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集体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农村的社区生活整合、农民的文化认同、维持乡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证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处于衰退的边缘,而广大农民对集体文化活动又存在着现实的憧憬和希望。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集体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 衰落与重建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一般由乡村文化协会或村民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参与“J市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课题的机会,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江苏省J市农村进行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状况的参与式观察和入户式深访。并于2010年1月对J市的农村进行了主题为“农村文化传播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在J市12个乡镇中抽取了8个乡镇,调查对象为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拥有农业户口的普通农民。问卷发放按照各镇的农业人口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2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
J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较苏南的相对繁荣、苏北的相对落后,处于中间地带,在乡村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相对平衡,更具代表性。以社会转型的进程而言,也相对更加符合我国普遍意义上的转型期乡村形态,故本研究的结论也可推及到我国大部分农业城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农村集体文化的衰落
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令人堪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1、农村现有的集体活动很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如图1所示,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现在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了,29.2%的农民认为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少了,12.3%的农民觉得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数量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办一些,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的,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见图1)
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生活变得很冷清,许多农民在访谈时都表示自己很怀念以前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的热闹时光。
在我们力倡社区关爱、邻里互动交流以解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带来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的时候,更应注意在农村避免上演同样的“悲剧”,由一个充满人情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一个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通过力所能及地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对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的调查,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大部分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喜欢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能和亲朋友邻一起玩玩”,占59.6%;“和他人多交流,增进感情”,53.2%;“凑凑热闹”,34%。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见图2)
2、农村缺乏民间的文化组织,难以开展集体文化活动
要想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3、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
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二、农民自办文化——重建农村集体文化的关键
目前的农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断裂”的边缘,在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正在瓦解,新的、适合当前农民需求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总体来说就是处于一种虚化的状态。要想弥合乡村文化的“断裂”现状,还得依靠乡村内生的、集体性的文化,而“农民自办文化”恰恰就是农村集体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
1、培养文艺骨干,发展民间文化组织,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动力
乡村中的文艺能人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办文化的领导者。目前农村的文艺能人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的青年人尤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在调查中,有65.5%的农民把农村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认为“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作为造成其发展困境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
宣传和文化部门应重视对农村文艺骨干,特别是青年文艺骨干的培养,邀请各类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对各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通过这些“老师”的传播和带动作用,在农村“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大的文艺积极分子队伍,营造出更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
2、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调查中,有59.5%的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指导、帮助不够,导致农民自办文化难以发展。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例如,希望政府能够多请一些老师到农村培养文艺能人,多指导、帮助农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毕竟,农民自办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由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发展,很难发展壮大。
政府应对各类民间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安排,让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农民自办文化体系,使他们分门别类,互通有无,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发展的重复无序,使其实际效益发展到最大。在遇到发展困难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这些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帮助民间文化组织度过难关。
结语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作为乡村内生性的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动力。在目前的乡村生活中,集体文化活动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生存艰难,民间自办文化由于缺乏有能力的组织者,缺乏举办活动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上的扶持与指导,发展十分缓慢和艰难,地域间的差距很大。
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农村集体文化的切入口,以此来重新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增强农民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09YJ
C86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②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⑤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⑥薛毅编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⑦杨善华 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⑧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1)
⑨[英]雷蒙·威廉斯 著,吴松江、张文定 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农村集体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 衰落与重建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一般由乡村文化协会或村民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参与“J市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课题的机会,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江苏省J市农村进行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状况的参与式观察和入户式深访。并于2010年1月对J市的农村进行了主题为“农村文化传播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在J市12个乡镇中抽取了8个乡镇,调查对象为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拥有农业户口的普通农民。问卷发放按照各镇的农业人口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2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
J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较苏南的相对繁荣、苏北的相对落后,处于中间地带,在乡村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相对平衡,更具代表性。以社会转型的进程而言,也相对更加符合我国普遍意义上的转型期乡村形态,故本研究的结论也可推及到我国大部分农业城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农村集体文化的衰落
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令人堪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1、农村现有的集体活动很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如图1所示,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现在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了,29.2%的农民认为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少了,12.3%的农民觉得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数量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办一些,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的,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见图1)
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生活变得很冷清,许多农民在访谈时都表示自己很怀念以前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的热闹时光。
在我们力倡社区关爱、邻里互动交流以解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带来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的时候,更应注意在农村避免上演同样的“悲剧”,由一个充满人情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一个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通过力所能及地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对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的调查,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大部分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喜欢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能和亲朋友邻一起玩玩”,占59.6%;“和他人多交流,增进感情”,53.2%;“凑凑热闹”,34%。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见图2)
2、农村缺乏民间的文化组织,难以开展集体文化活动
要想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3、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
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二、农民自办文化——重建农村集体文化的关键
目前的农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断裂”的边缘,在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正在瓦解,新的、适合当前农民需求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总体来说就是处于一种虚化的状态。要想弥合乡村文化的“断裂”现状,还得依靠乡村内生的、集体性的文化,而“农民自办文化”恰恰就是农村集体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
1、培养文艺骨干,发展民间文化组织,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动力
乡村中的文艺能人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办文化的领导者。目前农村的文艺能人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的青年人尤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在调查中,有65.5%的农民把农村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认为“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作为造成其发展困境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
宣传和文化部门应重视对农村文艺骨干,特别是青年文艺骨干的培养,邀请各类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对各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通过这些“老师”的传播和带动作用,在农村“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大的文艺积极分子队伍,营造出更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
2、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调查中,有59.5%的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指导、帮助不够,导致农民自办文化难以发展。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例如,希望政府能够多请一些老师到农村培养文艺能人,多指导、帮助农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毕竟,农民自办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由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发展,很难发展壮大。
政府应对各类民间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安排,让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农民自办文化体系,使他们分门别类,互通有无,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发展的重复无序,使其实际效益发展到最大。在遇到发展困难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这些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帮助民间文化组织度过难关。
结语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作为乡村内生性的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动力。在目前的乡村生活中,集体文化活动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生存艰难,民间自办文化由于缺乏有能力的组织者,缺乏举办活动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上的扶持与指导,发展十分缓慢和艰难,地域间的差距很大。
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农村集体文化的切入口,以此来重新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增强农民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09YJ
C86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②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⑤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⑥薛毅编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⑦杨善华 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⑧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1)
⑨[英]雷蒙·威廉斯 著,吴松江、张文定 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