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必杀技一:把握审题要点
文言文翻译的审题很重要。所谓审题,就是要审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文化词语。审题的要点就是重要的得分点。
如何辨识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主要方法是关注词性和使用频率。从词性上看,动词占绝对地位,形容词、名词次之;从频率上看,以课本出现的120个常用实词为主,辅以一些次常用实词。此外,从特殊性看,一些双音节词语、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通假字可能也是关键词语。
重要虚词主要指《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只要这些词在句中出现,考生不难发现并辨识。有些句子中的虚词比较多,为此,考生翻译时要格外留心。
对特殊句式的辨识,主要依靠特殊句式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的标志有“者”“也”“者也”“者……也”“乃”“即”“皆”“则”;被动句有“为”“所”“为……所”“于”“见”等,定语后置有“之”“者”“之……者”等。
此外,考生还要关注一些较为常见的有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
【例1】(2017年江苏卷)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解析】本句中,第一个分句根据语法结构可判断出“先”为动词,是第一个关键性词语;第二个分句中的“以”和“也”是虚词,也是关键性词语;第四个分句中的“北面”是文化常识词语,也应作为一个关键性词语。准确把握关键性词语是正确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把握了关键性词语,才能有的放矢,准确翻译。
必杀技二:准确翻译实词
实词是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的重点,在翻译中,大量的关键词是实词。翻译实词,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根据语法结构推断。如例1的第一句“予之先容甫”,“予”是句子的主语,“之”放在主语之后,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先”就应该是谓语动词,“先”后面的“容甫”即作宾语。弄清语法结构后就不难判断,这里的“先”可译作“先于”“超过”。
【例2】(2017年天津卷)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解析】此句中“众乃是之”,“是”放在“之”的前面,常常翻译为“认为…是正确的”。例2可翻译为“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他说得很正确”。
2.联想推断。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知识举一反三,推断意义。
【例3】(2017年全国Ⅰ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解析】此句中的“臧否”在《出师表》中出现过,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里的“臧”指的是升官,“否”指的是降职。而在本题中,“臧否”的后面跟的是宾语“人物”,因此翻译为“升官贬职”似乎不正确,由课文内容及句意可进行联想判断,翻译为“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论”等意思较为合理,也符合句子的语法特点。
3.语境推断。考生可利用句子连贯和相互承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例2第三个分句中的“乱”,后面接上宾语“之”,可理解为使动用法或一般动词,翻译为“使……混乱”或“扰乱”,联系前面的句意可知,谢弘微是不愿意听这些話,译为“岔开话题”“岔开话头”等较合适。例3可翻译为“但是谢曜却喜欢评议他人事物,每当谢曜发表言论时,谢弘微常用别的话岔开话头”。
必杀技三:注意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也是文言文翻译容易考查的内容,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译出特殊句式,以准确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既要把握语言标志,又要结合语境。考生翻译时,一定要将有关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揣摩语意,比较辨别,准确判断。
1.定语后置是翻译中易错的句式之一。当句子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可能就是定语后置句。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错误的译法是“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而按照定语后置翻译,应为“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无标志被动句也是易错的句式之一。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要翻译为“屈原被放逐,才写出了《离骚》”。
3.宾语前置中有些特殊类型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一个是“相”字,“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之后,如“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第二个是“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翻译时放在谓语之后,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必杀技四:弄懂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古汉语在长期使用中保留下来的较为凝练、固定的句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另外,高考考查的固定句式大多来自课本。
【例4】(2017年全国Ⅲ卷)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解析】本句有三个得分点,分别是“申饬” “何……为”“使”。“申饬”是“指示”的意思,“何……为”是课本中学过的固定结构,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中就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为”的意思是“要……做什么呢?”观察《鸿门宴》中的这个句子,“辞”是动词,因此初步判断“使”也应是动词;再联系语境,“使”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派出使者”。
延伸拓展1:高频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2.何……为:要……做什么呢?
例: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有……呢?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4.如……何: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5.是故,是以: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其……邪: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8.无乃……(与):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9.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0.能无……乎: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必杀技五:积累文化词语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方式有很多,可在选择题中考查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还可在文言文翻译中进行考查。如例1“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中的“北面”就是文化常识,古指臣拜君、弟子拜师,《赤壁之战》中还有“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句子。与此相对的,还有“南面”的说法,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用“南面”代称帝位。
延伸拓展2:古代常见地理内容及释义
按照这种思路,考生可参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和其他资料,按古代地理、官职变动、纪年纪时、姓名字号、人物称呼、科举制度、职官名称、天文历法、行政区域、文化典籍、民族变迁这11种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强化记忆。
文言文翻译的审题很重要。所谓审题,就是要审出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文化词语。审题的要点就是重要的得分点。
如何辨识作为得分点的关键实词?主要方法是关注词性和使用频率。从词性上看,动词占绝对地位,形容词、名词次之;从频率上看,以课本出现的120个常用实词为主,辅以一些次常用实词。此外,从特殊性看,一些双音节词语、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通假字可能也是关键词语。
重要虚词主要指《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只要这些词在句中出现,考生不难发现并辨识。有些句子中的虚词比较多,为此,考生翻译时要格外留心。
对特殊句式的辨识,主要依靠特殊句式的语言标志,如判断句的标志有“者”“也”“者也”“者……也”“乃”“即”“皆”“则”;被动句有“为”“所”“为……所”“于”“见”等,定语后置有“之”“者”“之……者”等。
此外,考生还要关注一些较为常见的有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
【例1】(2017年江苏卷)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解析】本句中,第一个分句根据语法结构可判断出“先”为动词,是第一个关键性词语;第二个分句中的“以”和“也”是虚词,也是关键性词语;第四个分句中的“北面”是文化常识词语,也应作为一个关键性词语。准确把握关键性词语是正确翻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准确把握了关键性词语,才能有的放矢,准确翻译。
必杀技二:准确翻译实词
实词是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的重点,在翻译中,大量的关键词是实词。翻译实词,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根据语法结构推断。如例1的第一句“予之先容甫”,“予”是句子的主语,“之”放在主语之后,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先”就应该是谓语动词,“先”后面的“容甫”即作宾语。弄清语法结构后就不难判断,这里的“先”可译作“先于”“超过”。
【例2】(2017年天津卷)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解析】此句中“众乃是之”,“是”放在“之”的前面,常常翻译为“认为…是正确的”。例2可翻译为“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他说得很正确”。
2.联想推断。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要善于根据课内知识举一反三,推断意义。
【例3】(2017年全国Ⅰ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解析】此句中的“臧否”在《出师表》中出现过,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里的“臧”指的是升官,“否”指的是降职。而在本题中,“臧否”的后面跟的是宾语“人物”,因此翻译为“升官贬职”似乎不正确,由课文内容及句意可进行联想判断,翻译为“褒贬、评比、评定、评价、评论”等意思较为合理,也符合句子的语法特点。
3.语境推断。考生可利用句子连贯和相互承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例2第三个分句中的“乱”,后面接上宾语“之”,可理解为使动用法或一般动词,翻译为“使……混乱”或“扰乱”,联系前面的句意可知,谢弘微是不愿意听这些話,译为“岔开话题”“岔开话头”等较合适。例3可翻译为“但是谢曜却喜欢评议他人事物,每当谢曜发表言论时,谢弘微常用别的话岔开话头”。
必杀技三:注意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也是文言文翻译容易考查的内容,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译出特殊句式,以准确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既要把握语言标志,又要结合语境。考生翻译时,一定要将有关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揣摩语意,比较辨别,准确判断。
1.定语后置是翻译中易错的句式之一。当句子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可能就是定语后置句。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错误的译法是“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而按照定语后置翻译,应为“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无标志被动句也是易错的句式之一。这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为意念上的被动。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要翻译为“屈原被放逐,才写出了《离骚》”。
3.宾语前置中有些特殊类型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一个是“相”字,“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之后,如“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第二个是“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翻译时放在谓语之后,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必杀技四:弄懂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古汉语在长期使用中保留下来的较为凝练、固定的句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另外,高考考查的固定句式大多来自课本。
【例4】(2017年全国Ⅲ卷)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解析】本句有三个得分点,分别是“申饬” “何……为”“使”。“申饬”是“指示”的意思,“何……为”是课本中学过的固定结构,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中就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为”的意思是“要……做什么呢?”观察《鸿门宴》中的这个句子,“辞”是动词,因此初步判断“使”也应是动词;再联系语境,“使”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派出使者”。
延伸拓展1:高频文言固定句式
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2.何……为:要……做什么呢?
例: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有……呢?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4.如……何: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5.是故,是以: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6.所以: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其……邪: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8.无乃……(与):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9.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0.能无……乎: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必杀技五:积累文化词语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方式有很多,可在选择题中考查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还可在文言文翻译中进行考查。如例1“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中的“北面”就是文化常识,古指臣拜君、弟子拜师,《赤壁之战》中还有“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句子。与此相对的,还有“南面”的说法,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用“南面”代称帝位。
延伸拓展2:古代常见地理内容及释义
按照这种思路,考生可参照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和其他资料,按古代地理、官职变动、纪年纪时、姓名字号、人物称呼、科举制度、职官名称、天文历法、行政区域、文化典籍、民族变迁这11种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强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