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探讨了充分利用校内非教学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于教学,将校内的管理或服务部门设计为具有教学与服务双重职能,既是服务实体组织,又是定位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教学组织,使之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体验式、导师制教学形式,提供了 “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了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要求,节省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运作成本。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内资源
[作者简介]程云燕(1968- ),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226)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教高教[2006]194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重点资助项目第11号“高职高专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33-02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大致有校内和校外两种运行模式,校内通常是设立校内实验实训室,以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为主训练学生;校外实习主要是分散在各企事业单位实习半年,把到企业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第六个学期,边实习边工作,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实习教学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而不是教学,他们对职业教育参与意识不强,在实习岗位的安排、技术指导、学生管理上难以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分散实习也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实习岗位有限。大批实习生进入企业的各岗位,将增加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的难度,企业通常只能根据生产需要提供有限的岗位数。三是学生的顶岗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由于顶岗实习生是新手,工作中难免出现失误,但这种工作失误却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企业在接受实习生的同时,更希望或更愿意接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很快能进入岗位角色的学生。
校外“工学结合”运行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或不足,说明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校外的顶岗实习。要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就要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潜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而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实习时间、实习场所,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带来诸多的便利。
一、构建“服务与教学”双重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想
对于生产性实训,丁金昌教授认为,它应满足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三个要求。对于专业群相对集中的高职院校,如机电类、交通类院校,学生共享资源人数多、受益面广,资源利用率高,校内生产性实训相对容易解决。但是对专业群分散的综合性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群)覆盖的专业类别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运作成本比较高,学校财力很难保证技能训练的资金需求。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共设立了53个招生专业,涉及电子信息、艺术传媒、农业、轻工、财经等9个专业大类。10年前,由于我院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普遍使用和增加,使计算机维护工作量大大地增加,而设备管理处的技术员人手少,工作忙不过来。同时,设备处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兼任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学生实习实训课等课程。当人手紧张时,教师常常会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计算机维护工作。由于所做的工作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相关,学生们对工作显出极高的热情。在毕业跟查中我们发现,经常跟教师一起工作的这些学生显示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快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多年来,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直是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否将这种松散型的实习形式,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工学的课程改革相结合,建立一种新的工学结合模式,既能提供 “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要求,又能充分利用院内的资源?于是,对学院各部门相关技术岗位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与专业的课程或实训项目相对照,发现有10个岗位与10个专业是相关联的(见34页表)。
通过分析对照表,决定对这些管理、服务部门的职能重新设计定位,让这些部门承担起教学与服务双重职能,既是服务实体组织,又是定岗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教学组织,从而成为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服务与教学”双功能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
(一)组织形式
1.实岗实训。按照“服务与教学”双重职能的全新定位,各部门提出岗位需求信息,由学生所在系和用人部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实训大纲、实习项目、实习计划,然后安排学生到相应部门的实际岗位见习实训。所开设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习形式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教学与工作实习结合的形式,在时间安排上灵活、机动。
2.小组轮换实习。将实习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掌握技能的程度,2~3周或1个月后小组轮换到不同的岗位。每小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边学习,边实习。
3.实习动态考核。对参加实训的学生采用相应部门的岗位职责考评办法进行实习成绩考核,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如何评价工作实绩的。实习评价与课程学习评价相结合,实习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二)教学形式
1.“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岗位工作要求提出“任务”,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由于要完成的任务与专业密切相关,教学内容便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学会“工作过程”的方法,即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
2.体验式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并提供人才素质、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和活动内容,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教学方式。各职能或服务部门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活动内容,让学生从各项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中体验职业氛围,从而获得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学生在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3.导师制教学。每个实习小组各指定一名部门的技术人员或专业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加强个别辅导,包括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技术、就业指导。学生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获得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服务与教学”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自1999年来,我院陆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新闻采编、主持与播音、文秘、食品营养与检验、食品加工等七个专业实施校内实训,以“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开展了教学,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感到学校、学生受益颇多。校内机构服务与教学功能的双重性定位,可操作性强,一般不需要投入额外资金即可施行。学生采用这种实习实训的形式,既充分利用了校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工作岗位资源,又能满足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而且实习场所在校园内,实习时间充足,节省了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开支,更为学校节省了大笔实习经费。
总体而言,“服务与教学”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三个“充分利用”。一是充分利用校内非教学物质资源服务于教学。校内职能或服务部门发挥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功能,服务于全院师生员工,实现服务或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工作过程是完全真实的,通过实体岗位全方位、全过程的真实工作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高效能地发挥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二是充分利用校内非教学人力资源服务于教学。生产性实训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属于高层次的实践,因此,实践指导教师不但应具有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还应具有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实际工作任务与教学任务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校内“双师素质”的教师既是服务岗位或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也是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具有双重职务资格,在实习指导过程中能够讲解到位、示范到位、指导到位。克服了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或师傅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难以完全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弊病。三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工”与“学”交替进行。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小组教学,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环节中,不仅培养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适应能力的检测,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或就业之前就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作为学生从学校的准职业人到企业的职业人的过渡,作为校外顶岗实习的一种重要补充,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校外顶岗实习。尽管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工作过程都是真实的,但是校园的文化氛围与企业的文化氛围仍有区别,在学生就业之前还是要到校外企业中去实习、去体验,达到零距离就业,成为一个真实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西北职教,2008(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内资源
[作者简介]程云燕(1968- ),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226)
[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教高教[2006]194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重点资助项目第11号“高职高专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33-02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大致有校内和校外两种运行模式,校内通常是设立校内实验实训室,以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为主训练学生;校外实习主要是分散在各企事业单位实习半年,把到企业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前的第六个学期,边实习边工作,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实习教学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而不是教学,他们对职业教育参与意识不强,在实习岗位的安排、技术指导、学生管理上难以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分散实习也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许多不便。二是实习岗位有限。大批实习生进入企业的各岗位,将增加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的难度,企业通常只能根据生产需要提供有限的岗位数。三是学生的顶岗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由于顶岗实习生是新手,工作中难免出现失误,但这种工作失误却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企业在接受实习生的同时,更希望或更愿意接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很快能进入岗位角色的学生。
校外“工学结合”运行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或不足,说明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校外的顶岗实习。要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就要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潜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而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学生在校内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使实习时间、实习场所,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带来诸多的便利。
一、构建“服务与教学”双重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想
对于生产性实训,丁金昌教授认为,它应满足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学生零距离就业的三个要求。对于专业群相对集中的高职院校,如机电类、交通类院校,学生共享资源人数多、受益面广,资源利用率高,校内生产性实训相对容易解决。但是对专业群分散的综合性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群)覆盖的专业类别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运作成本比较高,学校财力很难保证技能训练的资金需求。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共设立了53个招生专业,涉及电子信息、艺术传媒、农业、轻工、财经等9个专业大类。10年前,由于我院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的普遍使用和增加,使计算机维护工作量大大地增加,而设备管理处的技术员人手少,工作忙不过来。同时,设备处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兼任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课、学生实习实训课等课程。当人手紧张时,教师常常会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计算机维护工作。由于所做的工作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相关,学生们对工作显出极高的热情。在毕业跟查中我们发现,经常跟教师一起工作的这些学生显示出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快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多年来,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直是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否将这种松散型的实习形式,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工学的课程改革相结合,建立一种新的工学结合模式,既能提供 “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要求,又能充分利用院内的资源?于是,对学院各部门相关技术岗位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与专业的课程或实训项目相对照,发现有10个岗位与10个专业是相关联的(见34页表)。
通过分析对照表,决定对这些管理、服务部门的职能重新设计定位,让这些部门承担起教学与服务双重职能,既是服务实体组织,又是定岗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教学组织,从而成为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服务与教学”双功能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
(一)组织形式
1.实岗实训。按照“服务与教学”双重职能的全新定位,各部门提出岗位需求信息,由学生所在系和用人部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实训大纲、实习项目、实习计划,然后安排学生到相应部门的实际岗位见习实训。所开设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习形式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教学与工作实习结合的形式,在时间安排上灵活、机动。
2.小组轮换实习。将实习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掌握技能的程度,2~3周或1个月后小组轮换到不同的岗位。每小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边学习,边实习。
3.实习动态考核。对参加实训的学生采用相应部门的岗位职责考评办法进行实习成绩考核,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如何评价工作实绩的。实习评价与课程学习评价相结合,实习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二)教学形式
1.“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岗位工作要求提出“任务”,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由于要完成的任务与专业密切相关,教学内容便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工作中学会“工作过程”的方法,即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
2.体验式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并提供人才素质、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和活动内容,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理解知识、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教学方式。各职能或服务部门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活动内容,让学生从各项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中体验职业氛围,从而获得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质。学生在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3.导师制教学。每个实习小组各指定一名部门的技术人员或专业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加强个别辅导,包括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技术、就业指导。学生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获得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
三、“服务与教学”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自1999年来,我院陆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新闻采编、主持与播音、文秘、食品营养与检验、食品加工等七个专业实施校内实训,以“服务与教学双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开展了教学,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感到学校、学生受益颇多。校内机构服务与教学功能的双重性定位,可操作性强,一般不需要投入额外资金即可施行。学生采用这种实习实训的形式,既充分利用了校内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工作岗位资源,又能满足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而且实习场所在校园内,实习时间充足,节省了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开支,更为学校节省了大笔实习经费。
总体而言,“服务与教学”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三个“充分利用”。一是充分利用校内非教学物质资源服务于教学。校内职能或服务部门发挥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功能,服务于全院师生员工,实现服务或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工作过程是完全真实的,通过实体岗位全方位、全过程的真实工作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高效能地发挥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二是充分利用校内非教学人力资源服务于教学。生产性实训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属于高层次的实践,因此,实践指导教师不但应具有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还应具有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实际工作任务与教学任务相结合,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校内“双师素质”的教师既是服务岗位或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也是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具有双重职务资格,在实习指导过程中能够讲解到位、示范到位、指导到位。克服了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或师傅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难以完全胜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弊病。三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工”与“学”交替进行。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小组教学,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环节中,不仅培养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适应能力的检测,学生到校外顶岗实习或就业之前就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构建“服务与教学”双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作为学生从学校的准职业人到企业的职业人的过渡,作为校外顶岗实习的一种重要补充,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校外顶岗实习。尽管工作情境、工作对象、工作过程都是真实的,但是校园的文化氛围与企业的文化氛围仍有区别,在学生就业之前还是要到校外企业中去实习、去体验,达到零距离就业,成为一个真实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西北职教,2008(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