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部双向传导时间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终点判定的预测价值及探讨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患者中,采用三维系统指导下右心房高密度标测(HDM),评价线性消融后裂隙情况及CTI双向传导(TIC)时间≥130 ms对CTI完全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选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7个中心连续39例CTI依赖性房扑患者,年龄(56.58±11.73)岁,男31例。记录峡部线性消融后冠状静脉窦口与右心房低位游离壁双向传导时间,以及起搏时HDM所示右心房激动顺序是否为单一方向及消融线上有无裂隙各自的发生例数。计算峡部双向传导时间≥130 ms对诊断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23例CTI双向传导时间≥130 ms的患者中有10例HDM存在裂隙,16例<130 ms的患者中有14例HDM出现裂隙。峡部传导时间≥130 ms作为CTI完全性阻滞判断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 67%、58.33%、56.52%、87.5%。24例存在传导裂隙患者中有14例裂隙部位为欧氏嵴侧,4例为三尖瓣环侧,1例为两侧均出现,5例未记录补点消融部位。

结论

峡部传导时间≥130 ms不宜单独作为CTI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的判断标准,右心房HDM可为更可靠的标准。消融后裂隙部位常见于欧氏嵴区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背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骤停(SCA)幸存者中的应用已得到公认,但在合并高危因素的无SCA患者中的应用仍需深入探讨。基本原理现有研究表明,以下4个风险因素[晕厥或先兆晕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过低(LVEF <25%)、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频发性室性早博(PVC)]均与SCA风险增加独立相关。本研究将符合上述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患者组成"1.5级预防"患者组,验证
期刊
背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经成为部分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有30%左右的CRT患者术后无反应,同时左心室导线的植入部位被认为是与CRT无反应相关的重要因素。多数相关研究表明左心室导线植入最迟机械激动且避免瘢痕的节段可以显著提升CRT的疗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作为全新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评估左心室机械失同步、最迟激动部位以及瘢痕负荷,从而定位CRT左心室导线最优
背景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可导致猝死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国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不清、治疗方式有待完善。基本原理明确我国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危险分层及危险因素研究,有助于指导早期干预、预防心脏性猝死;导管消融、药物治疗和自主神经干预方法的完善将为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低价高效的诊疗策略。设计方案项目设置4个课题:①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
期刊
背景心肌梗死后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使心脏功能恶化,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基本原理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结构重构、电重构和神经重构。参松养心胶囊具有调节多离子通道、心脏重构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作用。前期研究提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设计方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机制研究"包括两部分:①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