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权力机关基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立场上确立的价值目标方向,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关乎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是政策成败的关键。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确立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政策价值取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政策;转型期;价值取向
受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公共政策一度以追求效率为基本价值取向,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价值目标均打上了企业管理的深刻烙印。上述各个时期的政策价值目标的生成基础是科学管理理念,核心与终极追求均指向效率。”[1]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追求发展的效率,则会忽略公共政策本身的公共性,造成各种不平等,因此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能否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发挥好引导和调控作用,关乎整个社会能否有效、和谐的运转。
一、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态度,即人们做出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所表现出的的价值倾向和所依据的指导思想、价值倾向。公共政策也有其特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倾向来指导其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即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与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公共权力运行的表现,包括政策问题的提出、进入政策议程、政策方案的形成、政策的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价,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价值取向的指导和控制。
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这说明价值取向在人们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公共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在整个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执行方式方法、监督和评估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的结果。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衡量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公共政策价值合理性的重要指标。研究、探讨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目的,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导公共政策合理有效的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特点与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寻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尖锐,价值观多元且混乱,新的矛盾冲突问题层出不穷,而公共政策在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对价值进行再分配,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冲突时,也深受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做指导,必将偏离政策制定的初衷和方向,达不到政策的目标,使公共政策丧失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任何政策思路的设计均应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即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有可能在不同的政策思路中做出正确的选择”。[2]因此要想制定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必须仔细分析当前社会时期的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切合人民大众的需求。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可分为经济发展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和思想行为模式转型三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城市化进程加速,民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社会群体逐渐分化,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包括个体私营人员、自由职业者、外企白领等,不同利益阶层与群体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模式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公众思想活动的差异性明显增强,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治文明、公平正义等越来越关注,不断对政府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出现。
社会转型期有其特殊的特点,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利益群体和群众诉求多元化发展,不少既有的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各种新的发展,而新制度的制定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空白与价值紊乱的现象,迫切要求公共政策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價值取向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转型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转型过渡期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适时的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愿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相一致。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决策要求相一致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要以政府伦理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首要要求,以人为本,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1、政府伦理是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基础
由于公共政策掌管着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分配的“大权”,在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其制定者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科学而良好的政府伦理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罗尔斯的“正义论”很好的阐述了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伦理规范,其开篇就讲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法律制度不论多么有条理,不符合正义就应当被抛弃,就如同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罗尔斯最后得出结论:正义是优于效率的,实现公平的正义,效率也就在其中。[3]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要符合转型期基于政府公共性的政府伦理规范要求,需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政府等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及其制定者要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公共服务,以适应转型期社会新的发展变化要求,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不断的自我反省,及时填补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空白。其次,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旧制度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新的制度尚未出台时易出现各种行为失范的现象,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更应该成为依法行政、守法重信、立党为公的表率,用自身行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要践行比社会公众更高的价值与行为规范。再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努力向构建民生型政府发展。所谓民生型政府,就是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群众利益作为政府绩效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4]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2、公平正义是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首要要求
公平正义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平公正,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者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积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立足公平,追求正义,全面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使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活公平公正、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新阶层新群体不断的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也引发了很多矛盾冲突,社会公平问题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效率和公平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一种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按照经济学家曼昆的解释,效率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公平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平等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公平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涉及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5]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形态结构迅速变化,民众观念多元发展,矛盾冲突不断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法律盲区,市场失灵的问题时有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公共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为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公平的社会、市场环境。公共政策在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社会利益的功能上应符合政府伦理规范和人民大众的要求,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以人为本,公共利益最大化是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上就是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其本质是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和重新分配。政府作为社会权力的委托执行者,应主动回应社会公共需求以及公众的意愿和期待,把保证和增进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作为政府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6]
政府制定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更好的管理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政府的政策资源来自公共领域,因此,公共政策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称作“公共的”政策,就是因为需要公共利益这样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其自身的合法性。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要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公共政策过程就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应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标准。(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敏江.论公共管理价值生成的宪政基础[J].理论与改革,2004(3).
[2]张志超,雷晓康.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的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白德全.公共政策与民生质量[J].中国人才,2011(5).
[5]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周健,齐卫平.论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及矫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关键词:公共政策;转型期;价值取向
受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公共政策一度以追求效率为基本价值取向,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价值目标均打上了企业管理的深刻烙印。上述各个时期的政策价值目标的生成基础是科学管理理念,核心与终极追求均指向效率。”[1]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追求发展的效率,则会忽略公共政策本身的公共性,造成各种不平等,因此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能否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发挥好引导和调控作用,关乎整个社会能否有效、和谐的运转。
一、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态度,即人们做出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所表现出的的价值倾向和所依据的指导思想、价值倾向。公共政策也有其特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倾向来指导其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即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与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公共权力运行的表现,包括政策问题的提出、进入政策议程、政策方案的形成、政策的执行、监督和效果评价,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价值取向的指导和控制。
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这说明价值取向在人们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在公共政策运行的整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在整个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决定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执行方式方法、监督和评估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的结果。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衡量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公共政策价值合理性的重要指标。研究、探讨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目的,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指导公共政策合理有效的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社会转型期特点与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困境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寻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尖锐,价值观多元且混乱,新的矛盾冲突问题层出不穷,而公共政策在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对价值进行再分配,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冲突时,也深受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做指导,必将偏离政策制定的初衷和方向,达不到政策的目标,使公共政策丧失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任何政策思路的设计均应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即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有可能在不同的政策思路中做出正确的选择”。[2]因此要想制定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必须仔细分析当前社会时期的特点,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切合人民大众的需求。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可分为经济发展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和思想行为模式转型三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推动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城市化进程加速,民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社会群体逐渐分化,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包括个体私营人员、自由职业者、外企白领等,不同利益阶层与群体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模式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公众思想活动的差异性明显增强,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政治文明、公平正义等越来越关注,不断对政府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出现。
社会转型期有其特殊的特点,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利益群体和群众诉求多元化发展,不少既有的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各种新的发展,而新制度的制定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制度空白与价值紊乱的现象,迫切要求公共政策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價值取向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转型期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转型过渡期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适时的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愿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相一致。与构建和谐社会战略决策要求相一致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要以政府伦理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首要要求,以人为本,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1、政府伦理是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基础
由于公共政策掌管着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分配的“大权”,在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其制定者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科学而良好的政府伦理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罗尔斯的“正义论”很好的阐述了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伦理规范,其开篇就讲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法律制度不论多么有条理,不符合正义就应当被抛弃,就如同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罗尔斯最后得出结论:正义是优于效率的,实现公平的正义,效率也就在其中。[3]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要符合转型期基于政府公共性的政府伦理规范要求,需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政府等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及其制定者要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公共服务,以适应转型期社会新的发展变化要求,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同时不断的自我反省,及时填补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空白。其次,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旧制度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新的制度尚未出台时易出现各种行为失范的现象,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更应该成为依法行政、守法重信、立党为公的表率,用自身行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要践行比社会公众更高的价值与行为规范。再次,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努力向构建民生型政府发展。所谓民生型政府,就是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群众利益作为政府绩效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4]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2、公平正义是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首要要求
公平正义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平公正,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者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积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立足公平,追求正义,全面形成安定有序的局面,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使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活公平公正、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新阶层新群体不断的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也引发了很多矛盾冲突,社会公平问题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效率和公平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一种此长彼消的替代关系。按照经济学家曼昆的解释,效率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公平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平等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公平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涉及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5]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形态结构迅速变化,民众观念多元发展,矛盾冲突不断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健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法律盲区,市场失灵的问题时有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公共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体现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为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公平的社会、市场环境。公共政策在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社会利益的功能上应符合政府伦理规范和人民大众的要求,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以人为本,公共利益最大化是转型期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最终目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上就是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其本质是立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和重新分配。政府作为社会权力的委托执行者,应主动回应社会公共需求以及公众的意愿和期待,把保证和增进公民利益和公共利益作为政府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6]
政府制定政策目的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更好的管理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政府的政策资源来自公共领域,因此,公共政策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之所以被称作“公共的”政策,就是因为需要公共利益这样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其自身的合法性。以人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要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公共政策过程就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追求,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应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标准。(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敏江.论公共管理价值生成的宪政基础[J].理论与改革,2004(3).
[2]张志超,雷晓康.中国转型经济时期的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白德全.公共政策与民生质量[J].中国人才,2011(5).
[5]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周健,齐卫平.论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公共性偏离及矫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