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切实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媒体的行家里手。”作为党员干部,不能用不争论、不炒作、不发声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些讲话和指示,为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媒体采访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一、把握基本原则,端正态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媒体采访要把握好以下基本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是接受媒体采访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把握准确原则,谨慎用语。孔子的弟子子贡云:“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指出了准确用语、谨慎用语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媒体发言,必须准确到位。这里的“准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新闻方向的把握要准确。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格的政策意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头脑要清醒敏锐,用语要严谨坚决。对于背离事实、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别有用心的发问和宣传要义正词严地驳斥和纠正,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对关键细节的把握要准确。要用准确的事实、准确的数字、准确的措辞准确无误地说明问题。
把握主动原则,掌控舆论。主动意味着面对媒体采访采取主动姿态,自主决定应答还是不应答,从哪个角度应答。我们知道媒体采访与宣传报道是紧密相连的,先入为主、填补信息真空是宣传的上策。在媒体监督日益深入的今天,隐瞒消息已经不可能,谁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与媒体沟通,不间断地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始终做到应对不应付,主动不被动。
把握坦率原则,实事求是。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地应答问题,并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另外,也可以通过强调自己的正确观点来反驳对方的错误认识。直言坦率作为一种应答艺术和应答风格,在应对媒体采访时运用较多,宣传效果也比较好。成功的发言人面对媒体大都能做到时而真情流露、以情动人;时而直接辩驳、一针见血,给受众以很强的语言说服力和信息的可信度。
把握简洁原则,切中要害。媒体面前讲话应该做到简洁、明快、切中要害,力争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多的信息量。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说:“一个字能说明问题就别用两个字。”媒体采访的时间往往是很有限的,因此,抓住事物本质,言简意赅地说明问题是接受媒体采访时重要的基本功。
二、精制应答策略,追求效果
各级领导干部要针对不同的媒体和不同的采访形式,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达到最佳的应对效果。
针锋相对,毫不含糊。被采访人在关键问题和原则问题上要毫不含糊,旗帜鲜明,特别是面对非善意的提问时,回答可以带有反诘辩论的色彩。有一个经典案例,说是美国代表团访华时,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的这个回答很经典,他很好地把握了针锋相对的原则,这样的回答可以说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委婉应答,刚柔相济。俗话说:“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委婉应答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代表的是一种柔性的风格和温和的态度,即把不愿直说、不便直说、不能直说的话语,用其他词语或说法,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语气缓和,语言灵活,有礼有节。但应对媒体的委婉并不是一味的柔,而是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2000年11月,李瑞环考察香港时,一位女记者问:“您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是不是指香港不够团结?”李瑞环说:“如果我祝你们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们的身体就不健康呢?”记者无言以对。李瑞环这样一个类比式的回答,充分展现了委婉应答、刚柔相济的魅力,说明了委婉应答、刚柔相济不仅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升华。
用语模糊,回避有术。这是指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回避关键矛盾、缓和紧张气氛,达到和谐沟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交际、交流和交往的顺利进行。面对媒体,经常会有一些不便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在这种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的微妙境况中,应采取隐晦模糊、巧妙回避的方法,既让人无可指责,又可以避免落入问题的陷阱。
幽默风趣,意在言外。幽默风趣的应答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它充满激情,富有魅力,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正话反说,似是而非,或采用双关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都可以造成幽默的效果。但是,如果说话只讲幽默不讲究场合,则会带来负面影响。美国前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想试一试麦克风的效果,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语一出,众皆哗然。对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既要做到语言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又不能粗陋恶俗,不分对象和场合,要在媒体面前树立一个正直、文雅的良好形象。
三、精选应对方法,从容应对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应对媒体采访,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打算,要做好充分的应答准备,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预期效果。
区分了解各种媒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采访人与媒体虽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抗关系,但存在着明显的智慧、话语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因此要事先了解即将面对的媒体,把握其特点、风格、价值取向等等。外交部原发言人沈国放曾说,对待不同的媒体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预先同媒体沟通联系。接受采访前,要尽可能地与有关媒体进行沟通交流,知晓对话的范围,明确讨论的主题,把握媒体的新闻兴趣点。但是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定位,保持必要的警惕和距离,因为对媒体来说不存在非正式的评论,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报道。
做充分准备回答问题要点。各级领导干部应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而广泛地收集新闻信息,充分进行舆情调查,尤其要从海量的新闻中抓住相关的重要事件和报道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多角度设想媒体的提问,最好能从媒体的角度设想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要事先拟制出回答要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把这些要点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与媒体进行平等交流。要理解媒体人的职业特点,尊重他们的角色和工作方式,不能只把他们当成对立面。有时,媒体提出刁难的问题并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媒体和受众。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尊重媒体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面对采访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扬长避短,与媒体平等交流、和谐相处、正确交往。
作者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责编/梁晓娟)
一、把握基本原则,端正态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媒体采访要把握好以下基本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这是接受媒体采访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把握准确原则,谨慎用语。孔子的弟子子贡云:“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指出了准确用语、谨慎用语的重要性。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媒体发言,必须准确到位。这里的“准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新闻方向的把握要准确。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格的政策意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头脑要清醒敏锐,用语要严谨坚决。对于背离事实、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别有用心的发问和宣传要义正词严地驳斥和纠正,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对关键细节的把握要准确。要用准确的事实、准确的数字、准确的措辞准确无误地说明问题。
把握主动原则,掌控舆论。主动意味着面对媒体采访采取主动姿态,自主决定应答还是不应答,从哪个角度应答。我们知道媒体采访与宣传报道是紧密相连的,先入为主、填补信息真空是宣传的上策。在媒体监督日益深入的今天,隐瞒消息已经不可能,谁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与媒体沟通,不间断地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始终做到应对不应付,主动不被动。
把握坦率原则,实事求是。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实事求是地应答问题,并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另外,也可以通过强调自己的正确观点来反驳对方的错误认识。直言坦率作为一种应答艺术和应答风格,在应对媒体采访时运用较多,宣传效果也比较好。成功的发言人面对媒体大都能做到时而真情流露、以情动人;时而直接辩驳、一针见血,给受众以很强的语言说服力和信息的可信度。
把握简洁原则,切中要害。媒体面前讲话应该做到简洁、明快、切中要害,力争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多的信息量。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说:“一个字能说明问题就别用两个字。”媒体采访的时间往往是很有限的,因此,抓住事物本质,言简意赅地说明问题是接受媒体采访时重要的基本功。
二、精制应答策略,追求效果
各级领导干部要针对不同的媒体和不同的采访形式,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达到最佳的应对效果。
针锋相对,毫不含糊。被采访人在关键问题和原则问题上要毫不含糊,旗帜鲜明,特别是面对非善意的提问时,回答可以带有反诘辩论的色彩。有一个经典案例,说是美国代表团访华时,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的这个回答很经典,他很好地把握了针锋相对的原则,这样的回答可以说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委婉应答,刚柔相济。俗话说:“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委婉应答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代表的是一种柔性的风格和温和的态度,即把不愿直说、不便直说、不能直说的话语,用其他词语或说法,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语气缓和,语言灵活,有礼有节。但应对媒体的委婉并不是一味的柔,而是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2000年11月,李瑞环考察香港时,一位女记者问:“您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是不是指香港不够团结?”李瑞环说:“如果我祝你们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们的身体就不健康呢?”记者无言以对。李瑞环这样一个类比式的回答,充分展现了委婉应答、刚柔相济的魅力,说明了委婉应答、刚柔相济不仅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升华。
用语模糊,回避有术。这是指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回避关键矛盾、缓和紧张气氛,达到和谐沟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交际、交流和交往的顺利进行。面对媒体,经常会有一些不便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在这种不想说但又不得不说的微妙境况中,应采取隐晦模糊、巧妙回避的方法,既让人无可指责,又可以避免落入问题的陷阱。
幽默风趣,意在言外。幽默风趣的应答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它充满激情,富有魅力,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正话反说,似是而非,或采用双关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都可以造成幽默的效果。但是,如果说话只讲幽默不讲究场合,则会带来负面影响。美国前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想试一试麦克风的效果,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语一出,众皆哗然。对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既要做到语言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又不能粗陋恶俗,不分对象和场合,要在媒体面前树立一个正直、文雅的良好形象。
三、精选应对方法,从容应对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应对媒体采访,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打算,要做好充分的应答准备,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预期效果。
区分了解各种媒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采访人与媒体虽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抗关系,但存在着明显的智慧、话语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因此要事先了解即将面对的媒体,把握其特点、风格、价值取向等等。外交部原发言人沈国放曾说,对待不同的媒体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预先同媒体沟通联系。接受采访前,要尽可能地与有关媒体进行沟通交流,知晓对话的范围,明确讨论的主题,把握媒体的新闻兴趣点。但是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定位,保持必要的警惕和距离,因为对媒体来说不存在非正式的评论,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被报道。
做充分准备回答问题要点。各级领导干部应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而广泛地收集新闻信息,充分进行舆情调查,尤其要从海量的新闻中抓住相关的重要事件和报道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多角度设想媒体的提问,最好能从媒体的角度设想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要事先拟制出回答要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把这些要点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与媒体进行平等交流。要理解媒体人的职业特点,尊重他们的角色和工作方式,不能只把他们当成对立面。有时,媒体提出刁难的问题并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媒体和受众。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尊重媒体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面对采访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扬长避短,与媒体平等交流、和谐相处、正确交往。
作者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责编/梁晓娟)