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前膜的组织学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病理性近视内界膜表面结构的组织学变化与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同顾分析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患者34例3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屈光度均超过-6.00D,眼轴26.00~33.12 mm,平均眼轴长度27.74 mm.5只眼为黄斑裂孔无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组),29只眼为黄斑裂孔合并后极部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脱离组).对入选患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观察Weiss环以判断玻璃体后脱离程度,获取34只眼的视网膜前膜及19只眼的内界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及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采用光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玻璃体切割手术中,5只眼出现Weiss环,24只眼的视网膜表面有多层玻璃体组织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内界膜表面的视网膜前膜主要由玻璃体胶原纤维.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19只眼的内界膜标本中,5只眼可她内界膜一玻璃体胶原纤维-细胞的"三明治"样结构,1只眼可见内界膜损伤、表面组织牵引和星形胶质细胞移行.结论病理性近视玻璃体后界面劈裂、内界膜表面组织结构的变化是黄斑裂孔发生发展直至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视网膜裂孔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一个重要冈素,也是导致自发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之一[1].玻璃体积血可导致屈光间质混浊,影响眼底检查,导致裂孔难以早期发现,而早期发现裂孔并及时激光光凝是防止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2]。
患者女,16岁,因发热、头痛伴呕吐5 d,于2006年11月5日以"头痛待查"收入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患者于人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6℃,伴头痛,恶心、呕吐.儿科门诊身体检查:体温38.4℃.内科查体无阳性体征。
根据《四川出版奖》评选规定和评奖办法,经过专家学者和相关出版管理部门评审,《中华眼底病杂志》荣获”第二届四川出版·期刊奖”二等奖。作为四川省新闻出版行业的政府奖,《四川出版奖》两年评选一次;其中,期刊奖是通过对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水平、编校质量等多项指标经过多轮严格评审后,从全省300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期刊中评比产生。
期刊
根据本刊第一期公布的2008年渎者调查活动参与规则,第五期出版后,编辑部从本刊读者数据库中抽取了30位读者朋友,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征集大家对第五期杂志中刊出文章的评价。现从回复短信和通过邮件自由参与评价的读者朋友中抽奖产生了2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眼科陈宁、唐山市眼科医院李冬育。
期刊
目的 观察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98只眼ARN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进行了最佳矫正视力、眼压、B型超声检查、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前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结合三面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楚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部分患者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鉴定致病病毒种类,明确诊断ARN后抗病毒、选择性激光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并对视力和眼底情况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
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投寄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重复发表是指同样的文稿或实质性内容相同的文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发表,无论是印刷版媒体还是电子媒体。
期刊
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起源于神经原,还是神经胶质细胞或视网膜祖细胞,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和蛋白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证据表明人类RB很可能起源于红绿视锥前体细胞.若能选择性地在人视锥前体细胞中剔除Rb基因,就能确切地知道视锥前体细胞是否为人RB的细胞起源.因此,针对视锥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将是今后RB研究的新热点。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 ERG,ffERG)检查具有无创伤、客观、定量和可重复的特点,是现代眼科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国内ffERG应用较广泛,但存在检测病种偏少、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等问题。重视其国际化、标准化、正规化应用;了解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图形视网膜电图的适应证、检测技术和结果判读的区别;重视拓展其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f
期刊
期刊
近年来,人们在临床上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弥漫性黄斑水肿(DME),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IVTA可能发生玻璃体积血、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手术后并发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