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接受区级公开展示课时的胸有成竹,到第一次试课的漏洞百出,再到第二次试课的稍有眉目,最后到展示的游刃有余,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展示课,但是让笔者收获良多。
解读教材必须全面
研读教参要明确目标,抓住关键词,也就是黄爱华老师指导我们时说要会“拎”目标。比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黄爱华老师“拎”出了四点目标:理解意义,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学会运用。我们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忽略了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在黄老师的指导以后,笔者增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在解读教材时,还要思考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材背后的意图和教育价值。但是,如果想要设计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光靠解读教材和研究教参还远远不够,还要多读别人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名师的教学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懂学生,做到真实
读懂学生首先要预设学情,即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思想状态、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极有利用价值、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智慧发挥到极致,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有时生成往往比较隐蔽,学生也未必会很积极去展示,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认真倾听。比如,笔者第一次试教《分数除以整数》时,发现有名学生直接列出了4/7÷2= (4÷2)/7=2/7。笔者问他你是怎么想的,结果他的回答让笔者非常惊讶,他说:我想,分数乘整数是把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所以分数除以整数也是把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这种方法其实是在笔者教学的预设之外,所以当时笔者立即请他上台分享想法,并表扬了他。三是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情感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层次分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此,笔者将这节课设计成4个阶段:第一,初步探索。让学生基本掌握“当被除数的分子与除数有倍数关系”时的快速运算方法。第二,激发矛盾。学生利用初探阶段学习的方法快速做题4/5÷2=( );9/16÷3=( );再出示4/7÷3=( )。让学生发现之前学习的方法不够用了,激发疑惑。第三,再次探究。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自主探索出分数除法转换成分数乘法的过程,明白其中的算理。第四,变式练习,得出结论。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算法,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面对生成,善于取舍
特级教师徐斌曾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可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
比如,本节课的“初步探索”阶段,有学生是这样做的:4/7÷2= 4/7×1/2=2/7。平均分成2份,取它的1份就是求七分之四的二份之一。对于这个生成,笔者做出了舍弃,因为在这里出现并不能体现这种方法的价值,而且初探阶段就给学生讲解这种方法,班级中只有优等生能掌握,对于中下等生来说,体验不够,掌握困难。又比如,笔者在试教前,就预设4/7÷3可能有学生用扩分的方法来计算,果不其然,课堂上就发现了用这种做法的学生,于是展示课时请这位同学上台分享,这位同学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七分之四的分子不是3的倍数,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变成21分之12,这样分子就是3的倍数了。”
作為教师唯有不断钻研,及时反思,扬长避短,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课堂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才能让智慧之火“激情”燃烧在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
解读教材必须全面
研读教参要明确目标,抓住关键词,也就是黄爱华老师指导我们时说要会“拎”目标。比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课,黄爱华老师“拎”出了四点目标:理解意义,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学会运用。我们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忽略了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在黄老师的指导以后,笔者增加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在解读教材时,还要思考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材背后的意图和教育价值。但是,如果想要设计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光靠解读教材和研究教参还远远不够,还要多读别人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名师的教学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懂学生,做到真实
读懂学生首先要预设学情,即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思想状态、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去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极有利用价值、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将教学智慧发挥到极致,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有时生成往往比较隐蔽,学生也未必会很积极去展示,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认真倾听。比如,笔者第一次试教《分数除以整数》时,发现有名学生直接列出了4/7÷2= (4÷2)/7=2/7。笔者问他你是怎么想的,结果他的回答让笔者非常惊讶,他说:我想,分数乘整数是把分子乘以整数,分母不变,所以分数除以整数也是把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这种方法其实是在笔者教学的预设之外,所以当时笔者立即请他上台分享想法,并表扬了他。三是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情感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层次分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此,笔者将这节课设计成4个阶段:第一,初步探索。让学生基本掌握“当被除数的分子与除数有倍数关系”时的快速运算方法。第二,激发矛盾。学生利用初探阶段学习的方法快速做题4/5÷2=( );9/16÷3=( );再出示4/7÷3=( )。让学生发现之前学习的方法不够用了,激发疑惑。第三,再次探究。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自主探索出分数除法转换成分数乘法的过程,明白其中的算理。第四,变式练习,得出结论。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算法,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面对生成,善于取舍
特级教师徐斌曾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可见,生成性教学的实施,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
比如,本节课的“初步探索”阶段,有学生是这样做的:4/7÷2= 4/7×1/2=2/7。平均分成2份,取它的1份就是求七分之四的二份之一。对于这个生成,笔者做出了舍弃,因为在这里出现并不能体现这种方法的价值,而且初探阶段就给学生讲解这种方法,班级中只有优等生能掌握,对于中下等生来说,体验不够,掌握困难。又比如,笔者在试教前,就预设4/7÷3可能有学生用扩分的方法来计算,果不其然,课堂上就发现了用这种做法的学生,于是展示课时请这位同学上台分享,这位同学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七分之四的分子不是3的倍数,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变成21分之12,这样分子就是3的倍数了。”
作為教师唯有不断钻研,及时反思,扬长避短,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课堂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才能让智慧之火“激情”燃烧在课堂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