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背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fall_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精神基因。大学语文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通识课程载体,大学语文教材不容乐观。大学语文教材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在大学定位、专业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等层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  教材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No.695)“聚焦文化自信,探索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湘南学院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新时代文化自信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湘南学院校发〔2018〕32号)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39-01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大学语文作为大学通识课程,不限于只是对其文学思想狭隘的研究阐释工作,更要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当代时代特征和价值,探索出突显文化特色的教材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构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一、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阐释力虚化。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自信的基础课,是了解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钥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无意识中有较好认同和传承,展现出朦胧状态下的文化自觉。这里的文化自觉只是在生活中无意义认同中,被潜移默化的执行,从根本上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生活化的解读。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以文本解读文本,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阐释力不强,大多数教材涉及文学思想内涵、讲思想、讲境界,大而无当的东西太多,强附新意变得不真实,造成大学语文教材过分的虚化。大学生只是作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执行者,却没有从文化的内涵、缘由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智慧无法进行合理地科学阐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文化自觉处在边缘,文化自信无法再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得到肯定和延伸,无法上升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在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没有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二)框架模式同质化。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编排存在过于简化、泛泛而谈。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无非是从语言文字探究、文学影视鉴赏、应用文写作三大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的缩小版,整体上看,大部分以史为纲,对文学、语言学、写作学、美学等学科的综合,过分的偏重于文学文本和语言的赏析,几乎涵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知识的衔接性不强。其中一部分篇章已经在高中的课本中重点学习了,在大学阶段又“炒现饭”再学一遍,没有正视大学语文自身内容体系,忽视高中课程教学内容的考量,造成高中和大学语文知识没有衔接,造成高中和大学语文的衔接没有系统化,出现了重叠现象。如:高中就有诗经《蒹葭》,大学还将此篇纳入。
  (三)文本解析方法偏向“西化”。大学语文的内容分析時,大多数都是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不是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分析故事情节的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多照本宣科多。在教材中大多数反映的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而体现新时代文化价值和人文现象不够,尤其是近100年来革命先烈、科研精英、民族脊梁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的杰出贡献人物的事迹没有近距离的呈现,忽视身边凝聚着具有新时代特色丰富的文化典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核心价值认同,没有一个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执行力。
  (四)区域文化理念隐形消失。大学教学特色既有专业本身内部属性,也兼有地域性文化特色。扎根于中国大地,学习和传承地域性文化更是现代大学传承地方文化的义务和使命。大部分的大学语文教材没有甄选当地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进入教材,区域地方文化没有得到普及和弘扬。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学生对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缺乏认识和了解,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感、文化理解力和优秀文化的归属感,在对文化的兼容并包和扩宽视野方面没有得到更好地培养,间接地对母校地域文化特色缺乏根本性的认同。
  二、大学语文教材突显文化特色对策
  大学语文教材体系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立足于区域文化、立足于大学的定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世界各类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勇于发出声音,彰显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一)正确认识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传承中国文化最基本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担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全面普及和文化内涵深层解读。“大学语文课程来完善传统文化的‘点’和‘肌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机鲜活的生命体,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导引和塑形的作用。”[1]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进行科普,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内在的精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探索新时代大学语文教材体系。做好积极主要构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地方区域文化常识、风俗文化常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在编排上注重故事性的融入问题,丰富教学内容。要选取直观性、有特色、典型性的案例,能够代表和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民族和区域文化,让大学语文成为通识课程的前置课程,
  (三)大学教材的编写要融入大学的专业特色。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普及和阐释,结合各专业的差异性,适当的偏向专业性方向编写,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和特色,紧扣新时代的脉搏,要找准故事、用对故事、讲好故事。如,针对建筑学院的学生,要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特色,阐释建筑文化突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及特色。针对服装学院的学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主讲服饰审美文化。
  (四)注重地方区域文化挖掘和融入。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立足于大学所在区域文化特色,探索饮食、服饰、建筑、诗词歌谣、方言、传统节日等方面包含的文化要义,形成专章专讲,从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多角度开拓视野,促进地方文化和共识文化的融合统一,有利于包容性和开放性结合,更好地辩证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结论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基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梳理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精髓,推动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滋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作者简介:
  宋超(1984年-),男,山东泰安人,助教,硕士。
  张时英(1977年-),中教一级职称。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日显紧张。面对新机制、新机遇,我院如何立足自身现有的条件,以申报省级示范教学中心为契机,找出努力的方向,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省级示范教学中心 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higher edu
期刊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想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公正世界信念,对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公正世界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3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公正世界信念,对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积极的人
期刊
【摘要】家庭成员所进行的知识教授、情感沟通活动,即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其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下,家庭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新时代下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经过认真分析探究后,总结出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新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 新趋势 新特点 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在新工科对高校教师能力新要求的背景下,本文对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培养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对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和能力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 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 计算机  【基金项目】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高司函[2018]47号:201801238024);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高司函[2018]47号:
期刊
【摘要】步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强化高校资源环境领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高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然而在大学中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常常被当作独立的活动而割裂开。本文提出了一种“科研-教学-传播”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
期刊
【摘要】叙事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最为古老的主题。高校教师本人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当事人” 叙事研究,是 “教师的叙事研究”,属于教育叙事的类型之一。在高等院校中,班级管理者可通过教育叙事,对于自身所进行的教育实践进行不断反刍和反思,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进一步加强班风建设。  【关键词】教育叙事 班风建设 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只有建设文明、和谐、法治、平等的国家,才能为国人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在农村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非常重要,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和谐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具有着非常深远的价值与影响。  【关键词】农村家庭 培养 践行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的热点,寻找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才能使之具有研究的落脚点。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探究的老问题,其凸显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正好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存在相通之处。因此,本文讨论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有效教学的若干问题,希望能理清思路,为进一步的研究铺垫。  【关键词】有效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达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当前,很多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相对较低,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简单粗暴,教育观念落后。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当前农村家长教育行为及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进一步发挥学校在家长教育素质提升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家长终身学习观念的引导,提高家长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够得到有效转变,教育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学校组织教育的深化和进步。  【關键词】农村家长 教育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