生思辨的广度。如有这样一则素材,中心事件是硕士新生郝同学谩骂知名的史学教授,孙教授几经劝说无效果,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懂得尊师重教。围绕“尊师重教”这一观点,每位学生举出相类似的论据。组长和课代表收集和整理归纳每位学生和每组列举的论据,形成“素材树”(图4-1)。
建立“素材树”,打开素材与思想、认知的通道,激活学生已有的材料和思维,既可以把积累的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真正变成自己有个性化的写作素材,解决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又可以引导学生把个人与社会、时代建立关联,延伸到思考与写作话题相关的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领域。组际之间时事论坛交流后建立的“素材树”,其功能是促进思辨能力的训练,它可以调动相关内容进行更广阔地深入思考分析,从而扩展学生思辨的广度。
三、时事论坛在扩展思辨的广度上收获的成果
扩展思辨广度,就要培养学生联想论据的能力。这里的联想,是从时事素材的要求出发,展开对时事中所涉及话题的内涵和特征有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和现象跟时事素材里的事实有相似或相反之处,不要只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一范畴的材料,应多维度、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我们可以从人联想到物,从古联想到今,把联想培养成本能,思维广度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扩展。实施时事论坛这一写作方式后,收获了点点成果。
除了班级里形成组际之间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素材树”外,学生的习作里运用的材料更丰富,论据更充实了。比如有这样的一道材料作文题:就南粤中学出现的由教授团队设计的甲骨文表情包标语,引起全校广泛关注和讨论。向报社“时尚”专栏投稿,谈你对甲骨文表情包标语的感触与思考。围绕“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结合,展现时尚风采”这一观点,学生在作文里运用的素材可谓如万花筒般百花齐放。如涉及传统文学领域:《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将传统文学进行全新解读;提到传统戏曲: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片段相融合,比如说唱音乐中加入中国元素;还有传统服饰的领域:改良旗袍、汉服等服饰,让更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里穿传统服饰,用改良创新的手法赋予传统服饰新的魅力;国宝的事例:《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火爆,因为节目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赋予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成为大家都能讨论,都有话可说的对象,让传统文化成为时尚。传统美食的例子:《舌尖上的中国》运用现代的拍摄和传播方式,将更多传统美食文化带到民众身边,体味美食的力量,体味美味的中国。
学生由此及彼,由个及类,进行联想,多维度、多角度把考题和写作素材建立关联,并推陈出新,使思辨能力得以拓展升华,同时学生也从中获得写作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把写作当作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注:本文系广东省江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时事论坛”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成果(课题编号:JME2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