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造物行为,可以通俗的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存生活的智慧。在诸多的造物行为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体现出民间百姓的方法论,看似简单、平淡、信手拈来,但却是几千年中国古代百姓的智慧和经验最好的体现。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而在古代造物行为中也处处体现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是鲜活的,智慧的,有魅力的。本文从中国古代造物行为中,探索造物的方法论研究,及内容的体现。试从茶具这一具体的造物行为来直观的研究民间造物的方法论,体现民间百姓的造物智慧及魅力。
【关键词】工艺;造物行为;方法论;茶具;考工记
一、《考工记》中造物行为的方法论体现
说起民间造物行为,就不得不提起《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叙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范例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体现了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造物行为的方法论,对于如何解决问题都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可谓是古代造物行为方法论的“第一书”。
二、用《考工記》中的造物方法论来看古代茶具
在造物方法论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就是说,在古代造物行为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的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天时”和“地气”是造物的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对造物者提出的要求。造物行为,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的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主观创造性与客观条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才能成为一种优秀的造物行为。如我国古代的茶具,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完美体现。
1、茶具中的“天时”
古人认为,宇宙运行、阴阳变化、四时交替,都有内在的自然规律,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国传统造物是从自然界寻找创意的母体,将宇宙自然万物的自然形态运用到茶具的造物设计中,可以作为形态的直接模拟,也可以作为装饰题材。例如陶瓷茶具正是在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应用中产生的。陶瓷作品的制作也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
2、茶具中的“地气”
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地理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矿产分布,因而影响茶具的地域特色。《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的材料,例如唐代的南青北白,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如宜兴的紫砂瓷,都是因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对当地的陶瓷艺术产生了影响。
3、茶具中的“材美”
材美就是工匠肯定材料的客观属性,根据实际需要,主动地体会材料的美,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等性质。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而茶具的造物更是返朴归真,保存材质的“真”和“美”,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生丽质,体现造化神奇,自然情趣,使得茶具展现出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例如青花以钴盐类为原料,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而得的青色花纹,就是人们对材料美的合理运用。再例如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原料紫泥,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
4、茶具中的“工巧”
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是指器物制作精致、式样讲究、别出心裁、高雅、不落俗套。在工艺上,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往往会决定不同的造物新方式。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工巧”是与“天时”、“地气”、“材美”结合起来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材质特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工”与“人工”的合一。例如当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顾先生少年立志于紫砂陶艺创作,从其祖母邵氏学艺,潜心学习制作技巧,二十岁便在紫砂界小有名气。数十年来对历代紫砂精品了然于胸,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的制作工艺,又对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有所涉猎。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湛的制壶技艺,创造出其紫砂的独特艺术风格,这无疑是对工巧的完美体现。
三、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造物行为中,《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方法论,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造物方法论的完美体现,它们不仅指导着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行为,甚至在当下的民间造物还在受此影响,可以这些方法论的正确所在。
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设计也是离不开方法论指导,也是古代造物行为方法论的升华,最终目的都是服务生活、服务人民大众的生存生活以及审美生活的需要,是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立国.《系统科学方法探赜》[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5
[2]王倩 王大凯.《现代设计如何基于传统活化当下》[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7,(6):9—11
[3]刘秋云. 中国传统生态造物观对现代设计的启示[D]. 美与时代(上), 2010.
作者简介:李晓东(1994.1-),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任,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关键词】工艺;造物行为;方法论;茶具;考工记
一、《考工记》中造物行为的方法论体现
说起民间造物行为,就不得不提起《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叙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范例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体现了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造物行为的方法论,对于如何解决问题都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可谓是古代造物行为方法论的“第一书”。
二、用《考工記》中的造物方法论来看古代茶具
在造物方法论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就是说,在古代造物行为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的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天时”和“地气”是造物的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和“工巧”则是对造物者提出的要求。造物行为,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的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主观创造性与客观条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才能成为一种优秀的造物行为。如我国古代的茶具,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完美体现。
1、茶具中的“天时”
古人认为,宇宙运行、阴阳变化、四时交替,都有内在的自然规律,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都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国传统造物是从自然界寻找创意的母体,将宇宙自然万物的自然形态运用到茶具的造物设计中,可以作为形态的直接模拟,也可以作为装饰题材。例如陶瓷茶具正是在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应用中产生的。陶瓷作品的制作也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
2、茶具中的“地气”
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地理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矿产分布,因而影响茶具的地域特色。《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的材料,例如唐代的南青北白,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如宜兴的紫砂瓷,都是因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对当地的陶瓷艺术产生了影响。
3、茶具中的“材美”
材美就是工匠肯定材料的客观属性,根据实际需要,主动地体会材料的美,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等性质。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去主动地辨认材料对象的美质。而茶具的造物更是返朴归真,保存材质的“真”和“美”,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生丽质,体现造化神奇,自然情趣,使得茶具展现出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例如青花以钴盐类为原料,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而得的青色花纹,就是人们对材料美的合理运用。再例如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原料紫泥,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
4、茶具中的“工巧”
如果说“材美”的原则还包含着一定的适应于自然要求的话,那么,“工巧”则包含着一定的主体创造性的肯定,是指器物制作精致、式样讲究、别出心裁、高雅、不落俗套。在工艺上,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往往会决定不同的造物新方式。也就是说,人尽管不能左右大自然,但人可以在认识、协调大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工巧”是与“天时”、“地气”、“材美”结合起来的,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材质特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即“天工”与“人工”的合一。例如当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顾先生少年立志于紫砂陶艺创作,从其祖母邵氏学艺,潜心学习制作技巧,二十岁便在紫砂界小有名气。数十年来对历代紫砂精品了然于胸,深入钻研紫砂陶瓷的制作工艺,又对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有所涉猎。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湛的制壶技艺,创造出其紫砂的独特艺术风格,这无疑是对工巧的完美体现。
三、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造物行为中,《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方法论,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造物方法论的完美体现,它们不仅指导着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行为,甚至在当下的民间造物还在受此影响,可以这些方法论的正确所在。
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设计也是离不开方法论指导,也是古代造物行为方法论的升华,最终目的都是服务生活、服务人民大众的生存生活以及审美生活的需要,是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立国.《系统科学方法探赜》[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75
[2]王倩 王大凯.《现代设计如何基于传统活化当下》[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7,(6):9—11
[3]刘秋云. 中国传统生态造物观对现代设计的启示[D]. 美与时代(上), 2010.
作者简介:李晓东(1994.1-),男,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任,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