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戏剧中数字多媒体化的管弦乐嬗变探微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6782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对管弦乐在当代舞台戏剧中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具体涉及管弦乐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等方面,兼谈传统与创新的比较,以期引发更多关于管弦乐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舞台戏剧;数字多媒体;管弦乐
  管弦乐是一种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音乐体裁,在舞台戏剧中焕发独特的光彩。它的广义是指由管弦乐队表演的音乐作品,乐队主要由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从西方巴洛克时期开始,经历了古典大师的实践和奠基,浪漫派名家的发扬光大,逐渐成熟并形成各类迥异的风格。20世纪初,管弦乐通过学堂乐歌等新音乐文化传入我国,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不断成长。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录音技术等的蓬勃发展,逐渐数字多媒体化的管弦乐开始脱胎换骨,打破固有框架和思维,加上全新声音理念和音色元素的新鲜注入,表现力异常丰富,备受瞩目。笔者在此对管弦乐的这种全新蜕变进行剖析,并提出个人粗浅的见解:
  1 管弦乐在传统舞台戏剧中的表现形态
  1.1 舞台演出的即时性
  无论是歌剧、舞剧还是音乐会,管弦乐现场演出时,在乐队指挥的带领下,演奏员们在乐池中专心致志地进行各自乐器的演奏,以及与其他成员默契配合,观众们在台下聆听欣赏,这是具有高度即时性的。观众只会对当时聆听到的作品作出评价,绝不可能在反复观看欣赏很多遍后,再做出更公正的评价。然而,这种即时性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每场演出每首作品只有一次机会,无论演出效果如何,不可重复,没有机会弥补,即使有遗憾,也只好下次演出再改进,但这种即时性对乐队指挥、演奏员、音响工作人员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了他们反复排练、精益求精的源动力,这对通过不断磨炼,提升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是极其有效的。
  1.2 依托二度创作表达
  管弦乐在舞台上呈现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乐队指挥和演奏员的二度创作。最初,管弦乐是作曲家一度创作的结果,只是写在乐谱上的刻板音符,需要每一位乐队指挥和演奏员在充分了解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背景和情境,进行个人情绪、气度的表达,最终传递给观众。这样的管弦乐充满了人的喜怒哀乐,易与观众形成共鸣。然而,由于个人的经历、技艺、才能、思想境界等不同,每个人对一度创作的解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二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对于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演团体可以演绎出千人千面,即使在同一个乐队中不同的演奏员都会演绎出参差不齐的版本。
  1.3 舞台现场扩声的效果
  管弦乐舞台演出的声音质量是重中之重,除了乐队指挥和演奏员尽力发挥最佳状态以外,现场扩声是最关键的一环。管弦乐编制分组中的每个乐器都有各自的发声方式和音色特点,精心设置传声器的摆位进行拾音,适当的均衡调节,混响比例恰当,充分考虑声音的丰满度、浑厚度、穿透力、空间感等等,才能达到各声部和谐相融的音响效果。高质量的扩声可以为管弦乐锦上添花,带给观众极致的视听享受,对挽救一个水平有限的管弦乐队来说,更是功不可没。然而,管弦乐舞台演出的整体声音质量的高低不得不受制于音响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相关设备性能的好坏,还有不可避免的现场突发状况,如话筒啸叫、失声、电路故障等,会对声音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使整场演出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2 管弦樂的全新蜕变
  2.1 数字化的变革
  (1)计算机作曲技术的创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作曲兴起,作为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为音乐创作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作曲家在运用计算机作曲时,编制计算机产生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程序,并通过作曲家选定的标准来甄选。作品可以译写出来为常规乐器演奏用,或者提供给别的装置转换成音响。”[1]以这样的方式创作管弦乐,并在舞台戏剧中呈现,无疑增添了太多不可言喻的可能,极大拓展了管弦乐的表现空间。电子合成器音色的光怪陆离,与原本传统的管弦乐音色叠置、交融,奇妙的音响令人耳目一新。风雨雷电、宇宙声等已经司空见惯,各种真实乐器无法发出的新颖音色,冲击着人们的听觉。计算机作曲技术还可以帮助创作者轻易地进行管弦乐音频的编辑、制作,高效快捷,甚至可以人工智能作曲,这些为管弦乐助力舞台戏剧的剧情发展、加强戏剧冲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跳脱乐队二度创作。传统管弦乐创作和演出的过程,是作曲者先写出乐谱,然后直接交给乐队演奏,乐队指挥和演奏员必须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才能将管弦乐作品完整和较高质量地呈现在舞台上。而数在字化的管弦乐创作中,虽然计算机作曲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在人的指令和操作下进行工作,人依然是创作的主体,但这里的人指的是“作曲者”,而非“表演者”。创作者按照和声、配器思路来展开各个声部的创作,把自己构思的乐谱输入计算机,再进行修饰和混音,就已经成为完整的管弦乐作品,无须经过乐队的任何二度创作。另外,传统管弦乐创作时,作曲者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乐器声部演奏员,在实际演奏中速度、力度、换气等的最大限度范围,尤其是木管、铜管乐器组,稍不留神的随意谱写就会导致无法进行演奏,因此,作曲者在谱曲时不能允许自身灵感完全自由的驰骋,但在数字化的管弦乐创作中,这些都不是难题,谱曲可以超越演奏员的极限。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创作可能少了些人情味,管弦乐作品中人的气质、感情无法充分体现,具有一定局限性。
  (3)录音技术的高端助力。环绕声录音技术是20世纪科技高度发展的另一产物,大约在70年代,环绕声录音技术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这种技术使得声音更加真实、立体化,加强声音的临场感和丰富度,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广播、戏剧以及各种音乐作品等的录制。虽然传统舞台戏剧中的管弦乐现场扩声效果也可以使用环绕声扩声技术实现,但对于剧场软件、硬件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扩声方案的实施颇具难度,不是每一场演出都可以轻易做到。而环绕声录音技术使得舞台戏剧中的管弦乐声音质量大为提升,不再仅仅依靠现场扩声的效果,可通过录音技术加上后期处理,最后录制成环绕声,给观众更具层次感的听音感受,尤其对于舞台戏剧来说,这种声音能让观众感到被音响紧紧包围,被戏剧氛围完全感染,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舞台戏剧的情境之中。这种高端的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可以规避现场演出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声音突发状况,减少有害反射声,通过录音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创造力,修饰现场演出时不完美的细节,获得更加具有艺术水准的声音,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保证每一次演出发挥的稳定性。   2.2 多媒体化的联合呈现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重组、编辑、修改、传输等综合处理,使它们之间建立逻辑关系。这种技术使得观众的观演空间得到很大的拓展,视觉和听觉感受更立体,更具有震撼力,逐渐广泛使用于各种舞台戏剧演出中。对于管弦乐来说,和其他媒体联合进行演出,是一场高度综合,共同带给观众听觉、视觉冲击的盛宴。LED大屏展现各种动态、静态的背景,虚实相间;灯光异彩纷呈,各种光形、光感令人目眩;舞美精心构思,场面浩大,美轮美奂。配合管弦乐的起承转合、乐思起伏、情感跌宕,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酣畅淋漓的世界。近年来,在欧洲巡演的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中,管弦乐织体由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曲调作为基调改编并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部歌剧,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起来,曲风既悠扬大气,又不失委婉秀丽。铜管的壮阔,木管的悠扬,弦乐的娓娓道来,打击乐的轰鸣与清脆,整个乐队配合默契,与舞台上的表演如影随形,相得益彰。舞美方面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双层舞台的设计,舞台之间用两块翻板及雕刻精美纹饰的楼梯连接。随着翻板的转动变换,所有演员们得以在上下两个空间里淋漓尽致地进行表演,配合灯光、色彩的运用以及群舞场面的宏大、美丽,构建出了层次分明、绚丽多彩的立体观感,把一幅幅鲜活灵动的隋朝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极大的视听冲击力。当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需要谨慎,管弦乐与LED大屏、舞美、灯光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关乎整场舞台戏剧演出的成败。舞美、灯光比例过重,会有作品本身水准不高,用华丽“博眼球”之嫌,管弦乐的节奏与LED大屏、灯光闪烁的节奏是否契合,管弦乐的音乐风格与视频效果是否搭配等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总的来说,这种多媒体化的呈现在当今已经非常普遍,具有极大的优势,它打破了传统,颠覆了以往的欣赏观念,为舞台戏剧的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管弦乐这种备受瞩目的艺术形式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让舞台戏剧中的管弦乐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我国,管弦乐的受众群体大多數是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专业人士和业余音乐爱好者,相对而言,普通民众对管弦乐的接受程度有限。除了加强音乐教育、提升全民音乐素养、积极推广管弦乐等各项举措之外,管弦乐自身作出顺应时代的改变才是核心所在,但这种改变不是盲目的,并非一味追逐潮流,抛弃传统。一方面,保持原有传统演出形式,通过乐队指挥和演奏员的二度创作以及现场扩声,展现出风格突出、富有人情味的、具有临场真实感的音乐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时代最前沿的科技,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录音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不断创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更具视听震撼力的管弦乐作品,但必须要坚持以人为创作主体的原则。二者并行发展,汲取经验、摒弃不足、推陈出新,才能进一步提升管弦乐的艺术水准,使得它在舞台戏剧中成为树立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渲染气氛等的强大助力,为观众创造极致的美好视听体验。笔者坚信,管弦乐发展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译编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陈明.新管弦乐声音概念及其实践应用——以电影《骇客帝国II》的音乐创作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4).
  [3] 钱建明.论管弦乐队的音色艺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4).
  [4] 杨易禾.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2).
  [5] 沈晶.川剧环绕声录音及后期制作[J].音响技术,2010(6).
  [6] 段固良.多媒体技术在当代戏剧舞台演出中的作用[J].艺海,2018(9).
  [7] 黄建.环绕声扩声技术在剧场演出中的运用[J].电声技术,2004(2).
  作者简介:杨倩(1980—),女,江苏江阴人,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变革教育观念、应对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钢琴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的特点,从培养目标、师资、教学内容与形式、课程设置角度,探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钢琴人才培养教学及模式。  关键词:钢琴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已基本形成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格局,地方高校承担着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关托洛尔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4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做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同症患者40例
摘 要:科技的突飛猛进,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播方式的变化多样,让我们真正迎来人人都是麦克风、照相机、摄像头的时代。面对突发事、新鲜事、离奇事,不少亲历者都喜欢在自己的微信、微博里刷一把,没有经历的人也喜欢转发别人的朋友圈,晒一晒热点。然而,网络世界里,因为它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低门槛性,使得一些信息在一遍又一遍的转发中,有的被剪切编辑,以偏概全;有的被添油加醋,脱离事实本质。消息在一次次的传播中,逐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学精神危机  相比1980和1990年代的社会结构,新世纪的社会转型无疑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市场化已经比较成熟,大众文化有足够的实力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当代中国文化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异和分化导致精神衰退,无力对复杂的现实发言,而是被各种新的文化势力收编、改造。  文学精神的缺席让“伪文学精神”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文学的根基。“伪文学精神”是打着文学精神
目的 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戴明环),检验其教学效果。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成绩考核以及效果评价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评。结果 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PDCA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