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人公认的。
梅家是赫赫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超的御医,后来无意中被牵扯进宫里的一场突发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东北的苇子沟。
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等医学经典,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远近推崇。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视形、听声、切脉、望色中洞悉是何病症。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解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知患者谨慎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
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人,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門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就是这样,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此一试。
梅子涵一边细听病人家属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的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于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属:“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的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这个病人在服下药后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服药服毕,病人的状况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属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逸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尽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
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兄妹二人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继承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事,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只能慢慢来。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给自己配了一服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个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的药方不当,延误了师父的病。
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个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
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个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那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至于搭上性命的。
两个徒弟听后立刻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
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医生得知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于死地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可悲呀!”
(朱 迪摘自《台港文学选刊》2020年第2期,李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