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播研究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灿烂而又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上,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画上了浓墨重彩、闪耀光芒的一笔。近年来,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琵琶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之一也得到了密切的关注,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涉及众多领域,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与软件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琵琶的传播与发展也面临改变,如何将以琵琶为代表的民族音乐与现代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探索出紧跟时代步伐的发展方向,成为琵琶演奏者与学习者的一个挑战。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一、民族音乐的传播价值——以民族乐器琵琶为例


  (一)琵琶的传播价值
  琵琶,作为民族弹拨乐器之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广阔的音域和鲜明的音色为大家所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音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琵琶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曲目,还可以在现代流行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2018年的《国乐大典》中,琵琶“四大天王”之一方锦龙老师用琵琶演奏出十几种音色,所以,中国的民族乐器屹立于世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传播价值不可估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琵琶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数字化技术在琵琶艺术传播中的实用价值
  现代媒介直接影响着琵琶的创作、传播和流通,相互起着不同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新一代的琵琶创作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创造出越来越多自由和多样化的音乐,现代媒体是通过现代应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新方式,它对琵琶以及整个民族音乐产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和其他具有完整视听功能、交互性强的传播媒介与音乐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音乐观念、音乐制作方法、音乐表演方法的全面创新,促进了音乐的广泛传播,与传统的单一传播模式相比,现代音乐传播媒介具有更加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差异有效地丰富了音乐传播的方式,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基于现代媒体的音乐艺术包装也有力地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二、民族音乐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发展


  当音乐与数字化技术相互交融,跨学科发展趋势逐渐扩大,艺术与科技的联系日益密切,音乐与智能化技术的对话不断增强,使得音乐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算法,应用于音乐的旋律性创作、音乐演示、乐器音效、音乐会以及数字音乐等方面,给音乐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改变。
  艺术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实例:
  1.MIDI音乐制作技术推出于1983年,现代音乐大部分都是用MIDI加上音色库来制作合成的,2020年2月22日,推出了MIDI2.0版本,MIDI2.0对MIDO1.0的功能进行了扩展和升级,MIDI2.0的更新将推动整个行业推出更智能、更具表现力的MIDI连接设备,同时也保持能与目前市面上数以万计的使用MIDI 1.0设备间的通讯,通过音轨的编辑来合成音乐旋律,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制作的成本,提高了音乐制作效率。在MIDI音乐制作中就有琵琶等民乐的音效,极大地方便了一些音乐制作者对于民族乐器音效的需求,现在很多音乐制作也是在追求中西方音乐的融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音乐在数字化时代不被忽视,并且进一步促进大家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2.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乐器也逐渐趋向媒体化发展,利用智能配件、光学触控及智能系统程序,研发出AI琵琶,以及相关的教辅系统,为琵琶初学者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自学框架,通过AI唱谱、AI智能纠正错误、AI智能化打分等多元化形式,寓教于乐。除此之外,还相继出现了智能吉他、数字化機器人演奏乐器等技术成果,与科技融合加快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学习音乐。
  3.跨媒体智能音乐生成系统,结合了乐理规则推理方法,大数据算法和MIDI音乐数据,具备自动学习、推演及总结的能力。“在音乐创作领域,以科技手段为核心的音乐创作方式不断出现,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品种,也丰富了人们的听觉乃至视觉世界”[1]。通过一些智能软件大家可以学习音乐的节奏、和弦、风格还可以预测音符的走向,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量化地生成音乐片段,现在有技术公司也相继推出一些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如琵琶乐器APP、琵琶调音APP、音乐合成软件、AI音乐学院、琵琶模拟APP等智能音乐系统,这些智能软件的出现,方便了很多音乐人士。
  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学习,可以模仿很多音乐演奏,比如在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obo Game机器人大赛上,便有机器人通过电脑编程演奏了动听的琵琶曲,新的演奏方式给人们带来不同以往的视听感受。不仅仅是琵琶或者民族乐器,还有很多新兴的人工智能应用处于开发或者实验推广阶段,科技与音乐的融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融合会让更多的人接触音乐并且动手创造自己喜欢的音乐,无论是琵琶的发展,还是音乐产业在行业中的发展,都已经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三、民族音乐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的跨界融合与创新


  “在高新技术的助推之下,新媒体音乐项目正在成为影响和推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2]。新型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民族音乐产业跨领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音乐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两者的跨界融合实现“科技+音乐”的共同进步。“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只有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提升,才能够进一步认知文化产业的价值,如此一来,文化产业的市场推动力才会有效提升”[3]。
  (一)音乐产业在数字化领域创新应用场景实例:
  1.音乐会等演出
  VR、AR、全息投影、4K等技术已在音乐演出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实时直播技术还使用户可以最大程度地享用和消费音乐资源,例如音乐会或音乐节,并为音乐产业找到更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如今,用户可以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在线欣赏高清视频,还可以进行线上互动,如《琵琶·虹》乐团的音乐会演出,将读点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舞台上完美结合到一起,掀起了一场“琵琶”潮流。现场采用DV开场,用于播放乐团的排练花絮,MIDI也是为音乐会特别制作的,环绕式的声场布局也赋予了观众全新的观赏体验;再如3D音乐会《中国十二生肖》现场运用了一系列当下新型的科技,“展示了12首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与计算机音乐、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艺术等结合在一起的创新性表达方式,还加入了虚拟主持人、机器人、人工智能伴奏、5G+VR/AR共享平台、大型多媒体等‘吸睛’元素,是中国首场高科技音乐会”[4]。民族音乐的表演和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也在探索实践中逐渐走上正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为中国民族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一个可以分为很多个细小门类的板块,在音乐教育中,教学方式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速度。3D全息音乐会、AR乐器全方位讲解、5G+4K远程互动音乐教学等,这些新兴技术与音乐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如“2019年北京国际音乐生活展暨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5G+4K远程互动音乐教学现场上,一名头戴耳机的小朋友与正处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实现了琵琶合奏,音乐、手势通过视频展现完全合一,尽管双方是通过视频交流,但没有网络延迟问题,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琵琶教学方式。
  3.乐器的智能化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智能科技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乐器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催生了新的消费景观。依托互联网智能平台,众多企业将乐器展示、品牌传播、理念创新、娱乐互动等融为一体,打造新的乐器产业生态链,推动传统乐器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与乐器之间相互结合,可以让体验者看到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
  音乐与科技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创新,音乐平台之间的跨界合作促进了音乐产业的发展,构成数字音乐平台布局多元化、全品类的长音频内容体系,音乐产业与音乐科技的融合和创新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数字化时代下对民族音乐未来的展望


  在数字化技术盛行的大背景下,以往的民族音乐形式已经逐渐跟不上潮流,民族音乐需要寻求一些合适的发展途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不是拘泥于现在的形式,受到现在非常流行的星空艺术馆启发,民族音乐可以建造3D立體的音乐艺术馆。以琵琶为例,从琵琶种类的展示到知名乐曲的演奏、乐曲故事的可视化立体展现,全部用技术的手段多方位多角度3D立体智能化的展现,使观众拥有沉浸式的琵琶参观体验,极大地消除现在大多数展览的枯燥性;“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数字化技术手段,让琵琶艺术和各种信息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新型的内容和形式。如电音琵琶、水晶琵琶在形制和展现方式上的革新和创造”[5]。
  在未来,还有更多民族音乐与科技融合的新方式等待我们实现,如3D音乐艺术博物馆、3D琵琶音乐会、3D线上琵琶教学等,这些新技术若能实现,将会使民族音乐的发展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使大众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方式发生新的转变。

结语


  音乐是跟人的内心情绪、情感贴合最近的,它的抽象形式是最强的艺术表现,没有那么具象,会更加接近人内心的情感。那么现代科技的加入,就会加入一些智能创作的成分,会帮助作曲家创作,或者加入一些智能呈现,科技的加入给民族乐器乃至整个音乐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在技术应用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尽可能地掌握主动权,更好地保护本国、本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6]。科技的出现让音乐变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在日后的发展趋势中,只有文理交融,促进艺工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日益提升的追求,音乐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基于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应用的进展与思考也会越来越多元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
  注释:
  [1]廖家骅:《科技:音乐的一柄“双刃剑”》,《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第173-175页。
  [2]李小莹:《当音乐艺术遇上“黑科技”》,《音乐生活》2020年第3期,第23-25页。
  [3]鄢红:《“互联网+”模式下的中国文化艺术传播》,《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22期,第248-250页。
  [4]金姬:《用3D+5G,怎么玩音乐?》,《中国艺术报》2019年7月8日。
  [5]张蕊:《新媒体视野下琵琶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民族音乐》2017年第6期,第11-13页。
  [6]杨晓:《大数据时代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困境及对策分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3期,第161-162页。
  石金语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
  王燕平 教授,中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其他文献
我国译自俄文的音乐理论文献数量比较多,其中和声学教材的翻译出版也非常引人瞩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阿连斯基、斯克列勃科娃与斯克列勃科夫、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材编写小组(由斯波索宾、杜波夫斯基、叶夫谢耶夫、索科洛夫组成,简称“小组”)、秋林、霍洛波夫、佳吉科娃等俄罗斯作曲家、理论家编著的和声学教材均被译为中文出版并在我国和声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大量俄文和声理论研究文献的汉译版出版、发表。相较之
期刊
一、提线、掌中两团合并阶段  因为林场属农业局管理,曾有人想把苏统谋从林场调到农林局当干部,苏统谋不去。后来又想把他调到深沪镇当副镇长,苏统谋对当官也不感兴趣。还有一回,晋江市组织部部长和他谈话,想把他调去华侨办公室,苏统谋又拒绝了。苏统谋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搞艺术,不从政。1978年,木偶剧团要重新组团,苏统谋成为团长的最好人选。但是,他再次拒绝。苏统谋说,在林场生活多年,各方关系都很协调,感到很
期刊
早在20世纪中期,哈佛大学口头文学研究学者阿尔伯特·洛德(Albert Lord),就曾在著作《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中揭示了“即兴表达”在口述史诗中的地位,并称之为“歌手的艺术”。这种即兴表达能力使这些歌手成为“传统的创造的艺术家”,它对今日民族音乐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旅居德国的笙演奏家吴巍多年来致力于将传统融入现代,以新音乐的方式将传统乐器推向国际舞台;旅美多
期刊
一、五声性和声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20-40年代,赵元任、黄自、萧友梅和王震亚等学者对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赵元任是最早注意到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相关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在1928年著文称:“中国几乎没有和声,只有将和声中的和弦或复调做的像中国乐调,同时和主调可以相切合。这个配法不能严格的全照和声学的详细规则,但总要合乎和声学的普遍原则才好。”[1]赵元任认为应该基于西方的和声
期刊
作为高校艺术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教育对高校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审美能力,甚至个人修养的提升等都有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所開设的钢琴教育在整个艺术方向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相关学习能力。高校的钢琴教育不应该简单地只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应当对高校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的沟通。但是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往往背离了这一初始目标,在整个钢琴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对学生钢琴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期刊
2018年6月8日和6月12日,由青年作曲家、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张昕导演的《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和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盛大上演,本场音乐会也是她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牧歌》的国家艺术基金小型项目结项音乐会。该音乐会共集结了四位当代著名作曲家的8部室内乐作品,包括:徐孟东《惊梦》(2004)、秦文琛《吹响的经幡》《风中的圣咏》(2010、2011)、温德青《泼墨
期刊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被视为19世纪音乐界的主导人物,被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首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堪称高峰,被奉为“新约全书”。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是贝多芬创作于1795年献给其老师约瑟夫·海顿的早期作品,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该
期刊
20世纪以来,大多数中国钢琴奏鸣曲还是使用奏鸣曲式,但是在主题构造、展开技法、终止手法、结构规模等方面与典型的西方奏鸣曲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是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中一首非典型奏鸣曲式的作品。作曲家汪立三先生对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把握以及织体展开性技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创作特色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本文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作品《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
期刊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概述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实验,他随机选出一些学生,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预测并写下一份“最具潜力的学生”名单,还特意叮嘱教师不告诉学生本人的前提下注意长期观察。18个月后,结果显示:名单上的学生相对之前来说成绩确实有所提升,而且兴趣、师生关系等方面也有变化,而在低年级这一效果更显著。其作用原理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通过其态度、表情、行为等
期刊
20世纪杰出作曲家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于1891年4月15日出生在桑卓夫卡村,这是苏联叶卡琳纳斯拉夫省(现乌克兰第聂伯洛夫斯克省)的一个小村庄。少年时期的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学习上受母亲玛丽亚影响巨大,“母亲非常注意我的发展……没有用刻板的方法使孩子畏惧音乐”(普罗菲耶夫自传语)。1904年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学习期间曾创作过被他称为“旧笔记本”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后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