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来源 :花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74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梦中惊醒那一刻,我发现自己正在经历衰老的过程,曾经澄澈透明的思绪伴随着无懈可击的睡眠被生活消磨解构,日子像沼泽,可以平静到让你踩在脚下,也可以将你吞噬到窒息。
  从大学报到到现在,一共做过两个梦。
  第一个好像是自己吃海鲜然后食物中毒,肚子痛的在人群中满地打滚,醒来之后胃口还是在自我消化,那种狼狈和尴尬感也在脸颊燃烧了一整天。急性胃炎,难怪梦里的疼痛那么逼真。
  第二次是昨晚。梦里那天是清明节。
  梦里没有日历但是我很确定是清明,微雨。一家人去扫墓。
  大家兴致似乎都不错,车上一路闲聊,姑姑依旧在指责儿子学习不上进,弟弟耷拉着头听着,偶尔辩驳,言语间都是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其余的家人在他们争执的空隙里恰到好处地插话,使气氛不那么剑拔弩张,也不会冷场。我把头靠在车窗上,雨粘在上面,然后向下流淌,在车玻璃上带出一条邋遢的印记。
  忘记了家人拜的是谁的墓,上面的字是金黄色的,就像前几天学校大门校名上补漆的颜色。印象里,他们的表情肃穆的有点搞笑。我觉得无聊,一个人走开了。我顺着坡上的台阶灵巧的穿梭在灵魂的床位之间,爬到最高处俯视家人,无意间看到一个墓碑肮脏凌乱的突兀。墓碑似乎年头很久,石狮子已经有了细碎的裂痕,唯有朱红的字迹依旧鲜亮,我想要把浮土擦干净,不想红漆突然化开在墓碑上晕成一片,我吓了一跳,想把红渍擦去,可那色越来越浓重,我听到家人叫我回家的呼唤,我停不下,跪在雨里跟那一片红色僵持着......
  我睁开眼,天花板被蚊帐分割的支离破碎,我的膝盖酸痛,身上也像是雨里浸泡过的潮湿冰冷,只是怎样都想不起墓碑上的名字了,我努力回忆,希望找出一点于此相关的东西。
  跟母后大人聊天说起此事,她及其权威地分析了我的睡眠质量和精神状态,提出了中肯的医学建议。我不知她心理医生的职业对我而言是福是祸,太科学,太理性,科学理性的没有一点人味儿。
  清明是关于死去人的日子,但清明的诠释和灵魂是活着的人。只是,逝者如斯,活着的人又能怎样呢?
  高三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闺蜜的祖父查出食道癌晚期,周末在苦战题海之余时常听到她呢喃祖父又瘦了,或者又神智不清了,这些话是学习这条主线外证明时光流逝的另一条满载伤痛的线索。直到压轴模考那天一早在电梯里接到她的电话,通过虚弱的电话信号我听见一片杂音里微小的声音“姥爷走了”她哭的并不凶,却传递着不可承受之重,电话信号被这份沉重压的断断续续。
  像是,一根明知会断锈迹斑驳的琴弦,真正断掉的时候,还是会割破手指,疼痛出血。但血会很快止住,时间是心灵的血小板,不论怎样失血都有凝固结痂的时候。
  我不知道那时她是如何生活的,只是那个被学习压力扭曲的时期,我们被课业负担榨干的身体想在题海中生存下去太难了,她早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哀嚎悲切,而在高考之后的真空留白的时间段里,这已是一个无人会提起的话题。隐约记得,一次与她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她起身让座,然后突然哽咽着对我说,当年祖父上车也是这个姿态,之后迅速恢复平静。原来那些怀念和悲痛,只能盘踞在她心潮湿润的角落里,生活已经很拥挤,没有摆放伤感的空间。
  去年清明那天下雨了,莫名觉得好舒心,觉得老天爷终于做了件合时宜的事情,上天没有把谁都忘记。但是和家人扫墓的一整天,我看到更多的是和平日没有两样的气氛,相聚,吃饭,琐碎的谈话,即使为死去的人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还是活着的人,还是生活面临的问题,生活中存在的矛盾。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或许路上的人可能只是继续平日的生活,只是雨天使得气氛不同而已。
  姑且认为,那座破败的墓碑是自己的吧,我在替自己的长眠之所除尘拔草,也在践行清明最初的含义。万一此生庸碌潦倒,至少灵魂的居所不至于太过荒芜落寞。
  (大连市沙河口区长江路788号 邮编116021)
其他文献
那是我第几次去兰石医院探望父亲呢?  只记得,我经过走廊前往病房的途中,浓浓的药水味刺痛着我的神经,那里的一切都浸泡在怪怪的味道里,显得沉郁。  我轻轻地走进了父亲休养的病房,向照顾父亲的亲戚打过招呼后就坐在了病床边的板凳上。我与父亲相距不足半步却恍若隔世,我不了解他的苦痛,我不能安慰他,我无法与他并肩作战,共斗病魔。我能做的只是沉默。彼时我能帮助他的,便是给予他安静,一种可以内窥灵魂,质问生命的
期刊
季老的仙去给人世间留下无限怅然。  季羡林,国学泰斗、佛学大师、中国国宝,学贯中西,著作等身,桃李天下,质朴谦逊,实为知识分子楷模。  季老做学,涉猎广泛,且样样成功,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开创北大东方文学系,季式散文行水流云。季老做人,能为刚入校的北大学子视为看门人,守着行李在校门口待了个把钟头;能专门撰文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谦虚的都让人看不下去。  道家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学仿老子
期刊
漫天雪,勾起了过去的记忆。  那段时光是新荷上莹莹闪亮的水珠,折射着美丽绚丽醉人的光彩,也承受这摇摇坠落的心颤,很高兴认识你,伴我走过青春的岁月。  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很大的雾,阳光穿过雾气照过来,朦朦胧胧的,洒在身上似乎很温暖,细细的朦朦的湿气扑面,睫毛伴着轻柔的水珠,清凉的感觉润到心底,“同学,你的书掉了,”一阵好听的声音在耳畔滑过,我一转身,刚好对上了你的眼睛,你的眸子里透着纯真,我接
期刊
萧关,古代著名雄关。地处固原东南,北连瓦亭土城,南接三关要塞,全长十二公里,六盘山脉横贯西侧,泾河缓缓东去。  清晨,伴着几声嘹亮的鸡鸣,夜幕上的星星稀疏了,却也金黄可爱,整个萧关古道沉寝在晨曦里。走在萧关古道上,看一轮红日从东方连绵起伏的山顶上冉冉升起,论时节,虽然已经农历二月了,但这里的春风依旧夹杂着刺骨的寒意,散发着六盘山麓中枯草的味道,身旁是高大的峰影,显得无比壮阔;把萧关古道烘托的更加神
期刊
[摘 要]作为古人居室之习见之物的“帘”,在唐宋词中频繁出现,这一物象除了为作品营造飘忽绵邈及幽深窈曲的审美意境外,更与作者的言情主旨紧密相联。因此,被频频拮取入词的帘、幕、帷、幌等物象,未必处处是实有之境,而是一个若有若无、虚实之间的概念化意象。这一意象为词人诉诸笔端的无外乎闺阁闲愁、离情别绪和伤逝之嗟三种情感。  [关键词]唐宋词、帘幕意象、言情  在我们惯常的思维中,“帘”即门帘,乃古人居室
期刊
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一位有着高度自觉的读者意识的作家。几乎是自弃医从文那天起,鲁迅就把“立人”当作自己全部思想和文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与最终目的。这样的起点与目的,决定了先生格外看重文学作品的传播效应,特别关注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和留下了什么。而这样的看重和关注又通常体现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由衷希望文学作品犹如“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给人以鼓舞,使其成为“国民精神所发的
期刊
“妈妈,我爱你。”从小至今,从来没有一次对妈妈说这几个字,不是因为不爱妈妈,是因为不好意思。  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说出来,“妈妈,我想你”,这种不由自主可能多出自于习惯和“交易”。因为很久没有见面了,习惯性地想。例如去外婆家待得腻了,一见到妈妈,就会说,“妈妈,我想你了”。或者因为想从妈妈那里得到好处。比如,妈妈给我买了包金丝猴糖,然后再问我想不想妈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出“想”。随着
期刊
我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在寒冬腊月奏出乐章,但我,是在这烈日炎炎的夏季谱歌作曲。在这一浪漫的时间,去见我的爱人。  我们家族的族人都是白色的,听奶奶说是我们忘了本来颜色的缘故。但我忘却的不仅仅只是我的颜色,还有我出席世间的时间和本分。  太阳落下了山丘,萤火虫亮出点点星光,在充满诗意的夏季,你们飞舞着、飞舞着。你们的美,有一种说不出的深邃,但也许只有这种不可言喻的美丽,才足以吸引我等待两季,降临人间。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名叫香炉山的小镇上度过的。  香炉山因境内有一山形似香炉而得名。香炉山象江西庐山一样,有一道绝美的风景吊水岩瀑布,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吊水岩一年四季飞瀑凌空,水花飞扬,喷珠泻玉,如梦如幻。  童年时我爱去嬉戏的那条小河就发源于吊水岩瀑布。  春光明媚,小河流水潺潺。我和三五个小伙伴提着撮箕,卷起裤脚下河去摸鱼、捉泥鳅。河水很浅,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会儿功夫,玻璃罐头瓶里就
期刊
命运是藏在人心里的一种无奈。都是命,三哥的口气越来越像大伯了。  大伯的无奈是自己没有读书。大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耕田耙地难不倒他,他便当上了生产队长。大伯最怕每天给社员记工分,暗地里把账本带回家让父亲教他。大伯悟出了读书重要,也悟出了读书能改变命运。  每次收工回家,大伯把那些哥哥们喊过来,磕着黄烟棍,拍着桌上的账本嚷嚷:狗崽子们,给我长点出息!还不赶快读书,想尝佝头晒背、仰头晒面的滋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