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应用题部分的教学不仅是重点内容,还是难点内容,尤其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题目情景的设置使他们晕头转向,想不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当然也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随着时间的积累,这部分学生对于应用题会产生厌恶和害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十分不利,更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从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入手,向学生传授灵活的解题极强,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应用题,有效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新课改针对应用题教学做了明确规定:“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与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解题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注重灵活转换书本内容
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意贴合生活实际,保证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是,首先应该以尊重教材为基础,深入地挖掘知识点中关于生活的元素,保证数学知识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生活素材,可以让枯燥的应用题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解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他们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这对于学生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小学数学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台抽水机3个小时一共能抽水的总量为420吨。如果按这样的算法,这台抽水机5个小时能抽水多少吨?”要求同学围绕应用题中涉及各种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答。部分学生可能对应用题中涉及的关系还没有弄清,更不用提分析和解答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注意可以将问题设置得更加贴合生活,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纠结应用题中涉及的关系和名词。比如可以这样转述给学生:抽水机类似于一只小鸡,如果这只小鸡3小时能吃420粒,这样一来,学生因为小鸡吃米的教学情境而更加乐于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然后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答案。这个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注重问题呈现方法创新
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一些应用题本身就存在题材深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等弊端。教师在这一类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对过于单一和乏味的教学内容缺乏变化和创新,特别是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比较单一和死板,大多以表格、数据等方式呈现,学生一看就会头大。
在应用题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也不重视充分结合学生已积累到的的生活经验对题目中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导致题意理解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生搬硬套。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解决应用题教学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题目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和创新,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资源,适当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尽量应用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比如更加直观的图片、生动有趣的视频,还可以通过情境图、数学故事和漫画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直观灵活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平等参与、主动探究、动态生成、交流合作、反思体验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比如在开展平均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如果应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以数据或者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诸多数字中转圈,不利于学生解题。而如果将这些数字设置得更加贴合生活,如让学生研究某段时间的平均温度或者所在班级的平均体重,学生的兴趣就会有效被激发。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 “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这样设置一个应用题: “我们小学有273人去秋游,每一辆客车只能坐42人,如果学校租7辆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秋游吗?”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了,让学生在黑板上画车,以点或者圆圈代替学生,然后深入分析和讨论解题方法,问题这样设定,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就会被有效激发,保证他们可以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三、注重探究问题的创设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身边的问题,以自己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问题的创设一点不难,可以随时利用教室、桌椅、文具等学生在课堂中一些场景和物品,创设出一个个具体、生动、灵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一些场景和材料来感知一些数学信息,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公开课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在公开课通常会有多位教师进行听课,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今天一共有几位教师听我们的课?男、女教师分别有几位?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能说出男女教师的人数之间的关系吗?课程的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答案:比如女教师的人数是男教师的两倍,女教师比男教师少一人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这样的锻炼,会更加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应用题生活化教学
因为数学学科内容较为复杂、枯燥,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有厌倦的心理,想要改善这种现状,必须通过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入手。而提高学生解题兴趣的关键就是保证数学应用题的设置可以尽量贴近生活。数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数量关系表达世界,所以很多的应用题都是生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锻炼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充分激活和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不定期地组织趣味性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将数学知识带到课外,带到自然界,通过自身经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知识,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寻求多种解题的思路,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开展《求平均数》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庭的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得出每个月家庭用电的数量,或者可以让学生统计家庭面积,求出没人平均的额居住面积。
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的讲述后,就会有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杯子、桶等容器底面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是圆形呢?”这样看似一个极为普通的问题,其实是教师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下讨论和交流,确定答案,鼓励学生在课堂将自己的答案表述出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符合新课改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師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解题兴趣,活跃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路,尽量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另外选择教学题材的时候注意贴合实际生活,保证教学可以向生活化方向发展,有效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内容可以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责任编辑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从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入手,向学生传授灵活的解题极强,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应用题,有效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新课改针对应用题教学做了明确规定:“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与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为了满足这一教学要求,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解题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注重灵活转换书本内容
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注意贴合生活实际,保证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是,首先应该以尊重教材为基础,深入地挖掘知识点中关于生活的元素,保证数学知识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生活素材,可以让枯燥的应用题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解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他们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这对于学生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小学数学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台抽水机3个小时一共能抽水的总量为420吨。如果按这样的算法,这台抽水机5个小时能抽水多少吨?”要求同学围绕应用题中涉及各种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答。部分学生可能对应用题中涉及的关系还没有弄清,更不用提分析和解答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注意可以将问题设置得更加贴合生活,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纠结应用题中涉及的关系和名词。比如可以这样转述给学生:抽水机类似于一只小鸡,如果这只小鸡3小时能吃420粒,这样一来,学生因为小鸡吃米的教学情境而更加乐于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然后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对题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答案。这个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注重问题呈现方法创新
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一些应用题本身就存在题材深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等弊端。教师在这一类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对过于单一和乏味的教学内容缺乏变化和创新,特别是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比较单一和死板,大多以表格、数据等方式呈现,学生一看就会头大。
在应用题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也不重视充分结合学生已积累到的的生活经验对题目中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导致题意理解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生搬硬套。所以,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解决应用题教学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题目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和创新,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资源,适当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尽量应用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比如更加直观的图片、生动有趣的视频,还可以通过情境图、数学故事和漫画等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直观灵活的形式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平等参与、主动探究、动态生成、交流合作、反思体验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比如在开展平均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如果应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教师通常以数据或者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诸多数字中转圈,不利于学生解题。而如果将这些数字设置得更加贴合生活,如让学生研究某段时间的平均温度或者所在班级的平均体重,学生的兴趣就会有效被激发。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 “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这样设置一个应用题: “我们小学有273人去秋游,每一辆客车只能坐42人,如果学校租7辆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秋游吗?”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了,让学生在黑板上画车,以点或者圆圈代替学生,然后深入分析和讨论解题方法,问题这样设定,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就会被有效激发,保证他们可以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三、注重探究问题的创设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身边的问题,以自己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问题的创设一点不难,可以随时利用教室、桌椅、文具等学生在课堂中一些场景和物品,创设出一个个具体、生动、灵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借助一些场景和材料来感知一些数学信息,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公开课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在公开课通常会有多位教师进行听课,可以这样向学生提问:今天一共有几位教师听我们的课?男、女教师分别有几位?学生给出解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能说出男女教师的人数之间的关系吗?课程的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答案:比如女教师的人数是男教师的两倍,女教师比男教师少一人等,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这样的锻炼,会更加熟悉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应用题生活化教学
因为数学学科内容较为复杂、枯燥,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有厌倦的心理,想要改善这种现状,必须通过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入手。而提高学生解题兴趣的关键就是保证数学应用题的设置可以尽量贴近生活。数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数量关系表达世界,所以很多的应用题都是生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锻炼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充分激活和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不定期地组织趣味性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将数学知识带到课外,带到自然界,通过自身经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应的知识,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方法,寻求多种解题的思路,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开展《求平均数》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庭的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得出每个月家庭用电的数量,或者可以让学生统计家庭面积,求出没人平均的额居住面积。
我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圆柱体体积相关知识的讲述后,就会有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杯子、桶等容器底面为什么不是方形而是圆形呢?”这样看似一个极为普通的问题,其实是教师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下讨论和交流,确定答案,鼓励学生在课堂将自己的答案表述出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符合新课改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
在小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師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解题兴趣,活跃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路,尽量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另外选择教学题材的时候注意贴合实际生活,保证教学可以向生活化方向发展,有效提高解应用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内容可以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