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校里缺失情趣,在课堂上缺少乐趣,对学习更是缺乏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以生为本,重建课堂。应力求做到尊重学生权利,灵活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构建魅力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尊重权利;魅力课堂
长久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缺乏一定的人性、权利和个性意识,这是教学危机的根源。教学往往表现出专制和功利倾向,忽视学生的自由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我们应当重建课堂,需要恢复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特别是儒家传统的精华,让课堂教学浸着仁爱精神,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生活,把生活变成课程,同时让教学也变成生活,让儿童在体验、行动与反思中学会选择,创造生活,融入生活。如何践行这种理念,我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如活水之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这种模式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模式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真正地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
一、尊重生存权利,实施角色转变,激发学生活力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单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学习目标拟订、活动方案设计、检测反馈设计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彻底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有这样的观点: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课堂上,教师退至幕后,担任导演角色;学生走上前台,无拘无束,尽情合作和展示。教师信任每一名学生,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反思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立即促发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是运用数方格等方法计算面积;活动二是小组合作探索面积公式;活动三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了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或争论、或展示,感到自己在课堂中的真正存在,不是跟着老师转,不是与老师一问一答,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小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智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其生存权利得到体现,主体性得以回归,这是构建魅力课堂的根基。
二、尊重学习权利,准确定位目标,保障导引有力
教育就是生活,其中一个层次是 “为学习者”的生活。既然是学习者,就必须学有所得,实现课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等。在“活动单导学”中,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必要的导引作用。课堂要达到“形散神聚”的境界,自然应该围绕目标主线。那种认为“目标制定会束缚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的想法显然是不对的。有了目标,才能保障导引有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不至于漫无边际,学生的课堂生活才真正是有数学意味的。学生可以进行目标检测和自我反馈,在目标导引下的生成往往是更有价值的。关键在于,目标定位必须准确,面向全体学生,没有目标导引的课堂是不可能达到高效境界的。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学习目标之一是“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学生先从乒乓球比赛“猜左右”主题情境中体会“可能性相等”用1/2表示,并理解分子“1”和分母“2”表示的含义;再到摸球游戏,思考袋子里“有几个不同颜色的球,摸到其中一个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然后到摸牌游戏,理解“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并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体验,始终围绕“基本思考方法”进行自主探索,课堂之“神”始终不散。
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获得。
三、尊重活动权利,丰富课堂层次,展现合作张力
对儿童而言,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有“为儿童”的权利。因此,教学应尽可能建立在活动基础上。活动单导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活动”,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上应当不断丰富活动层次,既保障学生物质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够丰富内在的思维活动,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小棒,列举出不同的长方形摆法,这时学生的列举往往是无序的,但没有这样的物质操作活动,学生就难以体会到有序的价值,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维。《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内在的思维活动,体会可能性是大数量下的概率,与实际操作的次数没有必然联系;可能性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在小组活动中有分析、有比较、有推理、有归纳,尤其是在“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这一问题上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流动、在碰撞,小组合作显示张力,这种张力体现在学生思路是一种群体思维的结果,方法也是多样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得到了发展。再从活动的层次看,每一节课可以安排两到三个活动,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促进内在思维活动的深入。小组是一个创造性共同体,每一次活动成员都在进行对话,建立在共生发展的基础上。
在小组活动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加拿大小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第2条有“我有倾听和被倾听的权利”;我的义务是:在别人说话时不插话,大叫或弄出声音;第3条是“要对别人和他们的想法表达出尊重和体贴”。合作离不开倾听,倾听时学生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内部活动,为下一步活动而开展酝酿、决策。没有倾听的合作是没有实效的,是一种躁动、是一种热闹,倾听与被倾听的协调才能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四、尊重表现权利,优化展示方式,体现课堂魅力
展示交流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可以展示过程、成果或问题。像英国的教室里总是让学生张贴自己的书画、小制作等作品,这也是一种展示,展示活动让学生充满生活的精神与乐趣,可激活学生表现的欲望。在课堂上,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展示时可以采用个体成果展示方式,在活动单设计中,明确各组要让学生进行个体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出现了多种一一列举的方法,有的用数字代替书名;有的用字母代替书名;有的直接用文字;有的从只订阅1本想起;有的是列一张表,画勾表示订法。无论哪一种方法,学生都用其喜欢的方式进行列举,学生的天性迸发,个性张扬,在合作展示中,教学更加富有魅力。
在小组展示中,可以展示小组成果,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团体展示,一名成员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还可以要求小组将解决问题过程中修改和完善的痕迹留在展示板上,暴露小组思维的过程。
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全班学生都在参与,教师尤其要注意关注弱势群体。
由于展示的是过程、成果或问题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富有魅力的。
五、尊重发展权利,点拨提升到位,培养个体内力
有专家认为:教育中有一个基本原理,问题不在于让儿童走多快,而在于走多远。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展示中,有的小组画出了下面的图示,并列式:
经过讨论,变化图示,学生很快想到:图中左右两半对称,只要再用51 1=52(张)就行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化腐朽为神奇,思维变通性增强,创造素质得到发展。
总之,在活动单导学背景下,我们应当追求美与力结合,形与神兼备,动与静协调,教师可以“无为”而治,学生在小组涨落状态中走向平衡与和谐,从而构建魅力课堂,则“小课堂演绎大课改”之大境界可成矣!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小学数学;尊重权利;魅力课堂
长久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缺乏一定的人性、权利和个性意识,这是教学危机的根源。教学往往表现出专制和功利倾向,忽视学生的自由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我们应当重建课堂,需要恢复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特别是儒家传统的精华,让课堂教学浸着仁爱精神,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生活,把生活变成课程,同时让教学也变成生活,让儿童在体验、行动与反思中学会选择,创造生活,融入生活。如何践行这种理念,我认为“活动单导学”模式有如活水之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这种模式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模式尊重儿童生活的特点,真正地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快乐、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
一、尊重生存权利,实施角色转变,激发学生活力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根本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活动单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其学习目标拟订、活动方案设计、检测反馈设计的主要完成者是教师,教师在这样的模式下彻底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有这样的观点: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课堂上,教师退至幕后,担任导演角色;学生走上前台,无拘无束,尽情合作和展示。教师信任每一名学生,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反思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后,立即促发学生进入一节课的主要活动,活动一是运用数方格等方法计算面积;活动二是小组合作探索面积公式;活动三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问题引领,小组成员总是充满了活力,或动手操作、或表达观点、或补充、或争论、或展示,感到自己在课堂中的真正存在,不是跟着老师转,不是与老师一问一答,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小组团队意识增强,集体智慧得到展现,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促进者。
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其生存权利得到体现,主体性得以回归,这是构建魅力课堂的根基。
二、尊重学习权利,准确定位目标,保障导引有力
教育就是生活,其中一个层次是 “为学习者”的生活。既然是学习者,就必须学有所得,实现课堂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等。在“活动单导学”中,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必要的导引作用。课堂要达到“形散神聚”的境界,自然应该围绕目标主线。那种认为“目标制定会束缚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的想法显然是不对的。有了目标,才能保障导引有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不至于漫无边际,学生的课堂生活才真正是有数学意味的。学生可以进行目标检测和自我反馈,在目标导引下的生成往往是更有价值的。关键在于,目标定位必须准确,面向全体学生,没有目标导引的课堂是不可能达到高效境界的。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学习目标之一是“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学生先从乒乓球比赛“猜左右”主题情境中体会“可能性相等”用1/2表示,并理解分子“1”和分母“2”表示的含义;再到摸球游戏,思考袋子里“有几个不同颜色的球,摸到其中一个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然后到摸牌游戏,理解“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并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体验,始终围绕“基本思考方法”进行自主探索,课堂之“神”始终不散。
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获得。
三、尊重活动权利,丰富课堂层次,展现合作张力
对儿童而言,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有“为儿童”的权利。因此,教学应尽可能建立在活动基础上。活动单导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活动”,活动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上应当不断丰富活动层次,既保障学生物质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能够丰富内在的思维活动,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小棒,列举出不同的长方形摆法,这时学生的列举往往是无序的,但没有这样的物质操作活动,学生就难以体会到有序的价值,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维。《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需要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内在的思维活动,体会可能性是大数量下的概率,与实际操作的次数没有必然联系;可能性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在小组活动中有分析、有比较、有推理、有归纳,尤其是在“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这一问题上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在流动、在碰撞,小组合作显示张力,这种张力体现在学生思路是一种群体思维的结果,方法也是多样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得到了发展。再从活动的层次看,每一节课可以安排两到三个活动,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促进内在思维活动的深入。小组是一个创造性共同体,每一次活动成员都在进行对话,建立在共生发展的基础上。
在小组活动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加拿大小学生《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定第2条有“我有倾听和被倾听的权利”;我的义务是:在别人说话时不插话,大叫或弄出声音;第3条是“要对别人和他们的想法表达出尊重和体贴”。合作离不开倾听,倾听时学生通常伴随着一定的内部活动,为下一步活动而开展酝酿、决策。没有倾听的合作是没有实效的,是一种躁动、是一种热闹,倾听与被倾听的协调才能充分展现合作张力。
四、尊重表现权利,优化展示方式,体现课堂魅力
展示交流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可以展示过程、成果或问题。像英国的教室里总是让学生张贴自己的书画、小制作等作品,这也是一种展示,展示活动让学生充满生活的精神与乐趣,可激活学生表现的欲望。在课堂上,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展示时可以采用个体成果展示方式,在活动单设计中,明确各组要让学生进行个体展示。学生在展示中出现了多种一一列举的方法,有的用数字代替书名;有的用字母代替书名;有的直接用文字;有的从只订阅1本想起;有的是列一张表,画勾表示订法。无论哪一种方法,学生都用其喜欢的方式进行列举,学生的天性迸发,个性张扬,在合作展示中,教学更加富有魅力。
在小组展示中,可以展示小组成果,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团体展示,一名成员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还可以要求小组将解决问题过程中修改和完善的痕迹留在展示板上,暴露小组思维的过程。
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全班学生都在参与,教师尤其要注意关注弱势群体。
由于展示的是过程、成果或问题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富有魅力的。
五、尊重发展权利,点拨提升到位,培养个体内力
有专家认为:教育中有一个基本原理,问题不在于让儿童走多快,而在于走多远。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展示中,有的小组画出了下面的图示,并列式:

经过讨论,变化图示,学生很快想到:图中左右两半对称,只要再用51 1=52(张)就行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化腐朽为神奇,思维变通性增强,创造素质得到发展。
总之,在活动单导学背景下,我们应当追求美与力结合,形与神兼备,动与静协调,教师可以“无为”而治,学生在小组涨落状态中走向平衡与和谐,从而构建魅力课堂,则“小课堂演绎大课改”之大境界可成矣!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