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离不开读书。古人称一切做学问的人为“读书人”,可见,读书对学习多么的重要。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在其代表作品《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可见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感到亲切,生活对我越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可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益处,而且,读书习惯也是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一个契合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德育与教学两大教育资源相互整合,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很惭愧,因为自己读的书也是少之又少,仅读的为数不多的书大多是工作中必须要用到的,才找来研读的。平时为了扩充知识而去读书,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愈来愈觉得自己的浅薄,却也无力改变。如若自己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就会有丰富的知识,自身就会有坚实的基础。加上之后的不断补充,知识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了。所以,我深刻地意识到,阅读必须从小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阅读习惯。
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行为,家庭的参与同样重要。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但家长如不参与其中,孩子是很难自觉养成习惯的。我们教师也都是孩子的家长或将会是孩子家长,我们得积极行动起来。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把孩子的读书习惯,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起来。
首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读书兴趣的激发其实并不复杂,重点在于从小引导。孩子还小时,他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在孩子还不会读书、不知道读书时,家长读、老师读。许多故事、百科知识在家长、老师的读书中传递给孩子,当孩子认识到书籍可以给他带来太多的东西时,孩子就会喜欢上书,孩子最初阶段的阅读兴趣就建立起来了。也许为了读书,还促进了其他学习能力,比如识字、记忆、理解等能力。
其次,参与孩子的读书。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家长可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经常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能理解自己,老师反映孩子思维与自己相差太大,有时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自己在拉大这个距离呢?老师、家长想要真正走进孩子,就必须找到二者之间共同的东西,同读一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纽带,在书中能找到多少共同的话题呀!通过平等的交流,加以引导,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孩子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
第三,处理好书籍与电视的关系。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但绝非全部。而且,更重要的是电视代替不了书籍。比如孩子看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片时,可同时引导其看原著,来比较其不同。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电视剧与原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也会从中发现书籍是无可代替的。
第四,教会孩子选择书。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老师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家长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老师、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另外引导孩子读好书,父母要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子女开阔视野,多读书学习,增长才干。帮助子女提高良好的个人素养,增强分辨是非真伪的能力。
有人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能读书的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能教子成才的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健康,文明,快乐的读书氛围,家长与老师要做好沟通,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阅读是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神发育的重要方式。如果有一天,我们把读书作为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自我的最好方式,那么我们的阅读就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感到亲切,生活对我越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可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益处,而且,读书习惯也是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一个契合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德育与教学两大教育资源相互整合,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很惭愧,因为自己读的书也是少之又少,仅读的为数不多的书大多是工作中必须要用到的,才找来研读的。平时为了扩充知识而去读书,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愈来愈觉得自己的浅薄,却也无力改变。如若自己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就会有丰富的知识,自身就会有坚实的基础。加上之后的不断补充,知识能力在循序渐进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了。所以,我深刻地意识到,阅读必须从小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阅读习惯。
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不仅仅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行为,家庭的参与同样重要。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但家长如不参与其中,孩子是很难自觉养成习惯的。我们教师也都是孩子的家长或将会是孩子家长,我们得积极行动起来。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把孩子的读书习惯,读好书的习惯培养起来。
首先,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读书兴趣的激发其实并不复杂,重点在于从小引导。孩子还小时,他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在孩子还不会读书、不知道读书时,家长读、老师读。许多故事、百科知识在家长、老师的读书中传递给孩子,当孩子认识到书籍可以给他带来太多的东西时,孩子就会喜欢上书,孩子最初阶段的阅读兴趣就建立起来了。也许为了读书,还促进了其他学习能力,比如识字、记忆、理解等能力。
其次,参与孩子的读书。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家长可在孩子读书以前提前通读一遍,以便与孩子交流心得。经常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能理解自己,老师反映孩子思维与自己相差太大,有时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自己在拉大这个距离呢?老师、家长想要真正走进孩子,就必须找到二者之间共同的东西,同读一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纽带,在书中能找到多少共同的话题呀!通过平等的交流,加以引导,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孩子的一些观点由于不受任何局限而常常语出惊人,令人感叹!
第三,处理好书籍与电视的关系。电影、电视的确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外部世界,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扼杀或者限制孩子们最需要激活和成长的想象力,因为,画面中已经给了孩子们一切,不需要去想象了。而想象是孩子培养思考能力的关键前提!电影、电视应该作为孩子汲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途径,但绝非全部。而且,更重要的是电视代替不了书籍。比如孩子看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片时,可同时引导其看原著,来比较其不同。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电视剧与原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孩子也会从中发现书籍是无可代替的。
第四,教会孩子选择书。对于孩子们读的书,家长、老师绝不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应该非常重视。家长千万不要买几本书丢给孩子,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他在多少天内读完。这种对待成人的方式,除了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感外,没有任何益处。孩子的学习效率完全源于兴趣。老师、家长如果希望孩子读什么书,应该在买书以前,就多次在孩子面前“意外”谈到那本书,当孩子的好奇心被吊起来,剩下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另外引导孩子读好书,父母要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子女开阔视野,多读书学习,增长才干。帮助子女提高良好的个人素养,增强分辨是非真伪的能力。
有人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能读书的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能教子成才的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健康,文明,快乐的读书氛围,家长与老师要做好沟通,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阅读是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精神发育的重要方式。如果有一天,我们把读书作为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自我的最好方式,那么我们的阅读就发挥了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