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土族民俗界定
由于民俗现象的纷繁复杂,世界各国民俗学领域的学者对民俗分类的观点并不一致,这些不同表现在对民俗学研究领域的宽度和对民俗时空观念的界定。根据中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观点,民俗事象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物质民俗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等)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社会民俗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民俗(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礼仪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精神民俗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语言民俗指通过口头约定成俗、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在这些领域面宽点全,可以说包罗了一个族群社会生活的万象。
土族没有多少载入文献的民族文化,其社会传统大多见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从物质、社会、精神、语言四大民俗领域来看,土族在生产、服饰、居住、饮食等方面的物质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在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在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艺术方面的精神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在民间文学方面的语言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
二、土族物质民俗
土族具有特色的物质习俗表现在生产、服饰、居住、饮食等方面。土族生产习俗包括四部分。一是在春播之前祭耕。二是在农历五六月份开展插牌护青活动,制定并执行以保护青苗为主的乡规民约。三是在打碾完毕粮食归仓后举行卧碌碡仪式,纪念生产过程的艰辛,珍惜粮食。四是在地里的农活全部干完后,将犁铧拆卸下来举行献祭仪式。这些生产习俗与土族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族服饰美观而艳丽,具有独特的结构样式和艺术特点。男子服饰以“鹰嘴啄食”毡帽为特色,女子服饰以红、黄、黑、绿、白等颜色布条拼缝成的七彩花袖衫和刺绣饰品如花头腰带、钱褡裢为特色。土族饮食同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牧区人们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农区人们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喜欢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土语称“酩馏”。土族村庄一般聚族而居,居所选址大多在依山傍水和避风向阳的地方。民居建筑有土木楼四合院和庄廓两种形式。房子的卧室内具有土炕,以“锅台连炕”为特色。建房时有请龙王的习俗。总之,物质习俗反映了土族农牧兼营的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三、土族社会民俗
人生礼仪和岁时节日等社会制度习俗是土族文化中的时间设置。这种时间设置确定了人的活动程序,并赋予这些程序以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人生礼仪习俗指人的一生必须经过的阶段和举行的仪式。土族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育、婚姻、敬老、丧葬四个部分。生育习俗包含了从求子、降生、起名、满月和周岁五个时段。婚姻有提亲、订婚和婚礼三个重要的程序和仪式,其中婚礼最富有特色。土族人敬老爱老的习俗内涵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起居和日常生活礼仪,大到为老人准备寿物,贺寿仪式规模不亚于婚礼。岁时节日指人在一年里一般要经历的日子以及日常活动的特殊时辰。土族岁时节以农业生产日程为主,但是处理好自己与神佛的关系是这些活动的中心要义。土族多数节日习俗受到汉、藏等文化的影响,五彩缤纷,难辨源流。节日习俗也有很强的区域性。互助地区土族的节日习俗从正月的春节开始一直持续到秋收时节。参见表格1:
四、土族精神民俗
土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外,还有萨满教、地方保护神、祖先崇拜、阴阳和风水等多种民间信仰。“萨满教是土族所属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原始信仰,藏传佛教信仰是土族对藏文化的借用,而其他几种类似于汉族的民间信仰,可视为汉族文化影响的产物。这三个层次的宗教信仰之间在土族分布的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结合、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冲突又有合作渗透。”由此,土族的民间信仰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特点。互助地区土族的民间信仰有五类。一是保佑地面平安的信仰:嘛呢堆、崩康、苏克斗。二是能治病的神:一种是用四人抬着的泥像,如勒木与路易加勒;另一种是由“颠真”(即巫师)请来的神,如尼答克桑、柴俩布桑与丹木煎桑。三是祈雨求晴的神。四是保佑平安解决疑难问题的神。五是受汉族影响的信仰,如灶神和除夕的接神。土族的民间巫术信仰有预兆、占卜巫术、招魂巫术、驱邪巫术。“土族民间诸种神灵鬼怪、自然崇拜等信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信仰禁忌。禁忌旨在避灾免祸,是一种心理安慰与精神防护的措施。”土族禁忌很多。忌吃骡、马、驴等圆蹄牲畜的肉;忌穿戴病人和亡者衣帽等;忌在院里的煨桑炉中放置废、脏物品;忌清晨出门碰空桶等空物及不净之物;家中生小孩忌外人进入;下葬时忌在坟穴内留下铁器等等。土族的禁忌反映在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土族民间有刺绣、土族“花儿”、婚礼歌、安昭舞、轮子秋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刺绣是土族民间艺术中的明珠。土族刺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针法多样,尤其是盘绣技法是土族所独有,绣法是用两根绣针,两针各穿同色线,一针从绣布背面刺穿表面,另一针将刺向表面的针盘绕一圈后扎下,也就是所谓的“一针两线,上盘下拉”,布置成圆点、圈,如此延续,绣出的花纹似数不清的圆圈联缀在一起,成为美妙的画面。绣线色彩一般以三蓝、三红、三绿相搭配,运针细密均匀,绣出的图案均匀饱满,立体感强。图案色泽鲜艳并富有意蕴。其图案主要有:富贵不断头、八瓣莲花、八辐天伦、彩云、雀儿头、太极图、五瓣梅、八宝、云气、轱辘线等,主要用于土族人们的衣领、胸饰、腰带、钱包、烟袋、背包等装饰物。每件盘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刺绣艺术表现了土族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其所追求向往的心理境界。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诸多民族都善唱“花儿”,用“花儿”表达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理想与憧憬。土族“花儿”属于河湟“花儿”体系,但在艺术内涵和形式构成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土族婚礼歌是土族在婚姻嫁娶仪式中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歌曲。它由许多彼此相对独立(诸如赞歌、问答歌、诙谐歌以及舞蹈曲等),又有其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歌曲相互衔接组合而成。根据婚礼的次序,构成一套完整、固定、密切配合婚礼仪式的大型歌舞形式。土族婚礼犹如一部辉煌的歌剧,自始至终都是用歌声来表达其中的内容,它又像一部舞剧,安昭舞优美的舞姿贯穿始终。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蕴含有土族人民的全部生活、文化艺术及精神面貌。安昭舞土语称“那腾锦莫热”,意为围着圆圈跳的舞蹈,是土族人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领唱、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男女老少皆可参与。领唱者往往都是能歌善舞的老者充当。其基本形式是众人围成圈,领唱、众人齐唱、边舞边唱,舞蹈动作舒展优美,唱腔动听悠扬。轮子秋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融运动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这种运动主要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轮子秋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先进的民族娱乐体育器材,已成为独具土族民族特色的娱乐工具和民间竞技体育活动。总之,土族民间信仰系统是土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在土族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五、土族语言民俗
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土语又称“察罕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河湟语群,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有语音的微小差异。土语与蒙语关系密切,与东乡语、保安语较为接近。土语中藏语、汉语借词占有相当的比重,还有大量的藏语、蒙语、汉语与土语的混合语存在。土族原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寺院里喇嘛诵经用藏文,儿童上学用汉文,很多文学作品的书写也是以汉文或藏文为载体。1979年创制的土族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它以互助方言为基础,以东沟语言为标志音参考点。1981年始在互助方言区试行。1986年开始进一步推广使用,在小学教学中开设土族语言文字教学,在村民中开展土族文字扫盲工作。1997年村民土文扫盲工作停止,2000年土语教学活动停止。土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叙事诗、传说故事、寓言谚语、民歌等。叙事诗在土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重要,《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延西》、《布柔哟》、《洛桑王子》等是主要的代表作。民歌分家曲和山歌两大类。家曲即在家里唱的歌曲,包括问答歌、舞蹈歌和婚礼歌、赞歌和童谣。山歌是青年男女之间唱的情歌,分为传统情歌和“花儿少年”两类。土族人唱“少年”十分注意场合,不管什么地方,父母、同胞兄妹在场时是决不能唱的,一般家庭院落也不能唱。在专门唱少年的场合(如“花儿”会)也要避亲属,看到同胞兄妹在场时就要离去。总之,通过语言和民间文学反映了土族人们的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当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互助土族民俗文化事象有11项被纳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见表格2:
由于民俗现象的纷繁复杂,世界各国民俗学领域的学者对民俗分类的观点并不一致,这些不同表现在对民俗学研究领域的宽度和对民俗时空观念的界定。根据中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观点,民俗事象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物质民俗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等)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社会民俗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民俗(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礼仪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精神民俗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语言民俗指通过口头约定成俗、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在这些领域面宽点全,可以说包罗了一个族群社会生活的万象。
土族没有多少载入文献的民族文化,其社会传统大多见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从物质、社会、精神、语言四大民俗领域来看,土族在生产、服饰、居住、饮食等方面的物质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在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在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艺术方面的精神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在民间文学方面的语言民俗具有显著的特色。
二、土族物质民俗
土族具有特色的物质习俗表现在生产、服饰、居住、饮食等方面。土族生产习俗包括四部分。一是在春播之前祭耕。二是在农历五六月份开展插牌护青活动,制定并执行以保护青苗为主的乡规民约。三是在打碾完毕粮食归仓后举行卧碌碡仪式,纪念生产过程的艰辛,珍惜粮食。四是在地里的农活全部干完后,将犁铧拆卸下来举行献祭仪式。这些生产习俗与土族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土族服饰美观而艳丽,具有独特的结构样式和艺术特点。男子服饰以“鹰嘴啄食”毡帽为特色,女子服饰以红、黄、黑、绿、白等颜色布条拼缝成的七彩花袖衫和刺绣饰品如花头腰带、钱褡裢为特色。土族饮食同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有直接关系。牧区人们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农区人们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喜欢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土语称“酩馏”。土族村庄一般聚族而居,居所选址大多在依山傍水和避风向阳的地方。民居建筑有土木楼四合院和庄廓两种形式。房子的卧室内具有土炕,以“锅台连炕”为特色。建房时有请龙王的习俗。总之,物质习俗反映了土族农牧兼营的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三、土族社会民俗
人生礼仪和岁时节日等社会制度习俗是土族文化中的时间设置。这种时间设置确定了人的活动程序,并赋予这些程序以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人生礼仪习俗指人的一生必须经过的阶段和举行的仪式。土族人生礼仪习俗包括生育、婚姻、敬老、丧葬四个部分。生育习俗包含了从求子、降生、起名、满月和周岁五个时段。婚姻有提亲、订婚和婚礼三个重要的程序和仪式,其中婚礼最富有特色。土族人敬老爱老的习俗内涵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起居和日常生活礼仪,大到为老人准备寿物,贺寿仪式规模不亚于婚礼。岁时节日指人在一年里一般要经历的日子以及日常活动的特殊时辰。土族岁时节以农业生产日程为主,但是处理好自己与神佛的关系是这些活动的中心要义。土族多数节日习俗受到汉、藏等文化的影响,五彩缤纷,难辨源流。节日习俗也有很强的区域性。互助地区土族的节日习俗从正月的春节开始一直持续到秋收时节。参见表格1:
四、土族精神民俗
土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外,还有萨满教、地方保护神、祖先崇拜、阴阳和风水等多种民间信仰。“萨满教是土族所属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原始信仰,藏传佛教信仰是土族对藏文化的借用,而其他几种类似于汉族的民间信仰,可视为汉族文化影响的产物。这三个层次的宗教信仰之间在土族分布的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结合、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冲突又有合作渗透。”由此,土族的民间信仰具有区域差异性的特点。互助地区土族的民间信仰有五类。一是保佑地面平安的信仰:嘛呢堆、崩康、苏克斗。二是能治病的神:一种是用四人抬着的泥像,如勒木与路易加勒;另一种是由“颠真”(即巫师)请来的神,如尼答克桑、柴俩布桑与丹木煎桑。三是祈雨求晴的神。四是保佑平安解决疑难问题的神。五是受汉族影响的信仰,如灶神和除夕的接神。土族的民间巫术信仰有预兆、占卜巫术、招魂巫术、驱邪巫术。“土族民间诸种神灵鬼怪、自然崇拜等信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便形成了信仰禁忌。禁忌旨在避灾免祸,是一种心理安慰与精神防护的措施。”土族禁忌很多。忌吃骡、马、驴等圆蹄牲畜的肉;忌穿戴病人和亡者衣帽等;忌在院里的煨桑炉中放置废、脏物品;忌清晨出门碰空桶等空物及不净之物;家中生小孩忌外人进入;下葬时忌在坟穴内留下铁器等等。土族的禁忌反映在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土族民间有刺绣、土族“花儿”、婚礼歌、安昭舞、轮子秋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刺绣是土族民间艺术中的明珠。土族刺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针法多样,尤其是盘绣技法是土族所独有,绣法是用两根绣针,两针各穿同色线,一针从绣布背面刺穿表面,另一针将刺向表面的针盘绕一圈后扎下,也就是所谓的“一针两线,上盘下拉”,布置成圆点、圈,如此延续,绣出的花纹似数不清的圆圈联缀在一起,成为美妙的画面。绣线色彩一般以三蓝、三红、三绿相搭配,运针细密均匀,绣出的图案均匀饱满,立体感强。图案色泽鲜艳并富有意蕴。其图案主要有:富贵不断头、八瓣莲花、八辐天伦、彩云、雀儿头、太极图、五瓣梅、八宝、云气、轱辘线等,主要用于土族人们的衣领、胸饰、腰带、钱包、烟袋、背包等装饰物。每件盘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刺绣艺术表现了土族的民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其所追求向往的心理境界。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诸多民族都善唱“花儿”,用“花儿”表达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理想与憧憬。土族“花儿”属于河湟“花儿”体系,但在艺术内涵和形式构成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土族婚礼歌是土族在婚姻嫁娶仪式中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歌曲。它由许多彼此相对独立(诸如赞歌、问答歌、诙谐歌以及舞蹈曲等),又有其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歌曲相互衔接组合而成。根据婚礼的次序,构成一套完整、固定、密切配合婚礼仪式的大型歌舞形式。土族婚礼犹如一部辉煌的歌剧,自始至终都是用歌声来表达其中的内容,它又像一部舞剧,安昭舞优美的舞姿贯穿始终。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蕴含有土族人民的全部生活、文化艺术及精神面貌。安昭舞土语称“那腾锦莫热”,意为围着圆圈跳的舞蹈,是土族人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是一种领唱、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男女老少皆可参与。领唱者往往都是能歌善舞的老者充当。其基本形式是众人围成圈,领唱、众人齐唱、边舞边唱,舞蹈动作舒展优美,唱腔动听悠扬。轮子秋是一项集体合作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融运动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娱乐形式。这种运动主要锻炼人的平衡能力、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随着岁月的推移,轮子秋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先进的民族娱乐体育器材,已成为独具土族民族特色的娱乐工具和民间竞技体育活动。总之,土族民间信仰系统是土族精神的表现形式,在土族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五、土族语言民俗
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土语又称“察罕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河湟语群,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有语音的微小差异。土语与蒙语关系密切,与东乡语、保安语较为接近。土语中藏语、汉语借词占有相当的比重,还有大量的藏语、蒙语、汉语与土语的混合语存在。土族原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寺院里喇嘛诵经用藏文,儿童上学用汉文,很多文学作品的书写也是以汉文或藏文为载体。1979年创制的土族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它以互助方言为基础,以东沟语言为标志音参考点。1981年始在互助方言区试行。1986年开始进一步推广使用,在小学教学中开设土族语言文字教学,在村民中开展土族文字扫盲工作。1997年村民土文扫盲工作停止,2000年土语教学活动停止。土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叙事诗、传说故事、寓言谚语、民歌等。叙事诗在土族民间文学中的地位重要,《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延西》、《布柔哟》、《洛桑王子》等是主要的代表作。民歌分家曲和山歌两大类。家曲即在家里唱的歌曲,包括问答歌、舞蹈歌和婚礼歌、赞歌和童谣。山歌是青年男女之间唱的情歌,分为传统情歌和“花儿少年”两类。土族人唱“少年”十分注意场合,不管什么地方,父母、同胞兄妹在场时是决不能唱的,一般家庭院落也不能唱。在专门唱少年的场合(如“花儿”会)也要避亲属,看到同胞兄妹在场时就要离去。总之,通过语言和民间文学反映了土族人们的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当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互助土族民俗文化事象有11项被纳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见表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