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乡地区选用6个当地推广的小麦品种,在节水模式下,考察各品种的产量及综合表现。结果表明,矮抗58、周麦22单产水平高,适应性广,建议大面积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综合表现好,抗寒性好,分蘖力强,为优质强筋小麦推荐品种。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节水模式;性状;产量;河南新乡;2016—2017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36-02
水分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产条件下,适度减少灌溉用水,发挥土壤贮水的作用是节水栽培的重要途径[1]。本试验根据当地主推小麦新品种在有限灌溉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豫北地区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筛选出节水条件下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新乡市辉县前卓水村进行,试验地块地力水平均匀,井水灌溉方便,土质为黑壤土,前茬为玉米,播前深耕拌种,施硫酸脲控释肥750 kg/hm2和生物菌有机肥75 kg/hm2作底肥。
1.2 试验品种
参试小麦品种共6个,均为当地推广品种,分别为新麦26、矮抗58、新麦30、西农979、周麦27、周麦22,种子来自育种单位或当地经销商[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当地新审定的新麦30为对照品种(CK)。2次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品种占地2畦,畦宽3 m,长105 m,面积315 m2,试验占地总面积3 780 m2。节水灌溉模式为底墒水(冬水) 春水 灌浆水。
1.4 试验实施
2016年10月10日统一机播,播量180 kg/hm2。2016年10月1日浇底墒水,2017年3月25日春灌,结合春灌追施小麦专用肥225 kg/hm2,5月10日浇灌浆水。4月22日进行“一喷三防”,用三唑酮、氧化乐果、多菌灵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同时叶面喷施旱可丰微肥预防干热风。6月2日进行田间测产,并取样进行室内考种[3]。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记载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耐寒性、抗病性、落黄等农艺性状。将每个品种的示范面积划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随机取0.667 m2调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从中随机取20穗调查穗粒数,最后计算4个单元的平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按照各品种取样后室内考种测定结果计算,根据产量三因素计算出各品种产量[4]。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
受冬季低温天气影响,各小麦品种冬季分蘖较少。从表1、2可以看出,春季矮抗58、新麦26 2个品种分蘖较多,成穗率高。
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2月气温持续较低,河南省南部大面积受冻害,豫北地区部分早播弱春性品种叶片受冻,示范品种均未见大面积冻害。新麦30(CK)、周麦27受到冻害,耐寒性较差,部分叶片已干黄。矮抗58、新麦26耐寒性较强,其他品种也受到轻微影响。
各品种小麦茎基腐病均有发生,最重的是新麦30(CK),新麦26和周麦22较轻。白粉病和赤霉病各品种在本年度均表现较轻。
2.2 产量及产量因素
由表2可知,矮抗58产量水平最高,为8 484.0 kg/hm2,其次是周麦22,为8 277.0 kg/hm2;新麦26和周麦27产量分别为8 070.0、7 960.5 kg/hm2;新麦30(CK)产量为7 947.0 kg/hm2,只有西农979较CK减产,为7 629.0 kg/hm2。试验组有2个优质小麦品种,即新麦26和西农979,其中新麦26产量较高。受天气影响,在2016—2017年度小麥普遍减产的情况下,6个小麦新品种在节水模式下表现较好。
由表2可知,新麦26有效穗数最多,为643.5万穗/hm2;其次是矮抗58,为616.5万穗/hm2。周麦27穗粒数最多,为35.5粒;其次是新麦30,为35.0粒。西农979、周麦22、新麦30千粒重较高。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节水灌溉模式下,矮抗58、周麦22单产水平高,适应性广,建议大面积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综合表现好,抗寒性好,分蘖力强,为优质强筋小麦推荐品种;新麦30抗寒性稍差,生产上应用时应注意晚播;西农979单产较低,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前提下,可与其他优质小麦再进行专门的试验示范[5-6]。
4 参考文献
[1] 张洁梅,武继承,杨永辉,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6(8):31-32.
[2] 许荣华,赵玉廷,赵猛.2013—2014年黄淮流域南部小麦新品种示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8-80.
[3] 朱雪英,刘亚配.平顶山市2014年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J].河南农业,2014(12):54-55.
[4] 张奋勇.2007—2008年来安县小麦新品种示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3-135.
[5] 韩媛芬,李明毅,张爱玲,等.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J].陕西农业科学,2011(6):79-81.
[6] 黄志刚,姜文刚.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西昌农业科技,2007(1):30-32.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节水模式;性状;产量;河南新乡;2016—2017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36-02
水分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产条件下,适度减少灌溉用水,发挥土壤贮水的作用是节水栽培的重要途径[1]。本试验根据当地主推小麦新品种在有限灌溉条件下的表现,研究豫北地区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筛选出节水条件下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新乡市辉县前卓水村进行,试验地块地力水平均匀,井水灌溉方便,土质为黑壤土,前茬为玉米,播前深耕拌种,施硫酸脲控释肥750 kg/hm2和生物菌有机肥75 kg/hm2作底肥。
1.2 试验品种
参试小麦品种共6个,均为当地推广品种,分别为新麦26、矮抗58、新麦30、西农979、周麦27、周麦22,种子来自育种单位或当地经销商[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当地新审定的新麦30为对照品种(CK)。2次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品种占地2畦,畦宽3 m,长105 m,面积315 m2,试验占地总面积3 780 m2。节水灌溉模式为底墒水(冬水) 春水 灌浆水。
1.4 试验实施
2016年10月10日统一机播,播量180 kg/hm2。2016年10月1日浇底墒水,2017年3月25日春灌,结合春灌追施小麦专用肥225 kg/hm2,5月10日浇灌浆水。4月22日进行“一喷三防”,用三唑酮、氧化乐果、多菌灵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同时叶面喷施旱可丰微肥预防干热风。6月2日进行田间测产,并取样进行室内考种[3]。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记载小麦冬前分蘖、春季分蘖、耐寒性、抗病性、落黄等农艺性状。将每个品种的示范面积划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随机取0.667 m2调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从中随机取20穗调查穗粒数,最后计算4个单元的平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按照各品种取样后室内考种测定结果计算,根据产量三因素计算出各品种产量[4]。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
受冬季低温天气影响,各小麦品种冬季分蘖较少。从表1、2可以看出,春季矮抗58、新麦26 2个品种分蘖较多,成穗率高。
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2月气温持续较低,河南省南部大面积受冻害,豫北地区部分早播弱春性品种叶片受冻,示范品种均未见大面积冻害。新麦30(CK)、周麦27受到冻害,耐寒性较差,部分叶片已干黄。矮抗58、新麦26耐寒性较强,其他品种也受到轻微影响。
各品种小麦茎基腐病均有发生,最重的是新麦30(CK),新麦26和周麦22较轻。白粉病和赤霉病各品种在本年度均表现较轻。
2.2 产量及产量因素
由表2可知,矮抗58产量水平最高,为8 484.0 kg/hm2,其次是周麦22,为8 277.0 kg/hm2;新麦26和周麦27产量分别为8 070.0、7 960.5 kg/hm2;新麦30(CK)产量为7 947.0 kg/hm2,只有西农979较CK减产,为7 629.0 kg/hm2。试验组有2个优质小麦品种,即新麦26和西农979,其中新麦26产量较高。受天气影响,在2016—2017年度小麥普遍减产的情况下,6个小麦新品种在节水模式下表现较好。
由表2可知,新麦26有效穗数最多,为643.5万穗/hm2;其次是矮抗58,为616.5万穗/hm2。周麦27穗粒数最多,为35.5粒;其次是新麦30,为35.0粒。西农979、周麦22、新麦30千粒重较高。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节水灌溉模式下,矮抗58、周麦22单产水平高,适应性广,建议大面积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综合表现好,抗寒性好,分蘖力强,为优质强筋小麦推荐品种;新麦30抗寒性稍差,生产上应用时应注意晚播;西农979单产较低,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前提下,可与其他优质小麦再进行专门的试验示范[5-6]。
4 参考文献
[1] 张洁梅,武继承,杨永辉,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6(8):31-32.
[2] 许荣华,赵玉廷,赵猛.2013—2014年黄淮流域南部小麦新品种示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8-80.
[3] 朱雪英,刘亚配.平顶山市2014年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J].河南农业,2014(12):54-55.
[4] 张奋勇.2007—2008年来安县小麦新品种示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3-135.
[5] 韩媛芬,李明毅,张爱玲,等.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J].陕西农业科学,2011(6):79-81.
[6] 黄志刚,姜文刚.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J].西昌农业科技,2007(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