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向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要极具挑战性且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欲望。小学数学的学习应该面向现实,结合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的情境作为学习的情境,使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支撑,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掌握基本的技能,形成基本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為教学服务的,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过分地渲染,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一部分学生只注重教学情境而忽视教学体验本身。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目标而言,大的是三维目标,具体到某一节课,我们也要确定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在实现这个具体目标时,教师要依据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从中提炼出数学教学的问题。小学教学最忌枯燥,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情境设计得有趣味,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动脑,乐于学习。比如,在讲“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都想急切地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就趁势向学生介绍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同时,我向学生介绍航天技术时把它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虽然枯燥但学生有兴趣,愿意听,愿意做。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创设的情境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的情境要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例如,关于“角”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中已经积累了知识和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体的部位形成许多“角”的现象:弯曲的胳膊(或腿)形成的现象,弯腰所形成的现象等。还可以利用这些现象进一步探索:“用你的两个手臂组成一个角,然后将手臂举起或放下,看看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如果每位学生的两个手臂做同样的动作,他们所形成的角一样大吗?他们的什么是不同的?可以比赛,看谁的手臂长,谁的角大。这样的数学就在学生的身上,只是他们没有察觉,如果运用得当,学生就会感到有趣,而且学得轻松,效果好。
三、创设的情境内容要有问题性
我们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知识的载体——课本。这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把握好生活与数学问题的关系,把握好课本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在创设的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问题一步步深入,有层次性,需要学生在逐步理解中找到最佳方案。由于问题设计得合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理解并掌握了百分比的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多样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避免单调。单调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所选择的事物应该是学生熟知的、新奇的事物。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新奇之外,还应该具备挑战性。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情境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一张精美的图片,又可以是一则幽默的小故事;既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学具,又可以是学生活动的情景;既可以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又可以是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只要有应用价值就行。
情境创设要有生活性,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创设还要有趣味性,因为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情境创设还要有问题性,因为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够成功。
(责编 赵建荣)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為教学服务的,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过分地渲染,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一部分学生只注重教学情境而忽视教学体验本身。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目标而言,大的是三维目标,具体到某一节课,我们也要确定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在实现这个具体目标时,教师要依据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从中提炼出数学教学的问题。小学教学最忌枯燥,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情境设计得有趣味,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动脑,乐于学习。比如,在讲“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都想急切地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就趁势向学生介绍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同时,我向学生介绍航天技术时把它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虽然枯燥但学生有兴趣,愿意听,愿意做。富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创设的情境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的情境要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数学问题来自于生活,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例如,关于“角”的问题,学生在实际中已经积累了知识和经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体的部位形成许多“角”的现象:弯曲的胳膊(或腿)形成的现象,弯腰所形成的现象等。还可以利用这些现象进一步探索:“用你的两个手臂组成一个角,然后将手臂举起或放下,看看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如果每位学生的两个手臂做同样的动作,他们所形成的角一样大吗?他们的什么是不同的?可以比赛,看谁的手臂长,谁的角大。这样的数学就在学生的身上,只是他们没有察觉,如果运用得当,学生就会感到有趣,而且学得轻松,效果好。
三、创设的情境内容要有问题性
我们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知识的载体——课本。这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把握好生活与数学问题的关系,把握好课本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在创设的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问题一步步深入,有层次性,需要学生在逐步理解中找到最佳方案。由于问题设计得合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理解并掌握了百分比的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多样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避免单调。单调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所选择的事物应该是学生熟知的、新奇的事物。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新奇之外,还应该具备挑战性。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情境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一张精美的图片,又可以是一则幽默的小故事;既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学具,又可以是学生活动的情景;既可以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又可以是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只要有应用价值就行。
情境创设要有生活性,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创设还要有趣味性,因为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情境创设还要有问题性,因为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教学就一定能够成功。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