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2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一名穿着时髦的女乘客在地铁上旁若无人地吃着泡椒凤爪,并有数粒骨头残渣散落车厢。在遭到指责后,该女子与周围乘客发生言语冲突,还拿出手机与视频发布者对拍。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引发大量转发和评论。网友们纷纷指责这名吃凤爪乱扔骨头的女乘客,并戏称其为“凤爪女”。随后,有网友“人肉”出视频中的女子是一个小学生学习网站的上门教师王某。还有网友曝出,该女子曾在2012年2月出现在浙江卫视相亲节目《爱情连连看》中。
2月1日,王某又被人发现在地铁车厢里吃麻辣烫。当被问及是否知道上海地铁车厢内禁止进食的规定,王某反复强调其行为没有影响他人。对于两次事件是否是炒作,王某说:“不是我个人炒作,是一些团队对我进行恶意营销,妄图站在道德制高点,误导公众来指责我,但这不会对我和我从事的事业造成任何影响,我也不喜欢媒体和公众把关注点浪费在我身上。”
多维解读
个性不能与社会文明相冲突
在地铁上吃泡椒凤爪肯定违反规定,但这毕竟算不上什么大事,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的原因主要还是其中的戏剧性,而“戏剧”的“导演”和“主角”都是当事人“任性的自尊”。所谓“任性的自尊”,大抵还是源于自己的认识过于主观。这名女乘客之所以拒不认错,是因为她眼中的“乱扔”是指天女散花式,而因看护不住掉落残渣就不算乱扔;她眼中的“影响公共环境”的行为是指“在车厢大小便,乱洒香水,喷呼吸药”,而吃泡椒凤爪则不算。地铁车厢内禁止饮食,针对的是所有食品,如果不认同这个规定,你可以不乘地铁,但若乘坐了,就必须遵守这个规定。
如果大家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遵从自己的个人理解,规定就成了一纸空文。人人都有个性,但个性不能与社会文明相冲突,更不能用任性去对抗,否则迟早会付出代价。这名女乘客认为,“吃凤爪是我个人的生活行为”,没错,我们可以捍卫这个自由的权利。只是当个人的生活行为与公共利益甚至是公序良俗产生冲突时,就必然会招致批评甚至谴责。因此,每个人要想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必须先放弃自己的“任性”。
谴责不文明行为别变成暴力狂欢
近年来,借着正义之名,“人肉搜索”成了很多网友的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人工参与和搜索引擎相结合的新型调查方式,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是公众行使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的表现形式。大多数参与者都带着某种善意,他们认为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善意的传递,每一次搜索都能让我们离真相与正义更近。
殊不知,再充满善意的初衷如果寄期望于通过不恰当的方式去实现,必会远离初心,沦为网络暴力的“击鼓传花”。这一方面在于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随时可以调取的大数据,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数据是模糊的、碎片化的。这容易使我们倾向于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人头上,不给他人任何申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集体的暴力狂欢中,我们容易忘记正义实现的法治规律,忽略了对他人权利的敬畏。拒绝网络暴力,远离动用“线上私刑”,重视指尖上的责任,遵守法律底线,尊重他人权利,我们谁也不能脱离开来。
2月1日,王某又被人发现在地铁车厢里吃麻辣烫。当被问及是否知道上海地铁车厢内禁止进食的规定,王某反复强调其行为没有影响他人。对于两次事件是否是炒作,王某说:“不是我个人炒作,是一些团队对我进行恶意营销,妄图站在道德制高点,误导公众来指责我,但这不会对我和我从事的事业造成任何影响,我也不喜欢媒体和公众把关注点浪费在我身上。”
多维解读
个性不能与社会文明相冲突
在地铁上吃泡椒凤爪肯定违反规定,但这毕竟算不上什么大事,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的原因主要还是其中的戏剧性,而“戏剧”的“导演”和“主角”都是当事人“任性的自尊”。所谓“任性的自尊”,大抵还是源于自己的认识过于主观。这名女乘客之所以拒不认错,是因为她眼中的“乱扔”是指天女散花式,而因看护不住掉落残渣就不算乱扔;她眼中的“影响公共环境”的行为是指“在车厢大小便,乱洒香水,喷呼吸药”,而吃泡椒凤爪则不算。地铁车厢内禁止饮食,针对的是所有食品,如果不认同这个规定,你可以不乘地铁,但若乘坐了,就必须遵守这个规定。
如果大家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遵从自己的个人理解,规定就成了一纸空文。人人都有个性,但个性不能与社会文明相冲突,更不能用任性去对抗,否则迟早会付出代价。这名女乘客认为,“吃凤爪是我个人的生活行为”,没错,我们可以捍卫这个自由的权利。只是当个人的生活行为与公共利益甚至是公序良俗产生冲突时,就必然会招致批评甚至谴责。因此,每个人要想维护自己的自尊,就必须先放弃自己的“任性”。
谴责不文明行为别变成暴力狂欢
近年来,借着正义之名,“人肉搜索”成了很多网友的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人工参与和搜索引擎相结合的新型调查方式,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是公众行使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的表现形式。大多数参与者都带着某种善意,他们认为每一次转发都是一次善意的传递,每一次搜索都能让我们离真相与正义更近。
殊不知,再充满善意的初衷如果寄期望于通过不恰当的方式去实现,必会远离初心,沦为网络暴力的“击鼓传花”。这一方面在于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随时可以调取的大数据,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数据是模糊的、碎片化的。这容易使我们倾向于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人头上,不给他人任何申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集体的暴力狂欢中,我们容易忘记正义实现的法治规律,忽略了对他人权利的敬畏。拒绝网络暴力,远离动用“线上私刑”,重视指尖上的责任,遵守法律底线,尊重他人权利,我们谁也不能脱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