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基础一项能力就是计算能力,该能力也在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具备计算能力,那么也可以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难事,提高学习的效果。对此,本文首先说明小学生计算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详细阐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都需要计算,如果学生具备相应的计算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计算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也可以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计算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计算出结果。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老师应该加大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力度,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一、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缺乏运用计算知识的能力。
首先,很多小学生都没有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因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于很多学生还没有透彻理解计算知识,就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遇到需要使用计算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导致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其次,学生没有透彻理解计算中的道理,若是学生无法透彻理解计算过程中的道理,那么就会导致遇到计算问题时,只会模仿例题的计算方法,实际上,计算的方法各种各样,例题的计算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种题型中,学生只有掌握计算道理,才能保证每道题目计算结果都正确[1]。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比较好动和活泼,如果让他们一直安静下来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困难,并且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十分乏味,无法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能前一秒学生还在计算,下一秒注意力就被其他事物吸引走了。其次,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很多学生都没有重视计算过程,这些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时不需要思考,也不用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计算完后也不会检查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以致于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还有一些学生不喜欢计算,他们认为计算十分复杂和枯燥,更有甚者厌烦计算,在做题的时候,无法具备充足的耐心去完成计算任务,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刺激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兴趣,才能有想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生理年龄导致他们缺乏自控力,经常有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交头接耳。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2]。
举个例子,在学习《表内乘法》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准备三组粉笔,每组一共有3根粉笔,要求学生快速算出一共有多少根粉笔,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一根一根数的方式,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出教学内容,用乘法将三组粉笔的数量算出,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在学习完教材中的内容后,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准备几道乘法算术题要求学生计算,最终看哪个小组算对的数量最多。通过这种游戏比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想计算的欲望,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老师要传授学生各种计算技巧,帮助他们掌握计算的规律。
如果学生掌握计算规律,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很多学生计算时没有掌握任何技巧,只會掰手指算,这种方法可以用在10以内的计算中,无法用在100以内的加法减法运算中。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一些计算时的技巧。
举个例子,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传授学生凑十法的计算技巧。比如,老师带领学生来参观博物馆,其中2年级1班,一共有35名学生,两名老师,提问:一共2年级1班来了多少人?在计算时,老师首先可以把35凑成10,一共可以凑成3个10,然后将3个10相加,结果为30,最后把5和2相加结果7,共计37人。在讲解完毕后,老师可以学生布置一些与例题相似的题目,如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熟练使用这个技巧,那么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计算的效率,降低计算的难度,从而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3]。
(三)在计算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计算错误的原因。
当老师给学生布置计算任务后,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学生计算出现问题,老师要查找学生出错的原因,并且详细给学生分析出错的题目应该如何计算,防止学生下次遇到相似计算题时继续出错。
举个例子,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经常会因为忘记退位或者退位错误,导致做错整个题目。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老师可以把类似的题目做一个总结,使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讲解,主要讲解学生做错的原因,以及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另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这个本中主要记录一些自己做错的题目,过几天之后,要求学生重新做一遍,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三、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培养什么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老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传授学生各种计算技巧,降低计算的难度,并且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也要及时的帮学生改正,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苏珍慧,范丽丽.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中华少年,2018(1):76-76.
[2]吴德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3):P.106-106.
[3]潘苏雅.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四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881(32):91-92.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都需要计算,如果学生具备相应的计算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计算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也可以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计算能力,他们无法准确的计算出结果。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老师应该加大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力度,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一、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缺乏运用计算知识的能力。
首先,很多小学生都没有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因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于很多学生还没有透彻理解计算知识,就要学习下一个知识点,遇到需要使用计算知识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导致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其次,学生没有透彻理解计算中的道理,若是学生无法透彻理解计算过程中的道理,那么就会导致遇到计算问题时,只会模仿例题的计算方法,实际上,计算的方法各种各样,例题的计算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种题型中,学生只有掌握计算道理,才能保证每道题目计算结果都正确[1]。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首先,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比较好动和活泼,如果让他们一直安静下来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困难,并且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十分乏味,无法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计算的过程中,学生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能前一秒学生还在计算,下一秒注意力就被其他事物吸引走了。其次,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很多学生都没有重视计算过程,这些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时不需要思考,也不用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计算完后也不会检查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以致于计算结果出现错误。还有一些学生不喜欢计算,他们认为计算十分复杂和枯燥,更有甚者厌烦计算,在做题的时候,无法具备充足的耐心去完成计算任务,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刺激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兴趣,才能有想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生理年龄导致他们缺乏自控力,经常有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交头接耳。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2]。
举个例子,在学习《表内乘法》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准备三组粉笔,每组一共有3根粉笔,要求学生快速算出一共有多少根粉笔,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一根一根数的方式,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出教学内容,用乘法将三组粉笔的数量算出,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在学习完教材中的内容后,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准备几道乘法算术题要求学生计算,最终看哪个小组算对的数量最多。通过这种游戏比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想计算的欲望,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老师要传授学生各种计算技巧,帮助他们掌握计算的规律。
如果学生掌握计算规律,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很多学生计算时没有掌握任何技巧,只會掰手指算,这种方法可以用在10以内的计算中,无法用在100以内的加法减法运算中。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一些计算时的技巧。
举个例子,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传授学生凑十法的计算技巧。比如,老师带领学生来参观博物馆,其中2年级1班,一共有35名学生,两名老师,提问:一共2年级1班来了多少人?在计算时,老师首先可以把35凑成10,一共可以凑成3个10,然后将3个10相加,结果为30,最后把5和2相加结果7,共计37人。在讲解完毕后,老师可以学生布置一些与例题相似的题目,如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熟练使用这个技巧,那么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计算的效率,降低计算的难度,从而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3]。
(三)在计算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计算错误的原因。
当老师给学生布置计算任务后,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计算结果,如果学生计算出现问题,老师要查找学生出错的原因,并且详细给学生分析出错的题目应该如何计算,防止学生下次遇到相似计算题时继续出错。
举个例子,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经常会因为忘记退位或者退位错误,导致做错整个题目。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老师可以把类似的题目做一个总结,使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讲解,主要讲解学生做错的原因,以及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另外,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这个本中主要记录一些自己做错的题目,过几天之后,要求学生重新做一遍,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三、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培养什么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老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传授学生各种计算技巧,降低计算的难度,并且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也要及时的帮学生改正,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苏珍慧,范丽丽.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中华少年,2018(1):76-76.
[2]吴德厚.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3):P.106-106.
[3]潘苏雅.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四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881(3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