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大众对早教、幼教的关注,儿童阅读对儿童心智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多元功能也开始被人们逐渐重视。绘本、桥梁书、分级阅读……众多儿童阅读的门类和观点层出不穷。那么,儿童对于阅读的接受心理机制如何?阅读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有哪些作用呢?
一、阅读是儿童习得知识的重要方式
皮亚杰和他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的习得并不来自外部,也不来自人的内部,而是来自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中,是通过儿童在环境中主动观察、探索、操作得来的。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庞大的,有成千上万个新鲜未知的元素,虽然形象直观的认知方式,如触摸、观看等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但很多元素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在儿童的面前,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阅读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认知替代方式。儿童书籍中的图画有的具象,是对实物的拷贝和模仿,像一般低幼图画书中的插画,都是以具象的对动植物的形象描绘为主,对于仍处于视觉化思维的婴幼儿来讲具有很强的指引和指导作用。而儿童书籍中有的图画是抽象的,仅仅抓住了事物的典型关键特征,而不是完整细致的描绘,如丰子恺的漫画,寥寥几笔就把动物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图画对儿童的抽象分析能力大有益处,是仅凭对世界的感官接触所不能达到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阅读的载体和阅读形式也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从撕不坏的布童书,到折叠立体童书和绘本,再到与动画、漫画、交互游戏相结合的电子图书,书籍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纸张和平面的图画,它让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外延越来越广,辅助儿童成长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例如:有出版商把一本妈妈给孩子讲的睡前绘本做成了会动的App,孩子点一下书本里的小猪,小猪就动一动,还能发出哼哼的声音,配合妈妈对故事情节的讲解,孩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触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是儿童建立情感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儿童的经验结构中,观照事物的方式是“看山是山”的本能,而我们所说的培养孩子的EQ(情商),即Emotional Quotient,就是从一点一滴的观察事物、感受情绪、赋予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中进行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经典的举例告诉我们:“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而舞蹈演员们在表现“悲哀”的主题时,其动作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缓慢、幅度小、曲线式的表现性。按照格式塔学派的理论,“表现性”特质就存在于结构之中,它们通过可见的艺术作品被传达出来,并且与欣赏者的某种知觉和情感结构相契合,此时,艺术欣赏和情感共鸣就完成了。儿童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建阶段,但他對于分辨人的情绪的能力则在1岁甚至1岁以内就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人高兴、愤怒甚至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能做出不同的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移情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对他一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它能激发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如自尊、渴望被尊重、归属与爱,这些都可以在儿童移情情绪体验中获得增长和发展。母亲给孩子讲故事、儿童阅读书籍,都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与情境中的事物发生联系,赋予感情,这就是对儿童移情的培养,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童书,可以让儿童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体验他人的需要,感受他人的苦乐,同时,也能相应地了解自己相同的需要,从而养成理解、宽容、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心态。
三、阶段式阅读对儿童价值体系建立的作用
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发展分成几个发展区,当儿童因缺乏有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某种智力任务时,一旦获得,就会向更高的发展区进步。这与很多国内外的儿童阅读专家倡导的分级阅读还有所不同,分级过细反而容易人为地给儿童阅读设置屏障和壁垒,几岁就读几级书,是对儿童阅读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的方法,人都有独特性,儿童的天赋和发展水平也各有不同,只有尊重差异性,把分级阅读转变为分阶段阅读,才能更好地让阅读服务于儿童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小学生读大人的书,他能够完整阅读并且享受其中,就说明他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已经足够接纳这本书。
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艺术认知行为总是具有很强的主观选择性,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心理需要或情绪意向选择欣赏对象,而且会从自我的心理需要出发解读、认同艺术文本的主题。20世纪中后期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在考察阅读者的阅读方式时就提出,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而是会“主动地处理文学,以便重建我们的认同”。读者对于艺术文本的主动选择性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得到了强调,同时更重要的是,读者在找到艺术文本中与自己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的认同主题的同时,会从中获取新的信息,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构,重建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同体系和价值体系,这被认为是完成一次阅读欣赏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儿童阅读不仅有教育、教化、传授的作用,更肩负着儿童自我价值提系建立的重要功能。
一、阅读是儿童习得知识的重要方式
皮亚杰和他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的习得并不来自外部,也不来自人的内部,而是来自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中,是通过儿童在环境中主动观察、探索、操作得来的。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庞大的,有成千上万个新鲜未知的元素,虽然形象直观的认知方式,如触摸、观看等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但很多元素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在儿童的面前,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范围。阅读书籍无疑是最好的认知替代方式。儿童书籍中的图画有的具象,是对实物的拷贝和模仿,像一般低幼图画书中的插画,都是以具象的对动植物的形象描绘为主,对于仍处于视觉化思维的婴幼儿来讲具有很强的指引和指导作用。而儿童书籍中有的图画是抽象的,仅仅抓住了事物的典型关键特征,而不是完整细致的描绘,如丰子恺的漫画,寥寥几笔就把动物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图画对儿童的抽象分析能力大有益处,是仅凭对世界的感官接触所不能达到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阅读的载体和阅读形式也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从撕不坏的布童书,到折叠立体童书和绘本,再到与动画、漫画、交互游戏相结合的电子图书,书籍不再局限于有限的纸张和平面的图画,它让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外延越来越广,辅助儿童成长的方式越来越多元。例如:有出版商把一本妈妈给孩子讲的睡前绘本做成了会动的App,孩子点一下书本里的小猪,小猪就动一动,还能发出哼哼的声音,配合妈妈对故事情节的讲解,孩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触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是儿童建立情感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儿童的经验结构中,观照事物的方式是“看山是山”的本能,而我们所说的培养孩子的EQ(情商),即Emotional Quotient,就是从一点一滴的观察事物、感受情绪、赋予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中进行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经典的举例告诉我们:“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并不是因为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悲哀的人,而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而舞蹈演员们在表现“悲哀”的主题时,其动作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缓慢、幅度小、曲线式的表现性。按照格式塔学派的理论,“表现性”特质就存在于结构之中,它们通过可见的艺术作品被传达出来,并且与欣赏者的某种知觉和情感结构相契合,此时,艺术欣赏和情感共鸣就完成了。儿童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建阶段,但他對于分辨人的情绪的能力则在1岁甚至1岁以内就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人高兴、愤怒甚至细微的情绪变化都能做出不同的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移情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对他一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移情是儿童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它能激发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比如自尊、渴望被尊重、归属与爱,这些都可以在儿童移情情绪体验中获得增长和发展。母亲给孩子讲故事、儿童阅读书籍,都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与情境中的事物发生联系,赋予感情,这就是对儿童移情的培养,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童书,可以让儿童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体验他人的需要,感受他人的苦乐,同时,也能相应地了解自己相同的需要,从而养成理解、宽容、爱自己和爱他人的心态。
三、阶段式阅读对儿童价值体系建立的作用
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把儿童心理发展分成几个发展区,当儿童因缺乏有关知识而不能完成某种智力任务时,一旦获得,就会向更高的发展区进步。这与很多国内外的儿童阅读专家倡导的分级阅读还有所不同,分级过细反而容易人为地给儿童阅读设置屏障和壁垒,几岁就读几级书,是对儿童阅读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的方法,人都有独特性,儿童的天赋和发展水平也各有不同,只有尊重差异性,把分级阅读转变为分阶段阅读,才能更好地让阅读服务于儿童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如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小学生读大人的书,他能够完整阅读并且享受其中,就说明他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已经足够接纳这本书。
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艺术认知行为总是具有很强的主观选择性,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心理需要或情绪意向选择欣赏对象,而且会从自我的心理需要出发解读、认同艺术文本的主题。20世纪中后期西方精神分析学家在考察阅读者的阅读方式时就提出,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而是会“主动地处理文学,以便重建我们的认同”。读者对于艺术文本的主动选择性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得到了强调,同时更重要的是,读者在找到艺术文本中与自己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的认同主题的同时,会从中获取新的信息,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构,重建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同体系和价值体系,这被认为是完成一次阅读欣赏的重要环节。因此,现代儿童阅读不仅有教育、教化、传授的作用,更肩负着儿童自我价值提系建立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