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人口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人口方面的资源。人口社会学课程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更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方性高素质人才。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地方人口资源,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研究型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人口资源;人口社会学;意义;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6-0111-03
  人口社会学课程是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人口过程涉及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迁移过程以及人口转变的过程和规律。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收入结构和婚姻家庭结构等。人口变迁分析的是人口变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人口与环境、人口与政策、人口数量与质量等的关系。这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融入生活中的人口资源,特别是地方人口文化资源,将很难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感觉到现有教材的内容过于宽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少,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的内容更少。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相关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口资源,切实有效地进行人口社会学教学。
  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索从几年前就开始了,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套人口社会学的教学模式,这不但可以供笔者所在大学使用,而且可以为广西其他高校提供借鉴。本文以广西地方人口资源为例,探索地方人口资源与人口社会学教学的融合,以期改进我校及广西相关高校人口社会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一、地方人口资源运用对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资源属于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地方人口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人们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创造的相当稳定的且与该地区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方面的资源,凝聚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生活经验和时代风貌中。这些地方人口资源由于“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躬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1]。的确,地方人口资源所具有的内容丰富性、素材贴近性、空间拓展性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优化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效果有帮助。具体而言,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地方人口资源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拓展人口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现有的教材内容只注重统一性、共性,重点对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而丰富的地方人口资源在课程中缺乏应有的位置,这导致人口社会学教学内容普遍性有余而特殊性不足,抽象理论多具体事例少,从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人口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人口社会学课程应该注重地方人口资源的开发,对地方人口资源进行选择、创新和利用,把它作为鲜活的素材融入课程教学中去,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地方人口资源异常丰富。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这里既有少数民族地区无明显性别偏好的生育制度又有巴马等长寿之乡的长寿文化,还有由恶劣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人口迁移以及由男女性别比失衡所导致的婚姻挤压,等等。深入开发利用这些地方人口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展人口社会学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民族性、区域性和地方性。何波教授认为“课程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获得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法律条款得不到的东西”[2]。
  (二)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拓宽人口社会学的教学空间,更新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法,往往是理论性较强的、抽象的,即使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是“原理加例子”的方式,缺乏创新,而大学生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是具体可感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与学生期待的差距过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地方人口资源的融入将大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更新。地方人口资源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人口方面的资源,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如长寿老人、民族风情、时代风貌等。把地方人口资源融入教学中,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既可以在课堂内播放有关地方人口方面的图片、音像和民族风情录像;又可以通过专题演讲、课题情景剧等对丰富的地方人口资源进行展示和再解读,将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还可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农村参观,进行社会调查,采访典型人物等。总之,利用地方人口资源不但可以改进人口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且可以拓宽人口社会学的教学空间,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人口社会学课程的需求。
  (三)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促进人口社会学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多年的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在上该课程时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针对教材内容或教师讲课内容的,而就社会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很少,对现实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分析也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效果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人口社会学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人口理论知识的建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列宁说:“不只是靠书本,而且甚至与其说靠书本,还不如说靠革命本身,革命使人打开眼界,使人受到政治锻炼。”[3]要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引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但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课程实践环节一直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方人口资源,把学生带出校门,参观城市和乡村的人口现状,参与民族风俗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进行分析。通过这些课程实践环节,学生既能看到本地区人口资源的优势,也能发现其中存在的人口问题,还能了解地方的人口发展规划,从而提高自己处理人口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地方人口资源有利于培养更多熟知民情的地方性高素质人才
  地方高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人才。但是,地方高校主要面对本地区招生,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区,而且地方高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为本地区的各行各业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高校还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各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地方高校除了要执行全国高校教育的共性要求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开展教学。
  就人口社会学课程而言,地方高校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状况都比较熟悉,教师在选择人口社会学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教学资源,不但可以增強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本地区人口现状和人口发展规划的了解,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做准备。以笔者所在的广西民族大学为例,我校社会学专业每年招生30-40人,其中广西区内生源占80%左右。比如2014级共有学生34人,其中广西区内生源26人,占77%;2015级共有学生28人,其中广西区内生源22人,占79%;2016级开始大类招生,目前还没有专业分流。从就业地区来看,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广西区内就业。据统计,2010级共有毕业生42人,在广西区内就业的有34人,占81%;2011级共有毕业生30人,在广西区内就业的有24人,占80%;2012级和2013级的情况也类似。针对生源和就业都集中于广西区内的情况,笔者几年前就开始进行人口社会学课程的改革,在教学中加入广西地方人口文化资源的内容,把广西少数民族的人口思想和人口问题贯穿于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广西各地人口现状及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努力培养适应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具有较高人口社会学素养的人才。

二、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地方人口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人口资源,无论是在理论教学方面,还是在实践教学中,抑或在研究型教学上,都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人口社会学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会用到地方人口资源。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广西地方人口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师生互动好,在学校每个学期组织的教学评估中,该课程均在85分以上。
  比如笔者在第九章《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第二节《中国社会分层与贫困人口问题》的教学中讲到农村贫困人口的成因时,不是采取以往的仅用理论解释或“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方式,而是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播放了广西卫视“美丽乡村”公益节目《第一书记》中有关贫困人口的视频《杨六斤》(广西隆林德峨镇14岁男孩杨六斤,父死母改嫁,接着爷爷奶奶相继去世,6岁起独自生活,饥寒交迫),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分享讨论结果,最后笔者对各小组的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事实证明,恰当地利用地方人口资源,把教师讲授、播放视频、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到家乡贫困人口的现状,了解到广西边远山区农村贫困人口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家庭不幸等,也认识到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任重道远。
  又比如在第十章《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的教学中,当讲到“婚姻制度”的概念时,笔者先解释婚姻制度是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接着以广西壮族的入赘婚俗为例子来说明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不同的婚姻制度。入赘是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实行夫从妻居的婚姻形式。壮族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这种男子上门到女方家,过从妻居生活的入赘婚俗。广西壮族这种独特的婚俗盛行,既有历史原因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各自家乡的独特婚俗,学生踊跃举手发言,通过对家乡婚俗的介绍和诠释来表达自己对婚姻习俗的理解。最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婚姻制度的概念,一切都顺理成章。笔者通过对广西这些富有特色的地方资源的利用,将枯燥的理论讲授融入生活日常中,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其将来投身家乡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实践教学无疑是达到教育部的目标要求的重要途径。它是对理论教学成果的深入和实践化,是在课程总体框架下,以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选择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的实地教学。实践教学能起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架构学生从专业学习到服务社会的桥梁的作用。
  反映广西人口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人口社会学教学取之不竭的对象和素材,城市社区和农业发展新村等都可以作为人口社会学的实践教学场所。笔者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除了在课堂理论教学时运用地方人口资源进行讲解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实践,让学生在客观真实中感知和体验,获得真切感受。例如,人口社会学的第三章《死亡制度》和第七章《人口年龄结构》都包含有人类寿命的相关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相关知识,笔者组织学生到广西巴马长寿村进行考察。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认识到人们的寿命是与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的,从而加深了对预期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又如,在教到第五章《人口迁移》时,为加深学生对“流动儿童”概念的理解,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城中村进行实践教学,先是请村干部介绍居住在村里的流动儿童的状况,然后让学生就流动儿童问题进行无结构访谈。学生对这些形式的实践教学比较满意,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研究型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型教学即“研究和教学的高度结合,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它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开设研讨课,强化教学实践的研究行为等措施,采取‘问题讨论’、‘综合论文’、‘专题研究’、‘调研报告’等方式,‘推引’学生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观察与思考,借以增強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5]研究型教学在人口社会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课外,强调在课内教学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专题性人口问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研究资料,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应用知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2013级和2014级社会学专业教授人口社会学课程时,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和确定广西的某一个人口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学生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生育习俗、男女性别比失衡、人口与生育政策、婚姻挤压、贫困人口、留守儿童、流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撰写论文提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这种研究型教学,学生不但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广西的人口发展现状,而且观察社会、设计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结语


  人口社会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课堂和理论而忽视田野与实践,其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学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社会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实践证明,地方人口资源以其自然的优势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地方人口资源方面的实施还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实践经费不足以及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因此,要使地方人口资源在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必须提高认识,加大实践经费投入,同时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韦国友.论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作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93-96.
  [2] 何波.论民族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框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0-124.
  [3] 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
  [4] [5] 杨军昌.社会学教学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J].教育文化论坛,2010(2):51-55.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高校正在尝试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课堂模式。专家进课堂是众多高校正在尝试的新手段,该模式通过聘请社会各界的实务专家定期回归校园,向大学生讲解实际操作流程和传授实践经验,以促进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多样化和趣味化。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也可采用专家进课堂模式,但其现有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要有针对性地从资金、课酬、教师、学生等方面来改进。  [关键词]教学改革;专家进课堂;教学模式;财务管理  
期刊
[摘 要]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門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教学需要用到较多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致使教学效果比较差。该研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动比喻的教学方法,并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中引入适当的教学项目,并分解成针对知识点的小项目,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期刊
[摘 要]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面向工程认证要求的水库优化调度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全新模式。本文从课程特色着手,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具体阐述了水库优化调度课程的上机安排、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个实践环节。水库优化调度课程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也囊括了宝贵的水电站优化运行技术,将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并提出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改
期刊
[摘 要]面向“中国智能制造2025”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智能制造机械类应用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及培养计划,探索“认证-企业实习-就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落实“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使学生在三年内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并在第四学年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工程师人才。近四年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
期刊
[摘 要]当今大学生经常在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用幽默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教师可以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以中介语理论为手段,分析语用幽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探讨在此现状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语用幽默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中介语;幽默;语言习得;语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按照“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即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实施精英式教育,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才。学院通过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校外协同,创造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能成才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信息量迅速增加,学科分支变得越来越精细。可以尝试将细胞生物学的课堂授课内容进行整理,引入核心概念构建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层次或多角度的论题,利用这些论题将部分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这一方面能让学生利用概念把握规律,对于“细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关键
期刊
[摘 要]通过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着力培养高校师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章以某本科高校的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为例,回顾了该基地在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开展的工作,介绍了项目特色,明确了发展方向并展望了发展前景,为同类高校建设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习实训基地;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
期刊
[摘 要]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07~2016年十年间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七种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中的129篇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研究已全面开展,但仍处于吸收借鉴期;高校辅导员面临诸多心理困境,急需进行关注与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互为助益;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研究相对于政策的制定出台具
期刊
[摘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追求的目标,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针对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CDIO教育理念,进行了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提出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树立基于CDIO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同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知识、技能培养为一体的课程新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