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现状 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主动权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ppp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有些学生甚至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但是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确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结合自己的所教所见所思,我觉得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有如下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其实都偏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识记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学习目标的导引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
  二、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教学目标的功利化导致了教学形式的程式化——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顶多在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三、学习死板教条僵化。有些学生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课下注释以及一些参考资料,还能做课内文言知识题目,一看到课外的就比见了第二外语还头晕。不知如何下手,迁移能力差。
  结合教学实践和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研究,我认为要解决如上问题,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把课堂的主阵地和文本的阅读权力都交给学生
  教师在教授新文本之前,要求学生先把文本读熟了。“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自己多读多理解,体味到的是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强过老师辛辛苦苦地讲解千遍万遍,到头来感叹:唉,我都讲了多少遍了,嘴皮子都磨破了啊,怎么还有那么多不会的,直接无语了。老私塾的那种摇头晃脑闭着眼读书的方法是陈旧了些,可让学生自己先读,自己感知文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能力。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查字典,参照课下注释,能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节奏语气,进而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文言文的语感也就具备了。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阅读文本,再去积累必要的文言实虚词、句子,也会为课外阅读做好积淀。
  二、处理好节选和整体的关系,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解读能力
  《史记》阅读教材的选文,并没有将该篇全部选入教材,而是有所删改。如《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共有五千多字,共写了五位刺客,而《史记》选读教材《刺客列传》仅选取了专写荆轲的内容,有三千多字。这样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原文整体内容,了解全文共写了五个刺客,有五千字,其中荆轲一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要表现的中心人物。让学生掌握背景材料,让他们有一个整体感知。司马迁充分肯定对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行为品质的仰慕,也有自己在囹圄之中无人解救的愤慨。
  三、处理好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认知人物和那段历史,感受其文学魅力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般认为这是指《史记》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学习具体文章时,必须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主旨,正确认识与评价太史公的“一家之言”。比如《酷吏列传》中的郅都,选入了《史记》选修的教材里。司马迁对郅都的忠正廉明、克己奉公的“酷吏”形象是肯定的,甚至是赞美的。郅都“敢直谏”能“面折大臣于朝”,遗憾的是最后竟死在了最高统治者的内部矛盾之中。当然,文章也充分暴露了郅都的残酷无情。这又显示了作者公允的史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表现了《史记》一贯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体现了司马迁的艺术理念。这些内容,就应该在理解和评价人物时,让学生领悟。
其他文献
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融洽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沟通,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给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俗语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
期刊
语文教师是一个舞者,优雅地转身,裙裾飞扬。  与经典文本进行对话是语文教师生活的常态。  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如此名篇,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显然不过瘾。  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文雅地拓展,自然地拓展。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这是利用音乐进行拓展。  师生双手上举,想象着头顶上,此刻
期刊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般要具体而明确,它常常是教学行为的向导,也控制教学的种种行为。这一故事中的渔夫出海前拟定的打鱼计划就非常具体明确,这一计划也牢牢地左右了他的工作——只捕捞墨鱼,结果使他因错失了捕捞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海产品的机会而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渔夫制定的计划太具体明确控制了他工作方向,让他的工
期刊
语文,是中国民族文化之根,语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上。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了解和研究民俗文化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可分为四类:  一、少数民族风情习俗  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沈从文的《边城》是最具有代表性。阅读《边城》仿
期刊
一、课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1.在兴趣的激发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有兴趣才有求职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行和灵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2.在教材中,引导学生直接体
期刊
一、利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内在驱动力  新课程的改革,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越俎代庖,使学生丧失了展现自我的机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方式和途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下,教师不应该再是面面俱到的教书匠,而应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个性的发
期刊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赋予了很多的角色形象,一些隐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导演、警察”等都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一种认识。在这样一种认识下,社会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欢乐,并且教师是知识权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课程的被动执行者。由此导致忽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成长,教师不能在于学生的发展中共同成长。而教出
期刊
一、朗读背诵有助于学生发展记忆力,提高理解能力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朗读背诵是增强记忆的一大秘诀。宋代学者陈亮云:“童子以记诵为能。”有现在足够的记忆才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深刻的朗诵才有成年时源源不绝的活用。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
期刊
一、创设民主氛围,建构课堂品味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品味课文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课堂品味平台。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民主化的一
期刊
关于宽容,我本人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宽容应该是一种情感,一种气度。而教育的宽容所涵盖的内容似乎更为广泛,它应该包含热爱、尊重、信任、理解、沟通,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