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邹韬奋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自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任主编开始,他一生共主编过七个报刊,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此外,他还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和译作。他的编辑出版思想,不仅在当时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前进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是在今天,对于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 出版思想 大众立场
浏览邹韬奋的著述,“不要忘记你的读者”是邹韬奋常说的一句话,大凡看过邹韬奋《生活》周刊或是他的其他论著的人,都会从邹韬奋的作品中鲜明地意识到这种大众立场。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大众观还表现在不忘记读者的前提下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换句话说,他的这种大众观是与时俱进的。这种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它的服务对象上,还体现在它的服务内容上。
邹韬奋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他毕生从善如流,把大众文化的发展进步看作他事业的全部。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到1933年《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查禁,邹韬奋主编这个刊物历时七年,在这七年间,为人民大众服务,是邹韬奋编办报刊始终如一的思想。正如他在《经历》一书中说的那样:“我在二十年前想要做个新闻记者,在今日还是要做个新闻记者——不过意识要比二十年前明确些,要在‘新闻记者’这个名词上面加上‘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这一个形容词。”宗旨虽然是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人民大众”的内涵有了转变。通过对邹韬奋《生活》周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邹韬奋大众观念是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主要以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为依据,以“九一八”事变为界标,将邹韬奋的大众观念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两方面来具体分析他的这种变化。
一、服务对象的变化
早在1927年,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本刊与民众——本刊动机的重要说明》一文中写道:“什么是民众?……一般有正当职业或正在准备加入正当职业的平民都在内;尤其是这般人里面受恶制度压迫特甚的部分。农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都是本刊已载过的材料,也就是本刊替民众里面最苦的部分,对于社会的呼吁。”这种对于“民众”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邹韬奋从朴素的大众立场出发,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1928年,邹韬奋又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进一步指明:“我们办这个周刊,心目中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机关,我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要替社会造成一个人人的好朋友……我们办这个周刊不是替任何人培植势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是要藉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这样看来,‘生活’周刊究竟是社会的。”这进一步明确了邹韬奋坚定不移的大众立场,但是,邹韬奋也意识到,这里的“社会”只是一部分人的社会,还并没有囊括中国最贫苦的大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转变,邹韬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刻。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生活》周刊被封,邹韬奋出走国外,通过在欧美的考察、学习和研究,邹韬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逐渐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于是在1936年他发表的《关于〈生活日报〉问题的总答复》一文中提出:“理想的‘生活日报’必须是反映全国大众的实际生活的报纸;必须是大众文化最灵敏的触角;必须是五万万中国人(连国内国外的中国人合计)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为是反映全国大众实际生活的报纸,所以必须成为一切生产大众的集体产品,必须由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直接供给言论和新闻资料,而不是仅由少数的职业投稿家和新闻记者包办一切;因为是大众文化的最灵敏的触角,所以报纸的内容,应该是记载一日中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大众的生活动态和希望要求。”在这里,邹韬奋明确提到了报纸也需要考虑到工农的需要。由此可见,邹韬奋的立场已经明确转变到了工农大众的一边。
二、报纸内容的变化
1926年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开始了他对《生活》周刊的改革。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加强刊物的趣味性,尽量登一些有趣味的东西。在《经历》一书中,有关这个问题他说道:“我接办《生活》周刊之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价值、有趣味’的材料,并在信箱一栏讨论读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对于编排方式的新颖和相片插图的动目,也很注意。 ‘有价值、有趣味’是当时《生活》周刊最注重的一个标语。”至于什么样的文章属于这个范畴,邹韬奋也有自己的“趣味观”。邹韬奋认为, “空论是最没有趣味的,‘雅俗共赏’的是有趣味的事实。”
由于当时《生活》周刊的主要读者还是职业青年,所以邹韬奋在刊登一些有趣的事实的同时,还考虑到职业青年的需要,偏重于发表一些职业教育、职业修养方面的文章。但是此时的邹韬奋和他的大多数青年读者还没有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因此最关心的还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以及婚姻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读者的这种心理和要求,《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如何争取一切机会求学或自修、如何谋求职业、如何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争取成功,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婚姻等方面的文章。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中国人民迅速觉醒。这个时候邹韬奋的世界观也逐渐由社会改良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为读者服务的着眼点,不仅注重释疑解惑,提供具体的服务和帮助上,而是根据当时读者的需要,展示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启发大众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的觉悟,激励中国人民觉醒,在精神上更进一步引导读者开阔思路,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邹韬奋认识到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解决大众生活问题最终须得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此,《生活》周刊“应着时代的要求,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而转到集体的出发点”,而《生活》周刊也最终由一份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周刊完全变成了一个密切结合形势的指引大家前进的新闻评述类周刊,这一时期的《生活》周刊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当时的情况,在讨论当时人民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的同时为人们前进的方向作出了指引。 1931年《生活》周刊第6卷第48期刊登了一篇有关《生活》周刊为筹款援助黑龙江省卫国健儿的紧急启事,文中写道:“马占山将军率其卫国健儿,奋勇抗战,为民族死争一线生机,全国感泣,人心振奋,惟孤单远悬,有饷尽援绝之虞,调军奔援,责在政府,竭诚助饷,义在国民,本社特发起筹款援助,敬先尽其愚诚。”《生活》周刊此举得到了读者的热烈拥护,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单由《生活》周刊收转的读者捐款就达十二万元。之后,《生活》周刊还发动募捐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
除了抓住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触及社会热点之外,《生活》周刊十分注意表达的形式是否能为读者所接受,是否易为读者所接受。因此,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生活》周刊除了继续刊登一些意味深长的隽永语以外,还刊登了许多漫画。比如在《生活》周刊第6卷第46期就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由四条巨蟒紧紧缠绕住一个瘦骨伶仃的可怜人,这四条巨蟒的身上分别写有“匪灾”“兵灾”“水灾”“疫灾”等字样,而被四条巨蟒紧紧缠绕着的可怜人仰天伸出双手,表情十分痛苦,像是再也承受不住四条巨蟒的缠绕快要崩溃的样子。这样的一幅漫画就将当时中国广大贫苦大众的悲惨境地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让那些像鸵鸟一样生活着的中国人看清了他们所处的虎狼之地,促发了他们的觉醒。
纵观《生活》周刊的转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与邹韬奋思想的变化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邹韬奋的一生,可以说是从资产阶级思想摆脱出来转到无产阶级立场的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典型。“九一八”事变之前,邹韬奋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九一八”事变之后,邹韬奋逐渐转变了他的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邹韬奋是半殖民地社会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他在思想上的转变和进步,是他热爱人民、极力追求真理、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结果。在1944年邹韬奋辞世时,毛泽东同志在为悼念邹韬奋逝世的亲笔题词中写道:“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毛泽东同志的这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邹韬奋的大众意识,为民众服务,为读者服务,这就是邹韬奋精神的核心,也是对邹韬奋大众意识作出的最准确的评价与最好的总结。
参考文献
①沈谦芳:《邹韬奋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②邹韬奋纪念馆:《邹韬奋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③穆欣:《邹韬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④潘大明:《邹韬奋人格发展的轨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⑤邹嘉骊:《忆邹韬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⑥徐新平,《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论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⑦董霞,《民众观是邹韬奋报刊思想的核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⑧高亮,《亲民的读者观:邹韬奋报刊理念评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⑨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⑩郝丹立:《邹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实习编辑:彭雨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邹韬奋 出版思想 大众立场
浏览邹韬奋的著述,“不要忘记你的读者”是邹韬奋常说的一句话,大凡看过邹韬奋《生活》周刊或是他的其他论著的人,都会从邹韬奋的作品中鲜明地意识到这种大众立场。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大众观还表现在不忘记读者的前提下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换句话说,他的这种大众观是与时俱进的。这种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它的服务对象上,还体现在它的服务内容上。
邹韬奋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他毕生从善如流,把大众文化的发展进步看作他事业的全部。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到1933年《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查禁,邹韬奋主编这个刊物历时七年,在这七年间,为人民大众服务,是邹韬奋编办报刊始终如一的思想。正如他在《经历》一书中说的那样:“我在二十年前想要做个新闻记者,在今日还是要做个新闻记者——不过意识要比二十年前明确些,要在‘新闻记者’这个名词上面加上‘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这一个形容词。”宗旨虽然是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人民大众”的内涵有了转变。通过对邹韬奋《生活》周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邹韬奋大众观念是以“九一八”事变为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主要以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为依据,以“九一八”事变为界标,将邹韬奋的大众观念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两方面来具体分析他的这种变化。
一、服务对象的变化
早在1927年,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本刊与民众——本刊动机的重要说明》一文中写道:“什么是民众?……一般有正当职业或正在准备加入正当职业的平民都在内;尤其是这般人里面受恶制度压迫特甚的部分。农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都是本刊已载过的材料,也就是本刊替民众里面最苦的部分,对于社会的呼吁。”这种对于“民众”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邹韬奋从朴素的大众立场出发,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1928年,邹韬奋又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进一步指明:“我们办这个周刊,心目中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机关,我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要替社会造成一个人人的好朋友……我们办这个周刊不是替任何人培植势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是要藉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这样看来,‘生活’周刊究竟是社会的。”这进一步明确了邹韬奋坚定不移的大众立场,但是,邹韬奋也意识到,这里的“社会”只是一部分人的社会,还并没有囊括中国最贫苦的大众。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转变,邹韬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刻。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生活》周刊被封,邹韬奋出走国外,通过在欧美的考察、学习和研究,邹韬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逐渐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于是在1936年他发表的《关于〈生活日报〉问题的总答复》一文中提出:“理想的‘生活日报’必须是反映全国大众的实际生活的报纸;必须是大众文化最灵敏的触角;必须是五万万中国人(连国内国外的中国人合计)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为是反映全国大众实际生活的报纸,所以必须成为一切生产大众的集体产品,必须由全国各地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直接供给言论和新闻资料,而不是仅由少数的职业投稿家和新闻记者包办一切;因为是大众文化的最灵敏的触角,所以报纸的内容,应该是记载一日中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大众的生活动态和希望要求。”在这里,邹韬奋明确提到了报纸也需要考虑到工农的需要。由此可见,邹韬奋的立场已经明确转变到了工农大众的一边。
二、报纸内容的变化
1926年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开始了他对《生活》周刊的改革。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加强刊物的趣味性,尽量登一些有趣味的东西。在《经历》一书中,有关这个问题他说道:“我接办《生活》周刊之后,变换内容,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价值、有趣味’的材料,并在信箱一栏讨论读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对于编排方式的新颖和相片插图的动目,也很注意。 ‘有价值、有趣味’是当时《生活》周刊最注重的一个标语。”至于什么样的文章属于这个范畴,邹韬奋也有自己的“趣味观”。邹韬奋认为, “空论是最没有趣味的,‘雅俗共赏’的是有趣味的事实。”
由于当时《生活》周刊的主要读者还是职业青年,所以邹韬奋在刊登一些有趣的事实的同时,还考虑到职业青年的需要,偏重于发表一些职业教育、职业修养方面的文章。但是此时的邹韬奋和他的大多数青年读者还没有加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因此最关心的还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以及婚姻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读者的这种心理和要求,《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如何争取一切机会求学或自修、如何谋求职业、如何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争取成功,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婚姻等方面的文章。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中国人民迅速觉醒。这个时候邹韬奋的世界观也逐渐由社会改良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为读者服务的着眼点,不仅注重释疑解惑,提供具体的服务和帮助上,而是根据当时读者的需要,展示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启发大众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的觉悟,激励中国人民觉醒,在精神上更进一步引导读者开阔思路,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邹韬奋认识到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解决大众生活问题最终须得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此,《生活》周刊“应着时代的要求,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而转到集体的出发点”,而《生活》周刊也最终由一份进行职业指导的教育周刊完全变成了一个密切结合形势的指引大家前进的新闻评述类周刊,这一时期的《生活》周刊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当时的情况,在讨论当时人民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的同时为人们前进的方向作出了指引。 1931年《生活》周刊第6卷第48期刊登了一篇有关《生活》周刊为筹款援助黑龙江省卫国健儿的紧急启事,文中写道:“马占山将军率其卫国健儿,奋勇抗战,为民族死争一线生机,全国感泣,人心振奋,惟孤单远悬,有饷尽援绝之虞,调军奔援,责在政府,竭诚助饷,义在国民,本社特发起筹款援助,敬先尽其愚诚。”《生活》周刊此举得到了读者的热烈拥护,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单由《生活》周刊收转的读者捐款就达十二万元。之后,《生活》周刊还发动募捐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
除了抓住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触及社会热点之外,《生活》周刊十分注意表达的形式是否能为读者所接受,是否易为读者所接受。因此,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生活》周刊除了继续刊登一些意味深长的隽永语以外,还刊登了许多漫画。比如在《生活》周刊第6卷第46期就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由四条巨蟒紧紧缠绕住一个瘦骨伶仃的可怜人,这四条巨蟒的身上分别写有“匪灾”“兵灾”“水灾”“疫灾”等字样,而被四条巨蟒紧紧缠绕着的可怜人仰天伸出双手,表情十分痛苦,像是再也承受不住四条巨蟒的缠绕快要崩溃的样子。这样的一幅漫画就将当时中国广大贫苦大众的悲惨境地刻画得淋漓尽致,也让那些像鸵鸟一样生活着的中国人看清了他们所处的虎狼之地,促发了他们的觉醒。
纵观《生活》周刊的转变,笔者认为这种转变与邹韬奋思想的变化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邹韬奋的一生,可以说是从资产阶级思想摆脱出来转到无产阶级立场的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典型。“九一八”事变之前,邹韬奋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九一八”事变之后,邹韬奋逐渐转变了他的思想,表现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
邹韬奋是半殖民地社会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知识分子,他在思想上的转变和进步,是他热爱人民、极力追求真理、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结果。在1944年邹韬奋辞世时,毛泽东同志在为悼念邹韬奋逝世的亲笔题词中写道:“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毛泽东同志的这几句话精辟地概括了邹韬奋的大众意识,为民众服务,为读者服务,这就是邹韬奋精神的核心,也是对邹韬奋大众意识作出的最准确的评价与最好的总结。
参考文献
①沈谦芳:《邹韬奋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②邹韬奋纪念馆:《邹韬奋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③穆欣:《邹韬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④潘大明:《邹韬奋人格发展的轨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⑤邹嘉骊:《忆邹韬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⑥徐新平,《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论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⑦董霞,《民众观是邹韬奋报刊思想的核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5)
⑧高亮,《亲民的读者观:邹韬奋报刊理念评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⑨蒋含平、谢鼎新:《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⑩郝丹立:《邹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实习编辑:彭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